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一勇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67-69,76
“花”是汪曾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意象。他笔下的“花”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之花;一类人工之花。在小说中,但凡人物出场,大多有“花”相伴。“花”体现了汪曾祺对普通百姓特有的审美关照,与人物往往有着同构关系,在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展示心理、推动情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政”是“掌王马之政”的缩语,出自《周礼·夏官·校人》。马,《说文》、《释名》均音训为武也,马与武事有密切关系,故养马用马被称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周礼》中有很多淡及马政的条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有关马政的制度。“天子有十二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家四闲,马二种。”每厩为一闲。校人具体负责掌管马政,“政谓差择养乘之数也”。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小说人物大多重视修养:或由“义”和“道”的道德体认,提升个人生命境界;或消除对外名利的追逐,返归于内在生命的自然颐养;或追求虚静的状态,形成圆融的体验主体。汪曾祺把这种呈现人的生命境界的“人格美”作为小说创作的终极之境,背后体现着作者重视颐养生命的情怀,暗合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养气”之美。  相似文献   

4.
丘处机诗词中深寄着一股浓郁的"尚闲"情结,展现着作者"以闲为乐""以闲修道"的文学理趣与修行理念。生活起居上他以"闲人"自居,在以闲吟咏、以闲调心、以闲遣兴、以闲拾趣中淋漓尽现其超然、洒脱的"闲人"风度。他承袭师旨云游悟道,在漫游中寄情山水、神晤云月,对自然风物之闲韵了悟于心。在证道修持中,其以"闲"为悟道法门,深得"真闲"之境界,在"有为"与"无为"之间诠证自然之道法,生动地展现了"无为应缘"的"大闲"风范。他的"尚闲"思想影响深远,"真闲"的境界与胸怀歆艳时人而激励后学,在全真后人的诗词著述中嗣音久响。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中散文占有一定的分量 ,因此教师如何教好散文 ,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 ,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三十载 ,对散文教学有自己的体会。我认为中学生初读散文 ,难于把握其要领 ,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要教会学生“文中寻眼” ,即让学生抓住“文眼” ,找准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历来 ,优秀的散文中大多设有“文眼”。所谓“文眼” ,晋人陆机在《文赋》中作如下解释 :“立片言而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 ,必待之而效绩。”“文眼”就是作者“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 ,它以…  相似文献   

6.
“图画书”不是新鲜的词语,但关于“图画书”的话题已经愈加的炙手可热。 首先是图画书阅读。相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图画书阅读无疑是他们阅读领域的一场“视觉革命”。图画书阅读很好地把“读文”与“读图”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失阅读的本质——“文”为阅读之本;又增添了阅读的情趣——“图”乃阅读之韵,给静止的文字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魅力指数。  相似文献   

7.
黄鹂 《现代语文》2008,(4):115-115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情趣,发现了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这正体现了汪曾祺先生的审美情趣着眼于“小叙事”“小场境”,着力于写凡人小事的特点。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问,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这正如他自己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时值端午快到之际,教此文,仿佛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气氛,尝到了端午鸭蛋的味道,童年的轻盈脚步不时在脑海的天空里弥漫……但学生们在理解文章时的困惑,又让我觉得此文不宜选入初中课本给学生们当范文。  相似文献   

8.
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阅读积累与思考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这种读与学的“耕耘”,就没有文的“收获”。这是强调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而没有阅读的写作,同样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心理机制中,阅读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袁建 《师道》2003,(1):45-46
闲翻旧书,在《子冈文集》中看到收录的周太玄先生所写的题为《学校与学风》一文,该文对教育不乏精辟含蓄之论述,1940年4月25日首发于《大公报》的此文,至今已有六十余载,然其中的观点对于当今教育而言仍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周太玄此文中有关“学校与社会的功利化互为循环”;“学生只是面对着若干知识灌输器”;“教育最大的责任,是给师生以自由的园地与空气,以最大的可能去培植学生向各方面发展。不论是知识技能及精神生活,都不可过于狭隘,使受教育者有削足适履之感。”等语句在现在看来可以说完全契合素质教育之需,其教…  相似文献   

10.
曹威 《文教资料》2009,(5):28-29
汪曾祺的小说历来以平淡、恬静、温和著称,散文化的小说风格是读者最能够触及和感受的。因此从“琐碎”、“亲切”和“含蓄”这三个角度去感受其小说,对于我们进一步领会汪曾祺小说之美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倍”是由动词衍化而来。《说文·人部》:“倍,反也。”段玉裁注:“此倍之本义,引申之为加倍之倍。以反者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墨子·经上》:“倍,为二也。”孙贻让《闲诂》引毕沅注云:“倍之,是为二。”“倍之”,这个解释正表现出了“倍”的词性。用现代话说,叫做“翻一番”。“翻一番”就是在原数的基础上,增加原数一次那样一个  相似文献   

12.
张冬华 《天津教育》2020,(7):103-104
“以文带文”课型是“主题阅读”七种课型中的一种,是阅读教法的“杀手锏”,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主要手段,也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以文带文”使阅读成为一个持续的连续过程,有助于思维进入状态,并保持在一定的时空状态中,这就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的文本材料进行对比与反刍,有利于处理好阅读广度和阅读深度的关系。那么如何实施“以文带文”的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闲”之意义的最终指向是心灵和审美。“闲”作为审美主体的心态表征,一般具有情志充足、心灵澄澈、意虑平静、神思悠然的美学内涵和特点。庄子“心之适”的审美思想,重在求取心性的舒爽和心志的顺遂,重视个体与关注自我,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享受。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内质,以道家思想为表现个性,以释家思想来调剂补充的中国古代的“闲”与“适”的审美理念,构成闲适文化的思想内核,导引着包括白居易在内的诗人们的闲适文化心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感悟散文的“神”是阅读散文的关键。如何感悟散文的“神”呢?一、整体感知,捕捉“文眼”“文眼”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构思布篇的关键。晋人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能体现文章主旨在语句,它往往是...  相似文献   

15.
杨丽 《四川教育》2023,(20):20-21
针对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着手四方面转型,让整本书阅读走向实践阅读:从课外散读到“整体性”阅读,从自主闲读到“任务群”阅读,从点线续读到“结构化”阅读,从读写结合到“活动式”评价,以此帮助学生建构思维的结构化、以评促效“大进阶”,在更为丰富多元的阅读实践中让思维可视,让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16.
笔者真正走进了主题阅读的实验研究,主题阅读采用大单元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中,中高段则以“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课型为重点课型,本文就以文带文课型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什么是以文带文;二是以文带文解决的三个问题;三是以文带文课型中的以读代讲;四是以文带文之以读代讲课例评析。  相似文献   

17.
程静 《学语文》2013,(3):72-72,70
入选中学课本的文言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精华,是要给学生以基本的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还要让学生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言”与“文”应该是相互渗透的,读懂“文”要以理解“言”为前提。欣赏“文”会促进对“言”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的小说以“闲美”著称,读他的小说如在丛林中徘徊漫步,惬意无比。他善用“闲笔”,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味和意蕴。譬如汪老的《金岳霖先生》,这是一篇十分寻常的回忆性散文,但由于闲笔的运用,使散文旁辟小径,曲径通幽,尽显自然洒脱的“散”文之美。请看课堂上关于“闲笔”探讨的四个镜头:  相似文献   

19.
陈丹 《考试周刊》2010,(21):45-46
这是一堂在我校“高中教学开放日”举办的,面向全市的,以“新课程、新理念”为主题的“新课标研讨课”,旨在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胡同文化》原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没》写的序,应该属于序一类,但是作者并未将它当作正经地道的序来写,而是将它写成一篇能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中,要确切地理解语句的意义,除了根据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以文解文”,有时还要根据事之常理,“以理解文”。这虽是一种参照的思路,但也有其重要的价值,下面举例来说。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