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宋时期,客家民系形成于以汀州为中心的客家大本营地区。宋代汀州的陆路通道多,但多不通达。由赣入闽必须翻越武夷山的众多隘口;通往福州之路沿闽江边而行;通往漳州之道至南宋才被利用;通往梅州之道则败不复修。汀州的道路对闽西客家社会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宋时期,客家民系形成于以汀州为中心的客家大本营地区。宋代汀州的陆路通道多,但多不通达。由赣入闽必须翻越武夷山的众多隘口;通往福州之路沿闽江边而行;通往漳州之道至南宋才被利用;通往梅州之道则"败不复修"。汀州的道路对闽西客家社会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汀州地区文教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并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时期。不但儒学建置完全覆盖了当时所有的行政区域,而且修建工作始终比较积极。数量稳定、发展良好的学校,无疑为地方教育教化维持较高水平提供重要保证。这对于培养人才,教化汀民,缩小其与东南沿海地区差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反映了明王朝对在边远地区推广儒学教育的重视和努力,也预示着儒家传统文化在汀州的渗透和扎根。汀州由此进一步纳入礼教轨道,并逐步完成向文治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客家文化中心是不断转移与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宋至明代,客家文化中心,主要在汀州府和赣州府等地。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嘉应州即今梅州地区成了全国客家文化中心,主要论据是:重视文教,人文鼎盛;国内客家地区移民的基地;遍布世界各地华侨的主要祖居地;直隶嘉应州的设立与社会迅速发展;梅县话成了客家话的代表方言。但是,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位,对整个客家地位的发展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5.
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的地方保护神,特别为粤东客家人所信奉.在明清时期,伴随着粤东客家移民台湾,三山国王信仰也飘洋过海到台湾.三山国王信仰曾被视为台湾客家人所特有的信仰,是台湾族群辨别的标准之一.目前两岸交流是文化先行,三山国王信仰可借其在两岸客家人的特殊地位,推动两岸客家及与其他族群的文教交流.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从福建汀州直接移民台湾的客家人有70余万,从广东去台的客家人,其祖籍基本也在闽西汀州.在台湾的闽南人也有30余万人的祖先曾经是汀州的主人.大量的汀州客家族谱是真实反映客家民系不断播迁发展的珍贵家族史料,揭示了汀州客家裔孙东移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进程.福建汀州的地理环境发展有限,人多地少等因素是造成明末清初汀州客家人纷纷向台湾移民垦耕的原因.闽台两地客家同宗同源,一脉相传,共同造就和传承了闽台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7.
福建汀州客家传统民间工艺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繁荣于清,中心则是在原汀州府附廓长汀县。福建汀州客家地区这个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区域,孕育了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门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古汀州府和龙岩州衍化发展的龙岩市,与台湾有全方位的血缘、地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汀州古称客家首府,也是客家祖地,而龙岩县原属漳州府,后升格为龙岩直隶州,领漳平、宁洋县,是闽南人,也即"河洛郎".历史上大批赴台融人闽南(河洛)和客家族群,抗日战争胜利光复台湾后又有大量赴台人员被称为外省人.闽西的古越族与台湾原住民也有渊源关系,这种全方位的"五缘"是其他地域所少有的.  相似文献   

9.
在客家传统社会,由于庙宇与乡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民间处理地方事务的行政机构,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同,成为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渗透的窗口.一方面,民间信仰体现出的象征与权威,有助于客家社会宗族聚居地的形成,这也成为客家地区宗族界限分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透过民间信仰活动,可以发现不同社区内的族群之间的对立统一性,正是民间信仰使得客家传统社会维持着一种"有序的无序"状态,推动了客家社会的进步,成为客家传统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客家传统社会,由于庙宇与乡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民间处理地方事务的行政机构,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同,成为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渗透的窗口。一方面,民间信仰体现出的象征与权威,有助于客家社会宗族聚居地的形成,这也成为客家地区宗族界限分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透过民间信仰活动,可以发现不同社区内的族群之间的对立统一性,正是民间信仰使得客家传统社会维持着一种“有序的无序”状态,推动了客家社会的进步.成为客家传统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矿冶业在宋代汀州的产业结构中占居重要地位。汀州在五代时期已经开始一定规模的矿业开发,北宋汀州矿业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元丰前是汀州矿业开发的兴盛期,首要原因在于大批北方流民进入汀州,人稠地狭,不得不从土地资源之外寻求新的经济来源,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其提供了绝好的物质基础。因而北宋汀州矿冶业成为支柱产业。但从仁宗朝开始就已经出现兴废不常的现象,南宋时汀州矿冶业处于没落阶段,失去支柱产业地位。  相似文献   

12.
明清士人塑造程旼形象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旼作为客家地区重要的乡贤人物,至少在宋代已引起士人的关注。明清时期,随着王朝对广东地方统治的加强,广东官绅极力通过挖掘与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塑造了程旼公信、正直、儒雅的完美形象,并通过祠庙建设,最终使得程旼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闻人,士人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宋朝地方最重要的审判级别是州(府、军、监),州级属官是宋朝州级审判中的主体人员,针对宋朝州级属官群体的施政评价中,司法职能考奖是最主要的制度构成部分。宋代对属官群体的任职评价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等,但中等评价成为实际考核的绝大多数,因难分优劣而成为普通级的司法评价,并对应着属官群体漫长的循资历级迁升模式;优秀级司法评价为雪活人命或修订国家法律,最高级司法评价为认定地方完成狱空治理,后两种方式才可以在资格体系中实现地位跳跃,但在宋代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因而可贵,所以宋代基层文官作为法官角色是缺少晋升空间的。  相似文献   

14.
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历史时期赣南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湘赣闽粤边区的百姓和蛮獠多次联合进行反抗封建官府的斗争,其中心舞台在赣、汀二州,所以起事者通常被称为"赣寇"、"汀寇"或"汀赣贼"。这时的汀赣两州之地,犹如一座大温床,积极孕育着汉族的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诞生。二是明中叶,湘赣闽粤边区再次爆发大规模的畲汉人民大起义,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剿抚并用,平定了起义,并采取措施,促成大量畲民转化为客家人。在这一过程中,赣南是湘赣闽粤边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对客家民系迅速发展起到了中枢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清代科举宾兴在各地的普遍设立,这种专门为科举考生而设立的教育公益基金对基层地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一方面,人们日益将捐设宾兴的行为媲关于宋代范仲淹捐建宗族义庄的义举,并进而认为其施惠范围较之宗族义庄更为广泛,故而也便更为难能可贵。有些家族甚至将原本用于宗族祭祀的族产捐为科举宾兴的资产。另一方面,地方士绅推举代表、值年轮管宾兴资产的管理方式逐步取代清代中前期的官府、儒学教官对科举宾兴资产的直接控制,也为清代基层社会“公共领域”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实践场所。  相似文献   

16.
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元丰改制前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为主,同吏部尚书官阶相比大多处于上升状态。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六部长贰、执政官、两制官、诸阁学士、台谏官、在京其他官、祠禄官、地方官等,以执政官和地方官为主。其中,执政官在北宋后期以尚书右丞为主,南宋时期以签书枢密院事为主,任职之后得到升迁;地方官大多为地方知府或知州,出知地方有被弹劾、主动请外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宋承汉唐之制,在地方县级行政单位中普遍设置县佐。宋代是县佐制度的完善时期,不仅沿袭唐代任用品官担任县佐的办法,而且选差初仕的进士任县佐,既提高了县佐群体的文化素质和行政能力,又发挥了县佐辅治县事的作用,对维护地方稳定起了很大作用。宋代县佐的设置、职掌及其迁转反映了两宋地方行政单位管理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8.
思南教育从宋朝到至今,穿越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儒学传播到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提升了当地的人文精神,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当今思南教育,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理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为穷县也能办大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