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哲学教育作为价值塑造的裁体,它的任务是造就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主体.与人的生存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的主体性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群体主体、个体主体和类主体.群体主体已成为历史,个体主体在当前的发展中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矛盾,形成现代的生存危机和困境,类主体是全球背景下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类主体的建构要求哲学教育必须实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等诸方面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个体主体向类主体的转换,塑造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2.
哲学教育作为价值塑造的载体,它的任务是造就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主体。与人的生存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的主体性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群体主体、个体主体和类主体。群体主体已成为历史,个体主体在当前的发展中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矛盾,形成现代的生存危机和困境,类主体是全球背景下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类主体的建构要求哲学教育必须实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等诸方面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个体主体向类主体的转换,塑造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3.
试论科学发展观对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是对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从思维主体本位变革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由主客二分、主客体绝对对立的思维定势向主客体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思维模式转变,人与人的关系层面由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向类本位的转换;从思维目标变革看,实现了由单一经济目标向多元目标的转换;从思维定势趋向变革看,从简单的、单向型向复杂的、多向型转换。  相似文献   

4.
论类主体视野下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主体是通过主体间性交往所达到的既实现人性的张扬,又实现主体间的聚合性、整体性的状态.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强调人性的尊重、话语的平等、交往的真诚.但是作为被管理者的个体主体或群体主体的主体性,存在着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再到成熟的主体性生长的过程,因此,相应的管理模式为保护式主体间性模式、民主式主体间性模式和服务式主体间性模式.  相似文献   

5.
体育价值选择目标是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的体现。体育价值选择主体性的变化,一般可以把它分为:群体本位形态的人,个体本位形态的人,和类体形态的人。这样三个不同水平的层次,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种价值创造过程。通过价值链系统化的视角分析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可以发现教育主体的真实归属。教育以教学为基本活动途径,单纯地从"教"或"学"的价值链出发,得到的只能是"教师主体论"或"学生主体论"的片面主体论点,无法全面认识教育活动。要找到教育主体的真正归属,只有构建完整的教育价值链,认识到教育是教与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基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共同的价值实践过程(理念教育),进而认识到教育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人的"类"主体。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决定其系统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切教育的行为和结果最终是在师生的关系中实现并获得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有赖于新的师生关系的确立,而后现代哲学“主体间性”的提出,将为我们重新审视新的教育理念的师生关系提供良好的视角。1.主体间性交往理论的产生人的主体性经过了群体本位、个体本位的艰难历程,时代的发展已经对人的这一存在状态提出超越的要求。所以主体间性顺理成章的被后现代哲学提出。“人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存在形态从以群体为本位到以个体为本位,再向以自觉的类主体(human-subjectivity)为本位…  相似文献   

9.
主体教育把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时代的价值选择,它是当代中国在巨大的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对人的素质发展的时代吁求的反映.它有助于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的统一.这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是对传统教育目标的发展,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高层次的概括.它为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王红英 《甘肃教育》2014,(14):119-119
正"主体意识"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活动的个体,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充满信心。这样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主体与法律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法治和主体的概念后,发现法治和主体的本质是契合的,都是以自由为最高的祈求和永恒的目标。提出“法治主体”概念,认为具有独立、自由和解放,世俗性、此岸性、此生性,理性,个性尊严的个人才是法治主体。本以此作为检验某一特定社会是否达到法治社会的标准。在比较了“法治主体”和“法律主体,,后,分析了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阐述"学科统整"的发展趋势,探讨了21世纪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我们的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书本知识)的均衡,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型"向"问题解决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14.
15.
把握大趋势,了解新专业,这是考生和家长们应该首先关注的焦点,然后根据考生的特长再进行认真的选择。因为,新专业的着良好和广阔的就业和发展前景。例如,四年前新开专业的毕业生,2006年的就业率是百分之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iscusses Subject and Logical Subjec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grammar rules complied by some grammarians will be focused on and induced in a fuller account of the survey, aiming simply at a common- sense jus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sentence analysis. Subject, a familiar grammatical term,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to thetraditional of grammatical analysis. It reports the concept of the subject and its history conducted with learners of English who are involved in making further English programme in the education with deep grammar explorations. Both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face many problems in this area, which need to be made clear and definite. The non- finite verbs have their specific rules or objective laws stipulated or summed up by grammarians. These areas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like most other fields of language study, have represented profoundly intelligent and important investigation in to the English deep grammars.  相似文献   

17.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育目的不是停留在培养认为主体上,而应是培养实践主体。实践主体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两种形态。从我国教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教育在目的追求上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人类精神化的精神活动的主体,而且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物活动的主体与交往活动的主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生存中,主体以虚拟的形式,在无限空间中自由翱翔,自由创造,主体的自由、创造、独立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示,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回归和激烈的张扬。但是,由于网络主体的虚拟性、非现实性、超越性,使主体在无穷的空间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找不回真正的存在,导致了主体性的迷惘。主体性在资本逻辑中受到商品拜物教冲击而迷失转换为因网络虚拟形态而再次迷失,是对现实主体生存的又一次挑战。破解和回应这一挑战,构成当今发展哲学思考的又一主题。  相似文献   

19.
Subject Index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