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有丰富的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动量词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量词的研究,对汉语教学、汉语语法规律的研究,以及汉语习得运用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动量词从先秦发展到今天,其间经历了很多变化。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动量词的语法功能,分析它的语法构成,从整体上把握汉语动量词语法功能的变化情况,总结汉语动量词语法功能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具有丰富的量词是汉语的特征之一,动量词是量词中重要的一类,动量词除了常用的以外,更多的是借用或兼用名词或动词,而借用和兼类二者是有区别的,哪些词作为借用词,哪些词作为兼类词,汉语语法学家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并没有给出十分清晰的答案,本文写作就是基于对汉语动量词的借用与兼类问题的存疑,作出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按照出现的不同格式对《拍案惊奇》中的同形动量词进行分类,并且将其与《五灯会元》中的同形动量词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到《拍案惊奇》时代,同形动量词数量增多,用法更加丰富,形式比较成熟,并且出现了新的形式。同形动量词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4.
动量短语的功能比较复杂,应该分成不同的类型加以分析,指示代词+动量词的量词短语的语法功能接近表物量的量词短语,数词+动量词的量词短语的语法功能也有一些方面与表物量的量词短语相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老舍作品为语料(共1689条语料),根据在语料中出现的频率排列顺序,我们找出了5个常用专用动量词。它们分别是:下(528)次(324)回(206)阵(111)顿(100)。我们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了各自动量词的使用频率以及这些动量词和动词的选择关系。据动词搭配的分析结果,可以设计在教学中的先后顺序。从而再进一步提出动量词教学的重要性及方法,这将可以对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一、引 言 汉语中有一些动量词可以象名量词一样直接修饰名词.例如: (1)去了一趟广州. (2)吃了一次肯德鸡. (3)看了一遍《红楼梦》. 动量词本来是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而名量词是事物的计量单位.  相似文献   

7.
量词的应用既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以《西游记》英汉对照本为载体选取其中的动量词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比了汉语动量词与英语表动量结构的语法分类及特征,探讨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成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讨名词借用为动量词要符合什么要求,借用名词的动量词前面的数词所指以及分析借用名词的动量词和数词所构成的数量结构,来研究现代汉语中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语法界对动量词中的情态动量词的研究颇为重视,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对情态动量词"遍"从先秦到现代的历时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具有丰富的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动量词是汉语量词重要的一类,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使用了大量的动量词,本文主要对《水浒传》中常用的动量词进行比较,分析其语义特征及语法性质。  相似文献   

11.
刘柏林 《滁州学院学报》2013,15(1):41-43,49
通过对前置动量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分析,初步考察前置动量词及其句式的语义特点和表达功能,并针对语法学界有关的讨论提出了我们的看法——考察语法意义应分清基本语法意义和派生语法意义,同时还要把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区分开来,这样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来。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名词和名量词的搭配研究得多,但对动词和动量词的搭配则关注得少。认知上的“有界”与“无界”对立反映在动词与动量词搭配上使得能与动量词搭配的动词总是“有界动词”。本文先从“有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占据的时间段是否重复的角度归纳了“动 数 动量”这一动词和动量词最常见组合形式中的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规律;然后进一步考察了动词和动量词共现时其过程结构三要素(起点、终点、续断)的强度,发现动词过程结构三要素强度差异决定了其后能否带动量词形成“动 数 动量”组合,能带动量词的动词一定是双限动词并且其续段强度必须达到4。  相似文献   

13.
汉语之所以产生动量词,是汉语由弱分析性语言逐步向强分析性语言演变的结果。动量词是在先秦时期的"动+名+(数+X名量)"这一格式中孕育并产生的,到了汉代,"动+名+(数+X)"这个句子形式没有变,但在类推的作用下,其中的"数+X"所表达的语义范畴扩大了,即在补充说明动作结果的基础上,又拓展出新的计量动作反复次数的语义范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中古文献中动量词"番""反""返"等的使用情况,发现"番"兴起于南北朝,而"反(返)"作为动量词在东汉时已非常成熟。其动量词义来自动词义"往返","番"是"反(返)"的通假字,专门用来称量对答回合数。隋唐以后,可能由于避讳及追求更准确的语言表达的原因,"番"逐渐替代了"反(返)",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专用动量词。  相似文献   

15.
动量词的语义分类及组合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量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但人们普遍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名量词的使用和研究上,动量词的使用和研究一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动量词虽然数量有限,结构也不是特别复杂,但在句法语义分析中起到的重要的标志性作用以及与动词的语义搭配关系,是很值得我们作一番探究的。本文正是在共时的平面上,从认知和语义角度对动量词和动词的类别进行了划分,以寻找动量词与动词搭配的理据和语义的选择关系,探寻动量词和动词的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16.
量词是汉语词类中特殊的一类,量词中名量词和动量词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唐代是动量词发展一个重要的阶段,在此之前,动量词只是名量词的附庸;自此时起,动量词开始真正兴起,无论从动量词使用的个数以及次数都比以往有了大的提高。可以说,它是动量词的一个兴起阶段,本文通过对唐代作品中动量词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唐代动量词的发展态势,总结其特点,看动量词的发展状况,这对现代汉语量词的学习以及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重要的一类,"回""次""趟""遭"这四个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量词,重点分析这四个常用动量的起源和演变,观察其使用情况,考察其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现代汉语及多语言动量词的句法特征考察及细化描写发现,动量短语的语序和名量短语的语序及所属语言的语序类型有关。另外对动量词及动量短语的重叠问题也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多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尤其是现代汉语和其它有量词语言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动量词“把”由个体量词“把”进一步发展而来,它出现于宋朝,发展于元代,基本成熟于清代。文章从动量词“把”的来源、产生时间和过程,探讨了它发展的脉络、特点和动因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量词研究在汉语研究申具有特殊意义,动量词研究又是量词研究中有待深化和细化的薄弱环节。现有研究大体可分为动量词的界定及次类划分研究、动量词的语法语义及认知研究、专书动量词研究三大块。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当前动量词研究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细致性、实用性,缺乏规模性语料库支撑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