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宋人林光朝首倡"赋圣"说,并得到明代学者的大力推扬,司马相如的赋史地位已由"辞宗"转向"赋圣",标志了从文词向文体的变移。探究其源,"赋圣"说又源自"辞宗"说,以及相如赋的"讽谏"功用,尤其是后人对其"凌云"赋的创作追摹;论其意义,则寓含了由经义到文章、由诗赋到骚赋、由时文变古体的赋史进程;而考查其说的成立,又与赋学观之"经赋"论、"宗汉"观、"代胜"说与"示范"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6,(3):13-18
史传与小说是在创作目的、选材喜好、价值要求上均有差异的两类文体。但在古典小说产生初期,小说尚未明确自己特质,其与史传关系密切,对史书在人物、事件描写上多有借鉴而发展,且其不同的关注角度亦能补史传之阙。本文以《西京杂记》这一汉代宫廷轶事杂记体为文本,比较了其与正统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关于历史人物匡衡、司马相如与王昭君的记载,试图解析史传与小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晋人葛洪以至近世,《西京杂记》作者问题众说纷纭,历代形成六说,分别为:刘歆说、葛洪说、吴均说、萧贲说、无名氏说、集体编纂说。在概述、分析历代诸说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葛洪《西京杂记跋》,并结合对刘歆修史、葛洪个性学识以及晋人潘岳、刘琨诗歌运用《西京杂记》事典等资料的考察,认为《西京杂记》是作于刘歆而经葛洪抄录整理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传世典籍对蜀地发达纺织业的记载与滇地出土器物对大型纺织场面的显示,大大增强了《西京杂记》所记司马相如以“合綦组”、“列锦绣”作比,晓谕盛览作赋之法的合理性与可信度。再加之《滇略》“大抵本图经旧文”、“引据有征”,以及《史记》曾有对司马相如作桥于孙水的记载,张叔至若水从司马相如受经之事也是大体可信的。由此,司马相如于汉文化对滇云地区浸染过程中是有桥接之力的。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计有22个篇目论述了司马相如。其中,多数是关于辞赋创作的。刘勰列司马相如为十大"辞赋英杰"之一,推其为"辞宗",对司马相如在辞赋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刘勰以"繁类以成艳"、"断而能悲"、"气号凌云"、"丽而不典"等分评相如之《上林》、《哀秦二世》、《大人赋》及《封禅文》诸文,揆情度理,衡鉴精当。此外,《文心雕龙》还对司马相如赋偶对、夸饰、事典、练字等手法的运用,进行了征引和剖别。刘勰的论述,对于后人正确认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赋作为一个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样式,自先秦产生以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日益发展而兴盛一时,在此期间,虽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曹丕等人对赋有过不少见解,但大多是较为零碎、片断的议论。对赋的研究较为透彻,并在理论上作出较全面、系统阐述的,则是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诠赋》篇,集中探讨了赋体文学。另外,他在《辨骚》、《时序》、《夸饰》、《才略》中也涉及了赋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完整的赋论体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发表的赋论,可以说代表了当  相似文献   

7.
《西京杂记》是我国现存汉代笔记小说之一,其内容繁杂,信息丰富,从其主要内容可窥见其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既在文学表现手法上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又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长门》、《自悼》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顾炎武、何焯认为《长门赋》非司马相如所作,但仅就《长门赋》序文之纰谬而言之。从赋作正文加以考察,亦可发现《长门赋》乃托名司马相如而作。《长门赋》是后世宫怨文学的发端,而《自悼赋》却正是宫怨体的滥觞,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国赋史上的赋家身份建构始于汉代。在汉代人建构赋家的工作中,司马相如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司马相如一方面对自己作为写赋的人有自觉的意识,自觉建构自己的赋家身份;另一方面,他在中国赋史上是第一次用"赋家"一词命名写作大赋的人。他对写赋者的称名,用了文学的审美尺度,因此,他对赋家身份的建构是真正文学的建构,也是最准确地揭示写赋者特殊本质的建构。他的工作成效远远超越了其他汉代人,在这一意义上,司马相如不仅是"赋圣",而且可被称为"赋家之父"。  相似文献   

10.
赋体是我国传统文学中一种独特体裁,赋体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其文学特征和发展历史仍值得研究,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赋体文学的一般特点及其演变;汉赋最高成就的代表司马相如;从前后《赤壁赋》看苏轼对赋体的传承与创新,他发展了赋体文学。  相似文献   

11.
王逸的赋论是汉代赋论的一个重镇,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屈原骚赋文本的论与评。受汉代赋学与经学互动的影响,王逸赋论充满经学色彩,这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个赋论命题上,即"依托五经以立义""依《诗》取兴""独依诗人之义"。王逸的这三个命题共同说明王逸是依《诗》说赋的,《诗》乃赋的范本,赋的意义之源,是衡裁赋文价值的尺度。王逸赋论所依托之《诗》是《诗经》经学,故其依《诗》论赋本质上是用经学来绳律骚赋文本。王逸论赋的经学角度导致他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读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对中国经学对审美的文艺现象的思与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接上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人由于禀赋才能不同,文思也有快慢不同之分;文章由于体裁的不同,有大有小所 /禀才:禀赋才能。异分:不同。、相如含笔而腐毫,需功力也不相同。\制体:述裁、文体。殊功:不同的功力。/例如司马相如含笔构思,直 扬雄辍翰而惊梦,/相如:指司马相如,到笔毛腐烂,文章才写成,扬雄作赋停笔思考时就做起了恶梦,飞字长卿,汉赋著名作家,相传他的文思较慢。蘸墨思索,沉吟良久不能下笔,以致笔毫腐烂。《西京杂记》:“司马相如为《上林赋》、《子虚赋》意思肃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而如唾,…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计有22个篇目论述了司马相如。其中,多数是关于辞赋创作的。刘勰列司马相如为十大"辞赋英杰"之一,推其为"辞宗",对司马相如在辞赋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刘勰以"繁类以成艳"、"断而能悲"、"气号凌云"、"丽而不典"等分评相如之《上林》、《哀秦二世》、《大人赋》及《封禅文》诸文,揆情度理,衡鉴精当。此外,《文心雕龙》还对司马相如赋偶对、夸饰、事典、练字等手法的运用,进行了征引和剖别。刘勰的论述,对于后人正确认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原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知《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15.
怀疑《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之理由主要有二:一、陆厥已说“《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二、司马相如先于汉武帝死,而赋序开篇即说“孝武皇帝”。不过,据陆厥原文分析,“殆非”所说,本意为一家两赋,风格大异,几乎看不出为同出;而对《文选》所录作品序文的情况进行研究。如《长门赋序》非司马相如作。结论:《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本无所疑。  相似文献   

16.
一千多年来,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一直被说成是《子虚赋》和《上林赋》。解放以后,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撰的《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沿袭了这一说法,国内出版的其它通史和文学史,也大率如此。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应该是《天子游猎赋》。  相似文献   

17.
才子佳人文学起源甚早,东晋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视为这类文学作品的滥觞.在元杂剧中,这种才子佳人模式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重.透过这种模式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中有女性意识的张扬,女强男弱格局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司马相如是西汉赋的大家,他使赋体真正从骚体赋前进到一代大赋,为汉赋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从司马相如赋的文学成就为视点,分别从其赋审美艺术特征、审美意象;铺陈描写,还有象征、描写等大胆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叙述这位汉赋大家为文学艺术长廊添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20.
《西京杂记》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仍莫衷一是。归纳起来,诸家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以为《西京杂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刘歆。此说始于晋朝的葛洪,信从者较多;二是以为作者其实就是葛氏本人,葛洪说是刘歆,殆故作狡狯耳。此说出自唐人段成式、张彦远,后人多疑之;三是以为作者是萧梁时的吴均。此说亦出自段成式,然与吴均同时之殷芸在奉敕编纂《小说》一书时,已多次征引到《西京杂记》,假如《西京杂记》是吴均所撰,殷芸不会不知道。故后人多不取此说,但王力先生赞成之(以上三种意见,俱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以上三种意见虽各有所据,却皆无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