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本文拟通过对本世纪词学研究成果的定量分析来说明本世纪词学研究包括清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提出要打破对清词研究的萧条格局。  相似文献   

2.
1995年,王兆鹏先生在《昌盛与萧条:本世纪词学研究格局中的清词研究》一文中勾画了清词相对于宋词研究的失衡格局后尝慨乎言之:“研究格局与成果数量的失衡,反映出词学研究者价值取向和选题角度的偏颇与失重……与此相关的,则是词学界存在着求易避难、趋热避冷的倾向……这既是一种浮躁心理的表现,也是对学术研究的独立价值缺乏自我认同。一项研  相似文献   

3.
本表以清代词学理论为辑索主线,涉及批评理论家的生卒、词学大事及重要词学著作完成、刊行等年代纪录。本表参考饶宗颐《清词年表》、吴宏一《常州派词家年表》、张宏生《清词年表初编》蒋寅《王渔洋与清词之发轫》等著述。  相似文献   

4.
谢燕 《天中学刊》2012,27(6):7-10
朱惠国近年来在近世词学研究领域多有创获,其学术观点得到了学界特别是词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清词研究方面,首次揭示了常州词派与常州学派的关系,探讨了晚清常州词派与浙西词派的共存与融合;以"传统词学的现代转化"为线索,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晚清民初的词风变化。在民国词研究方面,首次提出"民国词学"的概念,拓展了传统词学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注重将传统的实证精神与经学、政治、文化背景相结合,显示出开阔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5.
吉川幸次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是全面的,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他把握住了诗与词的关系,也注重从创作主体的需求这个角度去探讨。吉川幸次郎认为,诗和词是宋代的主流文学,但词比诗更能体现宋人的抒情精神。“雅俗”是吉川幸次郎论及词的一个重要维度,他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层面,认为混用俗语是北宋词的普遍现象,而修辞性是南宋词的一大特征,指出南宋的词和六朝齐梁的文学一样,在中国文学中最讲究修辞。吉川幸次郎对清词的关注建构起了他研究中国词学的整体视野。  相似文献   

6.
况周颐沉顿于词五十余载,为清季四大词人之一.其传世的词集有《第一生修梅花馆词》等总集三种,《存悔词》等别集十二种,《和珠玉词》连句词集一种,收词526首.况氏佚词散见于笔记丛谈、书画真迹、亲朋著作、报刊杂志,共计103首、断句8则.从文献方面探究蕙风词,可为研究词学、近代文学文化提供宝贵材料,有利于深化对清词及民国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古典词学在词学史研究、词学理论研究、词学文献研究、词学个案研究、词学流派研究、词学文化研究、词学接受研究、词学学术史研究八大领域都取得了可见的成绩。这标示出我国古典词学研究的强劲态势,也预示了我国古典词学研究在本世纪前几十年间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8.
作者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李清照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定量分析,量化显示本世纪以来李清照词研究的现状和格局,进而揭示出本世纪十年间李清照词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唐宋词而言,清词的经典化程度远远不够,在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整体上处于“缺席”状态.但也不应否认,清代以及民国的词学家也借助于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建构着清词中的经典,这其中论词绝句的经典化功能值得重视.论词绝句是清代词学批评的重要方式之一,以诗论词,形象鲜明,易于记诵,便于传播,在清词经典化的建构中别具一格.论词绝句偏重于清词名家名篇的题咏,或从词史视角对清代词人予以定位,或用摘句批评的方式表彰清词名篇佳作.而论词绝句组诗,或古今通论,将本朝词家放在词史经典的序列里,肯定清词比肩唐宋,堪称典范;或专论本朝,而在词坛名家的筛选与定位上,亦具有鲜明的经典化意味.  相似文献   

10.
清词中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明词衰弊之纠正。而明词衰弊的两个重要原因便是词体未尊及、词性未辨。王士禛作为揭开清词大幕的关键人物,他在词学上的贡献不可忽视。他将词纳入"声音之道",力图提高词的地位。他还尝试辨明词与诗、曲在体性上的不同。这种努力对于清词振起及清代词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人在创作自度曲时,将其称作管弦,以昆曲的形式呈现。经过各大词派孜孜不倦的探索,清人最终在词的本质以及恢复词乐之美的追求上有了共同的理解,形成所谓的词律之学。清词复兴,词律之学是最耀眼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浙西词派对蒋捷《竹山词》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西词派是以浙西一地为主的词人群体,在清初以至中叶影响了当时词坛的走向。以朱彝尊、李符等为代表,不仅推尊南宋词人姜夔、张炎,还与阳羡派的词学观念相交叉,对于宋末遗民词人蒋捷持有浓郁兴趣,积极评论、仿效、借鉴其《竹山词》,并以群体唱和蒋捷[惜秋华]为高潮,提升了蒋捷的词学地位,揭示出浙派更深层的词学图景,进而丰富了清词的中兴局面。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词学史上,姜夔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姜夔词的研究一直没能给予正确的定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词学研究的全面勃兴,对姜夔词的研究相应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种状况下,本文拟从姜词的思想蕴涵、艺术风格、小序研究、词史地位四个方面述评1990—2000年间关于姜夔词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以期在把握姜词研究动态的同时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词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的词学研究以辛亥革命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其词学观点主要承常州派,并与其“改造国民品质”的文学主张结合起来,侧重于词的社会批评,具有较为强烈的社会功利主义倾向。其女梁令娴所编《艺蘅馆词选》则推衍了这种词学观。后期,梁启超在使用社会批评方法的同时,还结合新的“审美趣味”采用情感分析,尤其是词学文献学等方法来进行词学研究。其弟梁启勋所著《稼轩词疏证》和《词学》对此作了梳纳补充。梁氏在词学研究的方法、思路、视角等方面多有开创,与王国维同为词学研究“现代化”之祖。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是我国词史上的一位杰出词人,对她的词的研究构成我国词学批评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各个时代的一些词论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李清照词作出的评判。  相似文献   

16.
云间词派以突出的词学理论与创作表现振兴明词之衰,并开启了清词中兴之格局。该派的主将陈子龙被誉为"明词第一",且其词学理论在明清之交的词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来针对陈子龙词学理论的探讨却非常有限,论文从承传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陈子龙的词学理论,以见其在词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确立其对于明代与清代词学之承传、融通、影响的词史地位。全文先从其重要的词学观点入手,探讨其复古源流观、辨体论、词境说、风骚寄托说、体性观、审美技巧论,透过这些观点的阐述以见陈子龙的词论在词史的重要位置,他在明词中衰的困境中接续了词统的最早努力,开启了清代词坛的盛衰之辨与南北宋之争,使词既能维护其本质特性,又可朝雅化尊体的路上前进,为清代词论写下了第一页。陈子龙代表明末词坛雅化的星星之火,即将在清代成为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7.
明末易代之际,云间词派大放光明,一扫明词尘俗卑靡之意格,抒写身世零落之感,家国沦亡之悲,沉雄凄丽,意内言外,大大提高了词的审美品格。云间词派坚守南唐北宋词的路数,托兴深微,又胎息传奇笔法,开启了清词中兴之局,可称明清词运的转捩点。云间词派诚为清词中兴赢得了契机,但词学上的复古主义、教条主义也对清词流变带来了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自1981年夏承焘先生等人选注了《域外词选》始,越南词学作为域外词学的一员就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1,此后相关研究论文相继出现,研究不断深入,其方向包括了词人词集整理研究、思想艺术内容的挖掘、词话研究以及越南词学未能兴盛的原因探讨等,但关于这些研究的整理工作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从"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立场出发,越南词学研究需要作一个小小的总结。应当指出,越南词学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研究的基础工作有待深入,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扩展,研究视野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19.
清初王渔洋的《衍波词》、《花草蒙拾》和以广陵词坛为基地的活动开启清词中兴之胜。其词学理论纠正明人的偏执,提出并尊南、北两宋和婉约、豪放不分优劣的主张,并以李清照和辛弃疾分领两派之首,予以推崇。故其词除婉约外也有风格壮美之作,近辛稼轩词风。他领导的广陵词学活动也搭起了陈维崧等阳羡词人崛起的桥梁,使阳羡派以大倡稼轩体而名满天下。王渔洋胸中的辛弃疾“情结”,借此给予再一次的承传和张显,是辛词在清代传播和影响中最亮丽的一道景观。  相似文献   

20.
明清易代之际,词坛领域也风起云涌,一时之间产生了大量的词人词作。康熙年间,王士祯拉开了清词中兴的序幕。王士祯的词论及创作深受云间词派影响,而陈子龙作为云间词派的领袖人物,自然也是王士祯学习的对象。王渔洋继承陈子龙的词论而又有所发展。这成为他词学观中的一大亮点,同时也将清代的词学创作领上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