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寒夜》承载了特定时代下的巴金的情感,及他对生存在其中的人们的悲剧命运的深度思考,对巴金小说《寒夜》“灰色空间”的解读有助于对巴金创作“艺术断裂”问题的理解。小说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是“灰色心态”产生的基础。《寒夜》里大量的文字和人物的心情显示了灰色的“存在”,巴金在《寒夜》里流露对知识、自由、胜利、制度、真爱等的质疑和否定,“灰色空间”的“存在”都隐含着强烈的“虚无”指向。  相似文献   

2.
一巴金的小说《寒夜》写于1944年—1946年,是巴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压卷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赢得了重要地位。作品不仅强烈地抨击了旧的社会制度,宣告了“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彻底崩溃,不能再继续下去”,而且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尤其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曾树生这一多色性人物,更加丰富了巴金小说的人物画廊。随着《寒夜》的价值被重新发现,曾树生这个人物也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巴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了。据报导,在法国就掀起了“巴金热”,他的小说《寒夜》译成法文后,在法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巴黎所有书店都贴满了“巴金——《寒夜》;《寒夜》——巴金”的广告招贴。巴黎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提名巴金作为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候选人。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文学以其人物个性、伦理道德等因素的暧昧,传统意义的消解显示出与传统文学的显著区别。巴金的家庭小说《寒夜》,于夫妻、婆媳、女性的传统叙事母题之上,就情节设计、矛盾冲突及人物个性等方面,进行了现代意义的拷问,为中国家庭模式的现代转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5.
巴金《寒夜》的比较研究呈现“三维”意义: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现当代文学作品里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比较《寒夜》与其他古今叙事文学作品里“婆媳冲突”、“恋爱悲剧”的情节模式;可以将《寒夜》与鲁迅小说《伤逝》、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文本互读.在《寒夜》这一中心点上辐射出更宽大的研究视野,有助于人们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了解与研究走向深入.以巴金《寒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维视角的比较,既是为文学史“知识分子(文人)形象小说”专题之建设,也是为《寒夜》研究的成果深化、空间拓展作尝试.  相似文献   

6.
巴金在小说《寒夜》中根据主人公汪文宣的行动和心理构筑了社会空间、家宅空间以及梦境空间三个主要的空间,并以空间的转换带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推动叙事的进程。《寒夜》中空间叙事主要体现在社会空间与“冬夜”时间的隐喻关系,家宅空间的封闭性和“窗户”的透视性效果以及梦境空间的建构对发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等方面。《寒夜》的空间叙事艺术为理解巴金后期小说的创作风格和文学史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用现代意识对中国漫长的封建家族文化作出全面而深刻反省的,巴金是第一位。巴金以其家庭题材系列小说(《家》、《春》、《秋》、《憩园》、《寒夜》等)向人们展示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封建大家庭瓦解、崩溃的整个过程,而《家》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考察,巴金的《家》为整个封建家族文化唱了一曲“孝”的挽歌,同时也为整个封建家长专制制度唱了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8.
巴金《寒夜》研究新视角综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金研究领域相对较沉寂,对其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单篇小说的重新解读方面,尤其是《寒夜》。近几年,关于《寒夜》研究出现一些新的视角,如文化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精神分析法、症候式批评等等。文章就这些新颖的视角作一综述,以此证明巴金小说的丰富思想内涵及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伤逝》和《寒夜》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鲁迅和巴金这两位文学大师对西方个性解放思潮涌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女性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传统认为巴金的小说《寒夜》是一部反映黑暗社会的力作。本文则认为是《寒夜》一曲小人物命运悲苦的哀歌。笔者试图从女性解放的社会因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探求主人公汪文宣性格悲剧的成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破解婆媳纷争之谜。  相似文献   

11.
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既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日家族文化的典范性文本。对“家”中的人伦秩序、父业子承、价值理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以阐明中日家族文化和家族叙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巴金家庭题材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从离家到归家"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在巴金前期的这类作品中,"家庭"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它是青年叛逆者要挣脱的牢笼;而在其后期创作中,则呈现了"家"中蕴含的脉脉温情,表达了作家对"家"的认同。这种对家庭中美好情感的怀念在巴金的前期代表作《家》中就已现端倪,即使在青年巴金的心底,依然有着对"家"的眷顾,这构成了与其后期家庭题材小说的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13.
母亲形象是文学画廊里的永恒主题,20世纪四十年代,巴金在《寒夜》和《憩园》中塑造了形态各异的母亲形象,这些女性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时期,在各自为人母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不同于传统女性所经历的母性困境。  相似文献   

14.
巴金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巴金先生年青时就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非常欣赏俄罗斯作家的创作风格。将巴金的《寒夜》与果戈理的《外套》相比较,两部作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的本质,就是走向现代性,在现代文学里体现为反专制、争民主。巴金文艺思想的本质是以人性自由为价值观出发的写真实论。即真与善。真是巴金文艺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艺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凡是善被遮蔽的时候,真的追求就特别突出,凡是善正常体现的时候,他的这种真的追求就失去了那种斗争的焦灼感、冲动感。与茅盾、郭沫若比较,巴金的真实观是感受真实观,巴金文艺思想的历程,也侧写了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想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忠实原著是名著改编中的主流倾向。在改编名著时,应准确把握原著精神并对原著进行艺术形式方面的创造性转换。曹禺和吴天对巴金小说《家》进行话剧改编的成败,具有借鉴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改编史上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7.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解放"系列中,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拟就曾树生作为时代新女性在家国皆乱的黑暗时代所展现的女性意识觉醒进行分析,探讨其冲破封建文化藩篱、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和思想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9.
巴金的《寒夜》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封建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和禁锢下,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在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冷酷的社会现实中,逐渐丧失独立人格,迷失自我,形成严重的性格缺陷,导致悲剧发生;《寒夜》不仅是一场社会悲剧,也是一场传统文化负面影响下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