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孔子的义利观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肯定人的求取私利的本能,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私利;但更主张公利的义.认为义高于一切。孔子这样的义利观并非纯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而是他面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同社会”的解体和“小康社会”的兴起.使他不容回避“私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历史变故,使他认识到财富失衡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理想,必须通过“义”去调节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平衡。为富以道.以义制利,安贫乐道,舍利取义,完整地体现着孔子义利观“安百姓”的政治目的。孔子“罕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最难言”.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完美。  相似文献   

2.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孔子认为,礼不能仅仅是表面的形式化的“仪”,行礼时要有真情实感——“敬”,“礼”应该“义以为质”或者说“仁以为质”。这些思想在他的前贤那里也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孔子的贡献在于把“义”看做是达“道”的手段,“仁”本身就是目的,而在其前人那里,“义”和“仁”却只是实现某种利益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5.
“义”本义为“所宜为”,古代学者最初以“义”形容和修饰顺应正道的事物。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义”作为超越具体行为而存在的德目,已被学者普遍接受。《论语》中,孔子以“义”概括合礼之行。但孔子时代对“义”的诠释尚未触及“义”与行为主体的关系问题。汉学系统认为行为主体不可自行解释自我之行是否合“义”,因为“义”外于“我”,它是伦理规约。个体须学习以明“义”,个体行动的核心问题是“我”该怎么办;宋学系统认为“义”是理之一端,为各人自具,“义”当自内求。个体应以涵养工夫明“义”,并自行回答行动与“义”的关系问题,以回应“义”的自我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6.
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时具有明确的编辑思想,因此,他注重“取其可施于礼义”、“子不语乱力怪神”、“兴观群怨”——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他希望通过古籍的编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货殖思想,是其“义、利”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对商业行为并非一概反对,他肯定“守道致富”的方向,并提出了对待商业活动的一些基本原则,指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投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时具有明确的编辑思想,因此,他注重“取其可施于礼义”、“子不语乱力怪神”、“兴观群怨”——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他希望通过古籍的编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9.
几千年前,孔子站在奔流的河边深有感触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话是哲学也是诗,孔子觉得流水已经演示出了天地宇宙的奥秘,世间万事万物如这流水一样.—一地呈现,又—一地流逝。小时候我的农民父亲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一世事如流水”,碰到不平或吃亏的事,他又把这话改为“世事平如水”。我当时并不理解这话的深义,进人知天命之年,我经常想起小时候的事,也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当然父亲的这几句话可能源于孔子,但常讲此话,有定融入了自己很多的生命体验。而且他深情水的习性,觉得世事就应该象水一样公道持平。随着年岁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把他尊称为“圣人”。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至今仍有其光辉价值。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论语》中“学”、“思”、“知”有其各自不同含义,孔子私学中注重好学多思的修身之道,孔子私学教诲之道较之苏格拉底“产婆术”更近于“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12.
“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歌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和《诗经》中的“风”、“雅”、“颂”相配,称之为“六义”。赋、比、兴的概念成于汉代。孔子致力教学多年,《诗经》是他的重要教材之一,从《论语》、《礼记》等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来看,没有赋、比、兴之说。战国时期的孟  相似文献   

13.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为了游说他“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今日中国民办高教的开山人物丁祖诒“网行天下”穿越半个中国,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鼓”与“呼”!2006年,丁祖诒先后被“搜狐”门户网、山西新闻网、江西大江网、四川新闻网、重庆腾讯·大渝网邀请,畅  相似文献   

14.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论语》为研究资料,对孔子思想中的“义”的具体内涵及其关系、“利”的具体内涵、孔子“义利观”的两个方面及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语文学习》(2007年第4期)上看到高鲲先生《曾皙“鼓瑟”问题臆解》(以下简称“高文”)一文,关于曾皙“鼓瑟“问题,作者从“孔子不能容忍”与“曾皙不可能越礼”等两个角度,“完全可以理解为在孔子向曾皙提问前他根本没有鼓瑟,只是在孔子向他提问时,他才稀疏地鼓了几下瑟,铿的一声停住琴声”。  相似文献   

17.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  相似文献   

18.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19.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又称孔老二.他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是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七七○——前四七六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顽固地维护奴隶制度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他的祖先原是宋国贵族,因宋国内乱,逃亡到鲁国落了户.后来孔子父亲孔纥做了鲁国的大夫,成为鲁国人.孔子从小就打下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烙印.他童年嬉戏常常模仿着奴隶主贵族祭祀的礼仪.他笃信“天命”,缅怀“先王”,形成了保守复古的反动思想.孔子青年时代曾在鲁国做过两次小官:一次叫“委吏”,是替奴隶主管理仓库和粮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是中国私学第一人。他创立了影响他身后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儒家和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山祖。“无孔子则中国无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世人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的确名副其实。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笔者长期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深深尊崇孔子的师德。笔者觉得尽管时代已进入21世纪,重温2500多年前孔子的师德,仍觉得言之谆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