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如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暨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相似文献   

2.
五年前,严幾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  相似文献   

3.
五年前,严幾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  相似文献   

4.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古代文豪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问"才是学问之源,创新之本。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使其善学求知的前提条件。学问即是要通过勤学好问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学问既是静态的结果,又是动态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所期许并要达致的结果。要做真正的学问,首先应该摒弃学"答"模式,回归到学"问"之学问。从问中学才是学问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6.
“问”才是学问之源,创新之本.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使其善学求知的前提条件.学问即是要通过勤学好问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学问既是静态的结果,又是动态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所期许并要达致的结果.要做真正的学问,首先应该摒弃学“答”模式,回归到学“问”之学问.从问中学才是学问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7.
箪瓢陋巷     
孔子的学生中,他最喜炊颜回。颜回十分尊敬孔子,孔子指出他的缺点,他马上就改正;孔子问他为什么不去谋个一官半职,颜回说只要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去做官。  相似文献   

8.
本校为本社试办补习教育的先锋,原分晨校夜校通问学塾三部,自民国十八年秋陆续举办以来,计晨校夜校均已毕业三班,都四百余人。其中各科如簿记科华文打字科文书科英语科日语科学生,毕业后就业海上者,颇能称职,因此办事部益觉补习教育之重要,而尽力提倡之,本年为统一组织起见,合称第一中华职业补习学  相似文献   

9.
援疑质理     
援疑质理,就是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古人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教学,总是双边活动,总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问,就是既学又问。援疑质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惟,发展学生智力,并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援疑质理,我们注意设疑立障,因势利导;考是问非,求理所安;沿波讨源,以显其幽;徐行却立,处静观动诸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学问之道求其放心生问:“学问之道,进退何如?”师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故圣人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相似文献   

11.
子敏 《甘肃教育》2014,(18):18-18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句经典名言。大师是大学的中流砥柱,是大学之魂,无论何时何地,有大师在者。皆可引领一时风气,形成学术发展高地。大师不仅是大学问、大智慧者.其真知灼见,能够泽备后世。  相似文献   

12.
学习这个词,我们实在再熟悉不过了。学而时习之,一般我们会把学定义成接受新的知识,而把习理解成温习或与知识相关的训练。可是说到学问呢,大家好像就容易有点心虚了,似乎没有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不敢轻易提学问二字。其实,学问,无非就是“学”与“问”嘛。所以,我们在课本里也学到了“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样的话。太多人讨论过关于中国的学生不善于提出疑问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游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游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及游者不能穷也”;“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相似文献   

14.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相似文献   

15.
名人名言     
《阅读与鉴赏》2005,(6):63-63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1中之光;老而好学,如 炳烛之明。 —西汉·刘向 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西汉·盆仲舒 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唯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 —南宋·朱熹名人名言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曾对阅读鉴赏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作了具体的论述:“一曰熏。熏也者,如入雪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二曰浸。熏以空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长短。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三曰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熏、浸之力利用渐,刺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觉者不觉;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四日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梁启超所说的“共鸣”的四个方面,可以简化为两方面,即“入乎其…  相似文献   

17.
对“大阉之乱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课文注释为 :“缙绅 ,亦作扌晋绅 ,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 ,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 ,插 ;绅 ,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编者把“缙绅”释为“缙笏于绅”之义。笔者认为 ,这里的“缙绅”是“缙笏垂绅”的省略。《说文》 :“绅 ,大带也。”段注 :“古有革带以系佩绂 ,而后加之大带。绅则大带之重者也。《玉藻》曰 :‘绅长制 ,士三尺。子游曰 :叁分带下 ,绅居二焉。’注云 :‘绅 ,带之垂者也 ,言其屈而重也。’……”《晋书·舆服志》 :“所谓扌…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相似文献   

19.
教育名言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中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注:『苍』即青色.丝本色纯白,染于青则为青,染欲黄则为黄。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学者陶行知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做到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可见,“问”也是有学问的。教师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问的学问,使他们既善问又愿问还敢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