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学院学报》2021,(1):63-66
乡村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薄弱环节,振兴乡村是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青年学子则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自当担起乡村振兴的大任。文章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体制机制、基层治理、人才要素四方面内容,分析高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能性,结合高校的基本职能,提出其在人才、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的助推措施。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农村基层党建是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建的引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耦合性。然而,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力量相对薄弱、创新性有待加强等不足。为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以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凝聚多元主体共治合力;以自我革命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增强乡村治理“主心骨”的凝聚力;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创新。这些都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优质均衡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现代化力量形塑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应然之义,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也受到一定冲击,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乡村教育时,我们不能忽视对现代化与乡村教育关系的研究。现代化力量冲击着传统乡村社会,使乡村教育失去了稳固的依托;“逆乡土化”使乡村教育的本体价值被城镇教育所遮蔽;乡村教育由于其更加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点,尚未全面从现代化技术中汲取发展的力量。面对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乡村社会必须从宏观改革处着力,消除不利于乡村发展的制度和体制壁垒,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储备等方式恢复乡村和乡村教育文化发展的活力,才有可能重构乡村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和实践逻辑决定了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取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政治制度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这些核心议题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推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乡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彼此促进、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四治"新体系,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构建和优化共同富裕治理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等。  相似文献   

5.
乡村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造的重大内容。以梁漱石为代表的乡村现代化实践者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本土化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本土资源,“乡村建设”以及“乡村自治”和“乡村教育”等试验,都力图在传统乡村找到中国现代化的本土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改良推动乡村建设。其《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从乡村建设问题着手深入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功能、性质以及特殊性问题,以致形成了一整套有关乡村教育的理论,它不仅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建设和当时乡村教育运动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些观点和实践仍然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有效的合理化的国家政权建设是乡村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革命后中国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是以国家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高强度动员与监控为根本特点的,国家力量的特殊作用保证了国家政权建设任务的基本完成,但这一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国家动员与监控的深度问题、集权与分权问题。总结建国以来乡村社会国家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当前我们应在已经集权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社会的自主空间,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权力互强。因此,以发展基层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建设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应以名副其实的村民自治来推动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与乡村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道德建设及农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话题。守护传统乡村伦理精神,继承道德传统的伦理精华,是构建乡村社会及其农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向。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以儒家文明为基础的东亚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看,乡村道德建设及其农民教育的本质不是城市伦理的输入,而是乡村社会自身道德传统的回归与重建;而这也是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与城市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也是夯实乡村现代化人才根基的主要途径。然而受制于现代化力量与后乡土社会约束的共同作用,乡村教育面临着价值困境、生态困境、信任困境与发展困境等系列问题。面对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要倡导乡土认同,健全乡村文化传承机制;二要补齐教育短板,创设乡村教育新生态;三要营造积极舆论环境,构建相互信任的“学习共同体”;四要深化教育供给改革,推进乡村教育内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在教师培养、培训及保障等方面均对乡村教师予以特别倾斜,这既是对乡村教师特殊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乡村教师队伍的积弱事实的一种承认。目前我们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仍存在队伍“逃离”、文化“盲从”、各方“掣肘”等典型弱势表征。针对这种弱势状况,需要树立现代化的乡村教育理念,强调乡村教师角色的多样化和乡村文化的固有特色;建立现代化乡村教师编制管理机制,构建现代化的培养培训体系;同时在教师的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逐步实现乡村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为乡村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现代化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体现为:其根本在于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基础在于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动力在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乡村教育发展现实样态难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学校日渐萎缩难以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乡土文化日渐式微难以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尚未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面对乡村教育振兴的多重现实困境,应从提升乡村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乡村新优质学校、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和赋新生态教育价值入手,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从而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乡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11.
围绕乡村振兴的实施,基于社会政策复合性角色功能与乡村振兴多层次战略目标的关系,揭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社会政策的要求与社会政策建设现状之间的张力,现行的乡村社会政策面临着全面深刻的结构转型。其改革方向是:横向结构上,推动社会政策从补缺型向制度型转变,增强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纵向结构上,加快农村社会政策从扁平型结构向多层次结构转变,当下要突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建构;内容结构上,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需要的变化,实现农村社会政策从生存型向共富型的转变,满足乡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城乡结构上,实现社会政策从分化型向整合型转变,推动社会政策的城乡整合、全国整合。因应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改革创新,应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一百年”总体部署及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分阶段进行,与国家相关宏观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强化政府的倾斜性支持、东西部协作、多主体协同。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创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从乡村入手,通过活的乡村教育来改造乡村社会,促进乡民生活的现代化:既有政治上的乡村自治生活训练以执民权,又有经济上的合作社训练以创造富的社会,同时更有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组织进行人的现代化改造。这一现代化方案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所以其乡村教育思想就是通过乡村教育的改造来实现乡村社会包括政治、经济以及人自身的全方位的改造,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改造,最终建成一个现代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本文以河北磁县为调研对象,对乡村治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社会变迁,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根据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度,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之关系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新式学校教育在乡村社会建立的起始原因;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矛盾关系与原因;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对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影响;乡村教育改...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社会现代化之路正处于城镇化这一特殊阶段。城镇化不仅是要完成空间上移居城市、生产上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完成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动力与目的。城镇化进程中需要通过人的最优社会化,营造乡村和谐环境,构建健康心理,以及通过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来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程,实现乡村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所在。社会资本作为新的理论视角以其特有的网络性、增值性、互惠性特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铺垫乡村治理制度平台、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降低乡村治理的治理成本等重要作用。分别从合情性建设-创新社会资本的载体投入、合理性建设-重视社会资本的塑造积累、合法性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法治轨道等方面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从而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徐金海 《教育研究》2021,42(10):24-34
乡村教育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育与社会整体发展不相适应,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历了快速"萧条期"及趋于"回暖期",依然面临着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乡村教育发展整体逐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育发展式微现象与乡村教育发展的裹挟式逻辑、内隐式逻辑、虹吸式逻辑以及嵌入式逻辑紧密相关.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振兴,需要从教育现代化整体发展的角度系统考量,以"人的城镇化"建设为背景,更加注重"学生本位",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契机,真正回归"乡土本位",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以"城—乡连续性发展"为方法论,不断凸显"教育本位",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家能力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支撑力量,乡村教育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现代化的基石,与国家能力存在耦合关系。一方面,乡村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对国家能力具有现实诉求;另一方面,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国家能力的价值彰显。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经历了正式介入、系统介入和深度介入三个阶段,介入的层次及质量逐渐提升,乡村教育现代化对国家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深入推进需要国家坚持价值引领,明确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导向;落实制度建设,完善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政策保障;加强利益调和,构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稳定机制;强化专业服务,夯实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9.
教育现代化进程对我国乡村小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既强调教育的特殊性,又强调教育活动的普遍性,在教学功能上要全面发挥乡村教学工作的"愿景性"。考虑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及教育资源的现代性,因而在乡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机制中,要秉承乡村现代化教育的资质、包容、绿色等理念,结合农村发展内容,提升乡村小学师资质量。本文结合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探析乡村教师职前培养现状,提出促进教师培养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乡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现代化对实现乡村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林村在九十年代后期的社会发展为例,试图通过对这个典型村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人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现代意识,促进村民思想解放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