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06年“十一”前夕,金庸先生离开香港返回英国,开始了他新一学年的读书生涯。刚刚结束的暑假对金庸先生来说挺有意义,因为这是他进剑桥大学就读之后的第一个暑假。他在这个暑假里过得忙而充实,一篇专论唐朝继承法的论文终于让他如期赶写完成,这让他很高兴,因为这是金庸先生在剑桥的主攻课程之一,他攻的就是唐代历史。自从2005年10月1日离开香港去英国,金庸先生已经当了整整一年的学生。去年此时,有人曾断言金庸到剑桥读博士不过是作秀,认定他不会坚持到底,但金庸先生以自己的行动否定了这些非议。过去一年,他谢绝了一切跟学业无关的应酬,专…  相似文献   

2.
正34年的教师生涯,他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留在了桐乡,留给了茅盾中学中加班的学生。8年的桐乡生活,他把学校当作家,每一个学生都是他最亲爱的孩子。他说,桐乡这座城市,温暖安逸。这里就是我的家。他就是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中加国际高中部的外教欧斯保罗·凡·欧斯顿(Paulus Van Oosten)。荣获"西湖友谊奖",他当之无愧1953年11月5日,欧斯顿出生于荷兰,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林学专业,拥有加拿大BC省专业教师资格证,在加拿  相似文献   

3.
杰拉德·卡涅尔是福特公司的特派员。他在中国呆了3年,参观考察了许多状况不佳的工业企业。1995年4月,他和他的5人小组匆匆路过南昌,就要乘机回国。南昌江铃汽车厂总裁孙明听说他由于  相似文献   

4.
耀忠  春雨 《文化交流》2011,(8):52-56
2011年1月13日,他登上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颁奖台。他在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在8年时间里,他用自己卖羊肉串积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100多名贫困学生,他的事迹令无数人为之感动。他就是新疆的阿里木。  相似文献   

5.
23岁那年,他进入新闻行业。由于对画面和拍摄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悟性,他的作品总是别具一格。26岁这一年,他已经在新闻业崭露头角。甚至有人说,他可能  相似文献   

6.
归来的孩子     
华雷(音)在1989年作为一名建筑学者去英国的时候,从未想过再回上海。那年,32岁的他到英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读博士学位,这样他就可以在英国呆更长的时间。但是,1992年他所在的英国公司倒闭的时候,上  相似文献   

7.
正"亚洲文化嘉年华"的总导演之一,是温州籍著名编导邢时苗,他曾经执导过多哈亚运会"广州10分钟"、春节联欢晚会等多场盛会。1958年,11个月大的邢时苗随父母来到温州。他从小便展现出舞蹈天赋,毕业后进入温州歌舞团。他从首个作品《白鹿的传说》起步,自学了与编导相关的专业。几年后,他编排的舞蹈《思考的一代》引起省内艺术界的关注。1982年,他创作了双  相似文献   

8.
南冥,姓曹,名植,生于公元1501年(明弘治十四年,燕山君七年),卒于1572年(明隆庆六年,宣祖五年)。他与李退溪生同年而后卒十四个月,同为朝鲜王朝十六世纪的性理学宗师。他的著作,后人编辑为《南冥集》,其中《学记类编》,是他的性理学代表作。南冥虽然...  相似文献   

9.
季文煌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著名内科专家。他自1959年从浙江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一干就是43年。他素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患者内科疾患,尤其以擅长治疗各种甲状腺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以及许多疑难杂症而远近闻名。 7年前他从医疗单位退休,但找他看病的常常“人满为患”,就连星期天也得不到空闲。 他医术高明成天忙碌,但有个嗜好一辈子都不肯丢掉,那就是他的幽默摄  相似文献   

10.
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名记者丛书”第一辑的11位传主中,爱泼斯坦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一位。一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他是外国人,但他的那颗“中国心”的炽烈决不下于任何一个中国人。他虽然到1957年才正式入中国籍,但可以说他早就是中国人了。他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从党和人民给予他的殊荣中可以得到证实。1985年,邓小平和邓颖超同志亲临祝贺他的70寿辰,当时在国外访问的胡耀邦总书记发来贺信,称他“不愧为坚贞的国际主义战士和忠诚的爱国主义公民”。1995年,江泽民和李瑞环同志又亲临祝贺他的  相似文献   

11.
他曾经是个天之骄子,曾经是个千万富翁,然而,莫测的世事让他一夜之间成为一个一无所有的破产者。在从人生的高峰跌入谷底后,为了生存,他做起了最难做的保险行业。然而,仅仅两年半后,他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以一年175万元的保险业绩成为中国寿险第一人,并很快又以良好的业绩和职业道德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MDRT(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的顶尖会员。他受邀在全国的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的各个行业演讲自己的营销理念和人生顿悟。他的成功,激励着各个行业的人群。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奇迹,更是一个人生的奇迹。完成这个传奇经历的就是年近不惑的蹇宏。  相似文献   

12.
李萍  王小庆 《职业圈》2013,(13):78-79
他是南征北战的拓荒者,三十年野外生活风雨相伴;他是力挽狂澜的经营者,三年市场经营化腐朽为神奇;从台前到幕后,从基层到离管,临危受命,愈挫弥坚。身为党员,他不畏艰难;从零开始,他义无反顾。他把单位各个岗位部千了一遍,这些弥足珍贵的经历为其事业上的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个昔日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农奴,今天成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的经历极其富有传奇色彩,在他身上折射出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更令人感叹的是,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都有过近距离的接触—— 1961年,毛主席在北京亲切接见了他。周恩来总理在听完他的汇报后说,“热地同志的发言很好,他说得对呀!” 1989年建国40周年国庆之夜,天安门城楼上,邓小平关切地向他询问西藏的情况。他曾到胡耀邦同志家中倾心长谈,胡耀邦同志送给他两卷《鲁迅书信集》,并亲笔在扉页上题诗。 1990年夏天,在北京开会的热地被江泽民同志请到了办公窒,江泽民同志特意向他征求去西藏的时间,热地说: “七月。”江泽民同志当即拍板:“好。” 1988年,胡锦涛同志出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从此,热地与胡锦涛同志朝夕相处、共事多年。作为一名藏族民族干部,他亲身感受了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4.
赵诚 《文化学刊》2014,(1):46-52
周有光先生今年已108岁了。中学时他经历了"五四"运动;1925年在读大学二年级时,经历了"五卅惨案";1933年东渡日本京都大学求学;1934年返国后,在江苏银行工作并在光华大学兼职任教;1946年受聘于新华银行,被派往美国长驻办理业务。在美期间,他到大学听课,图书馆学习,对美国的文化教育极为倾慕;1949年时,周有光完全有机会驻留在美国,但他决定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56年改行从事文字改革研究后,在此领域有很大的建树,曾任中美文化交流项目"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个总编篡之一。文革以后,周有光完成了从一个左倾民主爱国者向自由民主爱国者的回归与转变,他认识到民主与科学的关联,所以他得出了科学的一元性,文化的双重性。他还总结出:人类思维、文化从神学、玄学到科学的三个层次,制度从神权、君权到民权等走势。他对中国百年的历史是一个活的见证,他的诚实、智慧和学贯中西的学识,历经中国四个朝代所思所悟,是中国最应珍视宝贵的经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5.
何辉 《对外大传播》2013,(12):60-61
美国人倪维思(John Livingston NeviUS,1829.1893)是基督教北长老会教士,他于1854年来到中国,在浙江宁波、山东登州、烟台等地区传教。他的著作有《中国和中国人))、《天路指南》、《神道总论》等。他的妻子为他写有传记《在华四十年:倪维思生平》。《中国和中国人》一书反映了他的中国观念,对中国和中国人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刘毅 《对外大传播》2014,(10):44-46
正1930年,15岁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进入《京津泰晤士报》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75年的新闻生涯。也从此,他把自己融入到历史汹涌的浪潮中,开始了一段见证中国的历程。爱泼斯坦一生的新闻事业大致可以1951年为分界线。1951年以前,他受雇于美国合众社、《纽约时报》及《时代》等外国报刊社,以战地记者身份报道中国的最新情况。1951年以后,他定居中国,受宋庆龄之邀参与创  相似文献   

17.
孟二冬,他以生命诠释和躬行了他一生挚爱的中华文化。他所拥有的真善美的精神,为我们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风采。孟二冬,他为人师表,是所有教师的表率;他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应该成为全社会效仿的楷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率!  相似文献   

18.
张冬冬  马海荣 《职业圈》2014,(10):100-101
在鹤电公司员工的眼里,燃料部运行专工王孔义真的是个小人物,至今很多员工不认识他。真正让鹤电公司员工认识他、了解他、佩服他的还是2012年11月12日鹤岗那场50年不遇的暴风雪……  相似文献   

19.
李奈西是一位值得人们敬佩的世界语者,今年已届90高龄。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有70年的世界语者经历,并专职从事世界语工作20多年.他的经历虽然不是世界语界唯一的,但他那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他为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却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李奈西1908年生于广东省梅县。在帝国主义侵略、国内军阀混战中长大的他,从小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社会。在中学时代他阅读了许多进步的书刊,其中有一本《学生》杂志,  相似文献   

20.
出生在1947年的老江叫江石头,不到十岁就没了爹娘成了孤儿,是乡亲们东家一诉衣西家一顿饭把他养大。所以,村里家家都是他的亲戚,人人都是他的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