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内容丰富翔实,开发利用这一档案信息资源对其活态性传承保护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现状,阐述活态性开发思路与要素,分析滞后问题,提出开发建议。依据民族自觉、转化创新理念,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构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培养传承人才和研发特色产品,可推进其活态性保护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非遗保护从21世纪初一开始就充满了疑问和争论。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非遗保护特有的概念"活态传承",但争论似乎并没有结束。最近又看到关于非遗保护问题的一场争论,主旨是非遗应该如何传承——变还是不变的问题。主张不变的代表性文章是苑利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救命的"脐带血"千万要保住》一文,另一篇是江南大学张毅教授的商榷文章《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主张变通发展的。这个从十几年前就存在的争论一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历史的传承与见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思路与方法。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要手段,探讨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和意义;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法和文化保护策略,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郑骋 《东南传播》2021,(6):87-90
文章通过集体记忆理论,阐释了传统节庆与依托节庆开展的烟花火龙的关系以及内在逻辑,春节是文化记忆和传承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的重要栽体.以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民俗为例,阐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春节开展烟花火龙民俗活动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因素.推动节庆和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从烧龙——村落塑造的集体记忆;春节——烧龙活态传承的载体;非遗——节庆保育和文化的传承;节庆——赋予非遗社会文化功能4个方面探讨如何借助节庆优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模式,以此为其他在节庆举行的非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云南大理白族绕三灵非遗档案内容翔实,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本文针对白族绕三灵非遗档案现状,阐述活态性开发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建议.秉持"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依据"动态本真"保护原则,加强白族绕三灵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创新特色数据库建设、研发特色产品和开发旅游资源,可推进其活态性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有许多的民间信俗、祭祀等礼俗活动,有的诸如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等活动被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列为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但这些民间礼俗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也是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众多非遗项目的综合载体,尤其是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活动,保存着大量的国家礼制传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部门和人群对"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认识不足,在恢复民间礼俗和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补贴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等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仪式不合乎礼制、职能部门缺乏协调、传承人群鲜有年轻人,以及对民间礼俗涉及的非遗项目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梳理欠缺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中尤为明显。所以,需要树立"整体性"理念下的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理念,将民间礼俗纳入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整合资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的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及其保护传承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我们对"非遗"有了新层面的认识;同时,"非遗"的生成发展也印证着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可帮助我们在理论与现实的不断往返中,去找寻那条前景广阔的"非遗"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9.
冼夫人信仰是活态传承于我国粤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事项,"家神"是民间信仰空间中冼夫人的典型"回忆形象"。非遗保护美学标准视域中的冼夫人信仰活态传承之关键在于,理解并体悟那些寄寓于信仰叙事、风尚习俗、地方性知识等文化表层形式之下的"家园"意象、审美趣味与感性经验等深层的人文精神蕴涵。旅马华裔跨国重建冼夫人信仰文化空间的实践表明,"文化生态壁龛"藉以构筑之关键在于活化并复写特定社群的共享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作为集体无意识之寓所,其空间美学蕴涵即在于文化主体与该场所之间的情感认同联带或"乡恋"。由"乡恋"所标示出的传统文化壁龛嵌插于当代文化空间之中,藉此型塑生成"美美异和"的文化生态场景,此为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价值之一种。  相似文献   

10.
高小康 《文化遗产》2013,(3):1-7,157
非遗保护的法制化需要有保护限制的确定性即"红线",但非遗的活态性质又与限制性之间有矛盾。非遗的保护面临的是连续、不确定的对象,因而保护的确定性是在不确定的渐变过程中找到限制范围。在文化生态保护中可以用生态壁龛概念来寻找确定性;在"生产性保护"中,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保护确定性的基础;而在作为保护内容的非遗教育中,则要注意教育内容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避免把传统文化教育变成普通技能教育,因而逐渐远离非遗教育的文化传承目标。  相似文献   

11.
潮汕民间文学是指潮汕民系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以潮汕方言为载体并不断修改、加工的流传于潮汕地区民间的文学作品,主要有潮州歌册、潮语歌谣、潮汕民间传说、故事、谜语、熟语等。潮汕民间文学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较高的文化价值,陆续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去构建潮汕民间文学多模态传承体系,使传统民间文学以漫画、音乐、动漫画,以及漫画衍生品——明信片、微信等不同模态传承;该体系的构建借助协同创新各方的资源与力量,通过"四位一体"传播路径来实现,以达到"非遗"活态保护的终极目标,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构提供潮汕民间文学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资源,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非遗的无形性、活态性、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保护与传承的难度较大。为此,可以借助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通过拍照、录音、录像等记录方法,将活态的非遗固化至一定的载体,形成非遗信息资源,进而通过整理、保管等措施为日后提供利用,即非遗档案式保护[1]。2011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正在迈上新的台阶。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传承人的传承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非遗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究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4.
王元媛 《兰台世界》2017,(Z1):80-81
<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八千年来的璀璨文明。无形的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生产、生活发展的轨迹,延伸着祖先的记忆,并创造着未来。它是民族的标志,是维系民族、社会存在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1]。传承是非遗的基本特性,非遗传承人的代代延续让人们可以从民间口传及技艺的无形活态文化中,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历史。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在保护与传承非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妥  相似文献   

15.
李丹  王珩 《青年记者》2016,(32):123-124
人类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有大量值得珍藏的文化财富,其中之一就是非遗.与那些固定成型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遗是人类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活态的文化遗产,体现着民族智慧和精神,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①如何保护好这份遗产并使其传承下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就如同珍稀动物保护一样,这一工作已容不得疏忽和懈怠,因为许多非遗正在逐渐消逝,而一旦消逝就再难找回.当前,在非遗保护上我们需要拓展思路,在既有的运行机制基础上,充分考虑数字化技术与新媒介的作用,将其有效纳入非遗保护工程中去.换言之,在非遗保护上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开发新资源.  相似文献   

16.
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的长期保存进行研究,介绍了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内涵及长期保存,就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长期保存的意义及其与文化产品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从非遗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文化基因消解、文化资源重复开发角度,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长期保存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长期保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不断创新非遗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呈现。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赋能、活态化的话语建构和情景化的空间诠释,非遗在活态中实现更好传承,在创新中实现更好发展,在融入中实现更好传播。《非遗公开课》和《云游非遗》等节目引领着非遗数字化新场景的不断创新,使得非遗的保护链、传承链与价值链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转化新范式、创造新时尚,推动着非遗的传承空间进一步拓展、体验方式进一步多元、传播业态进一步丰富。  相似文献   

18.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是,这些珍贵的"活态"民歌档案资源,如今因非遗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落后和民歌地域特征消退等诸多原因,变得已经非常脆弱,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研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传承保护策略和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齐易 《文化遗产》2016,(5):16-22
提倡非遗的原样保护,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弱势文化抵挡外来文化冲击的一面强有力的盾牌。在历史上中国文化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走向,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心。只有做好了非遗的原样保护工作,我们才有资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的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绝不在于它本身能够挣来多少钱,而在于它是维系我们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非遗传承人是传统文化的优秀承载者,不需要有人用外来文化对他们"提升、改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载者非遗传承人,全社会都需要有一个尊重和保护的态度,礼敬维系我们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命脉,礼敬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睿智的人类绝对不会任由文化的一元化格局的出现,因为文化的多元景观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文化的一元格局将是人类末日到来的预兆。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传统文化空间被改造,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社区博物馆因其强调对社区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活态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不谋而合,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新途径。但由于我国社区博物馆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社区博物馆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商业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陷入误区。积极探索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以整体性、原真性、活态性、公开性原则建设社区博物馆,对于保护和传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城市文化根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