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德龙 《现代语文》2005,(11):18-18
"经典"一词大约出现于<史记>,"<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为典范的著作.后来,"经典"的具体所指随着更多重要权威作品的不断入典而在数量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诸如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的众多权威性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缺席、“经典”匮乏的原因是“小农意识”太重,“小资情调”太浓,“贵族精神”阙如。造成这种“原因”的原因则是中国当代文艺家的出身、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各种本土及外来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在教学中,我们会为那些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而感慨不已。有时,我们也会在课堂中学习名师的“一招半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此课堂非彼课堂, 此学生非彼学生。不然一个伟大的创意也会变得糟糕不堪。不受欢迎的“第六次”在教学《军神》这一课时,我请一位男生小超读  相似文献   

5.
关于"经典"一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在的一些报纸、书籍和影视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经典”这个词,如经典葡萄酒、非经典逻辑、民族经典、红色经典电影等等。在这些表述中,“经典”的含义也不尽相同,那么“经典”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对其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6.
我们时常会为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而感慨不已。有时,我们也会在课堂中学习名师的“一招半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此课堂非彼课堂,此学生非彼学生。不然,一个伟大的创意也会变得糟糕不堪。不受欢迎的“第六次”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请一位男生小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由于学生第一次读,在读到“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这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此时,我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第八次”故事。我决定来一次“模仿经典”。于是我对小超说“:小超,没关系。这句话是个长句子,很难读。一遍读不好,还有第二遍、第…  相似文献   

7.
8.
20多年教育科研实践和教育科研管理的经验 使我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应坚持科学的科研路 线和正确的科研方向,从"经典"走向"通俗",才能 真正实现"科研兴师"和"科研兴校"的目标。 一、实施"人人有课题,个个出成果"的科研 路线,引导教师走上幸福之路。 1.确立正确的课题观。我认为,中小学科研 课题就是教育实践和教育认识发展中必须解决 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思想经典,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再次,歌颂纯洁的爱情和幸福自由的婚姻.  相似文献   

10.
影视中的“红色经典”,在20世纪即是一个历史性产物,而今在改编中常常饱受争议,并在争议声中继续被改编。有些“红色经典”改编后毁誉参半,正是接受分析的恰当样本;其间反映出的某些共性问题,折射出当前文化生态的基本状况。文章从“红色经典”在当今文化生态中再生长的角度,研究梳理了一些基本规律,提出了改编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快餐"这个词,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外来语,许多辞书上还未收录.英语叫做"fast food",港台一带译作速食、即食等.它的快捷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令人对其营养成分忧心忡忡.一种社会现象更令人担忧,那就是"快餐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逻辑、经典逻辑和非经典逻辑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给予了明确的界说,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说明了逻辑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4.
经典话题:窗(或窗口、窗外) 窗口,是连接世界与世界的地方.打开窗户,视野会立刻变得开阔起来;打开窗户,鼻子里涌进的是新鲜的气息;打开窗户,封闭的心胸定会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5.
时下.网络里的“恶搞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其范围不只停留在一般的搞笑(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影片《无极》),而是转向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批“红色经典”作品,如《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把小英雄潘冬子变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  相似文献   

16.
17.
18.
先秦经典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我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先秦经典的阅读与阐释史,因此,先秦经典学习是青少年"文化认同"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从认识论角度,应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条件"为理论基础,让青少年的经典学习在"惊异"中发生;从方法论基础,应从经典学习的"历时性"特征出发,创造性地将学习者引入"共时性"的对话场域,从而达成一定的集体共识和意义建构.经典学习中"惊异"的发生处,便是青少年与经典"对话"可能的开始处.  相似文献   

19.
为澄清《经典释文》中“从、邪”、“船、禅”是分立还是混切的问题,主要依据《释文》、《博雅音》、《文选音决》三书中“从、邪”“船、禅”混读百分比的相近来论证其音系同属金陵雅音,而《释文》“从、邪”“船、禅”两读则是从“从邪”“船禅”合一向“从、邪”“船、禅”分立的演变,尚不同于《切韵》的“从、邪”“船、禅”分立。  相似文献   

20.
读"流行",还是读"经典"?如果让现在的中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一定会听到洪亮的声音:读"流行"! 现实确实如此. 近期,武汉市洪山高中高级教师黄荣光对116名高中生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主动阅读经典名著的学生不到8%,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当代、当前出版的作品,同龄人的作品、网络文学是他们的最爱.其中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的作品成为今年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流行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