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1949年元旦,走投无路的蒋介石突然发表文告,表示愿与共产党和谈.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让代总统李宗仁来作挡箭牌.  相似文献   

2.
1928年8月8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五中全会,通过《军事整理案》。翌年1月1日至26日,在南京正式召开军事编遣会议。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胡汉民、李济深等60余人出席。这次会议实际上是蒋介石为削弱异己军事力量而举行的会议,  相似文献   

3.
胡适是中国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他做梦都想着中国有一天能够实行欧美式的民主政治.1948年初,似乎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蒋介石宣布要结束“训政”,实行“宪政”,将于3月29日召集行宪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组织新政府.这一消息在报上披露后,并得知李宗仁也将参加竞选时,胡适十分兴奋,于1月11日写信给李宗仁,抄录了自己从前做的《中国公学运动会歌》第一章,进行鼓励.  相似文献   

4.
梁茂芝 《档案天地》2013,(11):26-29
1949年初,中国共产党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大获全胜,中国国民党在东北和华北失去全面控制。1月21日,总统蒋介石宣布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后,决定4月1日起与中共在北平进行谈判停战。国民政府和谈代表团由张冶中任团长,其成员有邵力子、黄绍兹等人,中共方面则由周恩来任代表团团长。  相似文献   

5.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桂系第二号人物白崇禧素以多谋善断著称,人送外号"小诸葛"。1948年6月,白崇禧就任"华中剿匪总司令","小诸葛"手握重兵,雄踞汉口,与位居中枢的李宗仁遥相呼应,一唱一和,迫使蒋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黯然下野。解放前  相似文献   

6.
卞季 《湖北档案》2003,(10):39-41
1944年底,蒋介石怕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力量壮大,煞费苦心地将李宗仁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调升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以削去兵权,来了个明升暗降。李宗仁深知蒋介石的良苦用心,快怏地打点行装赴汉中上任。鲜为人知的是,李宗仁在从湖北老河口赴陕西汉中途中,曾鬼使神差地将委任状丢失。  相似文献   

7.
1944年底.抗日战争即将结束。蒋介石担心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力量壮大.煞费苦心地将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调升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名义上是让他指挥第“一”、“五”、“十”3个战区,实则是虚设机构,削其兵权。李宗仁深知蒋介石的用心,然而胳膊拧不过大腿,李宗仁只好牙齿掉了往肚里吞。  相似文献   

8.
《湖北档案》2004,(4):17-23
1948年春,在白崇禧的鼎力帮助下,李宗仁在国民党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总统”。李宗仁从北平来南京上任之际,蒋介石决定将白崇禧外放,让他离开南京。5月25日,当翁灏组织行政院时,蒋介石写了一个手令,提名何应钦任国防总长,调白崇禧为华中“剿总”总司令。美国人对这一人  相似文献   

9.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在内外压力下和全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声中,被迫宣布“总统因故不能视事”,“由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从南京飞回奉化老家,静观待变。1月22日,李宗仁就任代总统,通电声明;“政府工作目标集中于争取和平之实现,个人服务方针,亦夙以人民意志为依归”,虽然这时的“李宗仁在石头城上所能看见的东酉,就只剩下了‘天低吴楚,眼空无物’”,[1]但仍满怀希望能力挽狂澜,实现国共和谈。为了试探中共方面对和谈的诚意,李宗仁组织了一批在上海公共组织和教育界中的知名人士,组成一个“人民代表团”飞赴北平,(2)当…  相似文献   

10.
<正>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主导的"编遣会议"开幕。尽管说得天花乱坠,但明眼人发现"被编遣"的仅仅是非蒋氏嫡系的部队。此举招致部分军阀的不满,矛盾最终以武力来解决,"蒋桂战争"即是其中一例。3月,蒋介石软禁李济深于汤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起而反蒋。怀着各自的打算,湘军、粤军、滇军等地方势力都聚拢在蒋介石的旗帜下,参与"讨逆"。对于饱受军阀混战之苦的民众来说,这  相似文献   

11.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国共双方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军事较量,国民党军被打得丢盔卸甲。蒋介石眼看结局不好收场,只得“引退”,让李宗仁出面支撑危局。李宗仁自知,强战绝非共产党对手,于是企图利用和谈平分天下。但共产党自有主张,在谈判桌上持正守方,与国民党代表展开了有理有力有节的谈判斗争,破灭了敌人划江而治的美梦。  相似文献   

12.
王熙兰 《出版参考》2010,(11):24-26
1948年.南京的“行宪国大”竞选落下帷幕,李宗仁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蒋介石视李宗仁为眼中钉,决意拔掉这颗钉子,一场秘密的暗杀行动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五年,蒋介石在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指导下,一面对加紧发动对华侵略的日本帝国主义暗送秋波,一面诱罗湘、黔、川、滇地方武装对红军进行围堵,以收一箭数雕之功。当时的两广势力陈济案、李宗仁等,因早已窥破蒋介石险恶用心,对其围剿红军虚与委蛇,而实则多方打探情报,充实军备,以待时机。到一九三六年日本增兵华北时,陈济棠察觉蒋介石将决心结束两广半独立局面,便与桂系联合,通电反对日本增兵华北。六月一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决议,是请南京国民党中央及其政府领导抗日。二日,通电全国。四日,陈济棠、李宗仁以第一、四集团军总司令名义率西南将领三十名通电响应,并将军队改称“抗日救国军西南联军”。六月八日进军湖南,公开与南京国民党政府采取对立态度。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六·一”反蒋事变。现从省政府秘书处档案中选出事变发生前龙云在蒋介石、陈济棠、李宗仁之间奔走斡旋的来往文电,予以发表,供研究现代史参考。  相似文献   

14.
扑朔迷离的密约 《李宗仁回忆录》第三十九章里提到这样一桩历史迷案。1927年8月,蒋介石下野。于9月东渡日本.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等人秘密会谈.会谈后达成四项主要的密约:(一)蒋介石承认日本在满洲有特殊权益;(二)蒋介石坚决反共到底;(三)日本支持蒋介石政权;(四)日本借予蒋介石四千万日元.以帮助蒋介石安定中国后,中日两国进行经济合作等等。蒋介石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达成密约后.即挟巨资回国.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15.
1948年5月1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大会闭幕,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中华民国第一届总统、副总统。5月20日,在南京国民大会堂(今人民大会堂)举行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典礼结束,蒋、李会见觐贺外交使团后,即驱车前往总统府,上午11:15在总统府大礼堂接受在京文武官员的集体致贺。据当时报载,参加致贺活动者多达700余人,场面十分热闹。活动结束后,蒋介石、李宗仁夫妇以及军政要员100余人在总统府办公楼(即以已故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命名的"子超楼")前合影。由当时京  相似文献   

16.
1936年的两广“六一”事变,是一次抗日反蒋事件。5月26日,粤桂实力派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名义,通电反对日本增兵华北。6月1日,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联席会决议,呈清国民党中央及其政府领导抗日。2日,又以同样内容通电全国。随即两广出兵湘南,北上抗日。蒋介石不仅拒绝他们的要求,而且采用分化瓦解手段,先使陈济棠的部下叛陈投蒋,使广东落入蒋介石之手。随后,他又令李宗仁、白崇禧离开广西,并调动大军向广西进逼,企图迫李、白就范。李、白不从,并扩军备战。双方虽是剑拔弩之势,但全国舆论沸腾,利弊得失又各有顾忌。后经各方斡旋,遂达成蒋接受抗战,李、白服从“中央”的和解协议。至此,一场大波遂告结束。 现将馆藏“六一”事变和谈时蒋介石与李宗仁、白崇禧等的来往函电选出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宗仁回忆录》确实有其他中国现代领袖传记不可取代的地方,它保留了许多李宗仁对他同时代人物如蒋介石、汪精卫的情感态度,可以真实地看到李宗仁究竟亲近谁、疏远谁,对什么人欣赏器重,对什么人不以为然。这些情感心理一般不会在常规的史书中看到,也很难在别人写的传记中得到真切的表达,而《李宗仁回忆录》,在这个方面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18.
1944年底,抗日战争即将结束。蒋介石担心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力量壮大,煞费苦心地将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调升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名义上是让他指挥第一、五、十3个战区,实则是虚设机构,削其兵  相似文献   

19.
王凯 《兰台内外》2008,(5):49-49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桂系第二号人物白崇禧素以多谋善断著称,人送外号“小诸葛”。1948年6月,白崇禧就任“华中剿匪总司令”,“小诸葛”手握重兵,雄踞汉口,与位居中枢的李宗仁遥相呼应,一唱一和,迫使蒋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黯然下野。解放前夕,毛主席曾通过友人向白崇禧表示了挽留之意:“白崇禧,小诸葛,欢喜带兵,就给40万军队让他带一带吧。”  相似文献   

20.
陈风 《出版参考》2011,(4):25-26
1950年3月,败逃到台湾的蒋介石复职后,掌握了台湾的党政军大权,便开始清算大陆失败的责任。有的被枪毙,如陈仪等;有的被判重刑,如李玉堂等。在蒋介石看来,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无疑是导致国民党江山垮掉的最大“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