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歌谣是学生意愿的素朴的表达形式,是反映青少年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口,是研究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第一手材料。古代的贤君明主尚能派使者赴民间采风访谣,通过歌谣分析民情政弊,调整政策。今天,我们教育者对待歌谣更应有宽阔的胸襟,采取明智、务实的态度,把它视为考察教育得失的一面镜子。校园歌谣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存在有着合理的客观基础与主观需求。意图消弭歌谣对青少年的影响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无视其影响又无异于放任自流。我们应正视校园歌谣的影响,对歌谣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并分清其正负功能与利弊,采…  相似文献   

2.
枝园歌谣对校园生活、社会现象,或讽刺,或嘲弄,或戏谑,或调侃,或规劝,在貌似轻松幽默的语言背岩,隐含着青少年的困惑、迷惘乃至焦虑与激愤。本文分析总结了校园歌谣的成因,从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和加强引导其消极因素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如何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对待校园歌谣现象,从而培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校园歌谣是对校园生活、社会现象,或讽刺,或嘲弄,或戏谑,或调侃,或规劝,在貌似轻松幽默的语言背后,隐含着青少年的困惑、速惆乃至焦虑与激愤。本文分析总结了校园歌谣的成因,从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和遏制其消极因素的角度提出对策,以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校园歌谣是对校园生活、社会现象,或讽刺,或嘲弄,或戏谑,或调侃,或规劝,在貌似轻松幽默的语言背后,隐含着青少年的困惑、迷惘乃至焦虑与激愤。本文分析总结了校园歌谣的成因,从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和遏制其消极因素的角度提出对策,以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不少青少年常把灰色歌谣挂在嘴边。面对这种情况,是强“堵”,还是巧“疏”?答案当然是后者!策划“和绿色歌谣说‘Hello’”主题话动的目的就是帮助队员们认识、学唱、创作绿色歌谣。  相似文献   

6.
社会与文学的另一道风景--当代歌谣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重视民歌民谣的优良传统。当代歌谣是历代--特别是建国后两次诗歌潮的继承与发展。本梳理了当代歌谣的来龙去脉,重点分析了它的发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7.
校园歌谣对校园生活、杜会现象,或讽刺,或嘲弄,或戏谑,或调侃,或规劝,在貌似轻松幽默的语言背后,隐含着青少年的困惑、迷惘乃至焦虑与激愤。本文分析总结了校园歌谣的传播特征,从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和加强引导其消极因素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如何积极营造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教书育人》2006,(9):35-37
校园歌谣曾经是我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无忧无虑、快乐美好的少年时光的记忆和见证。然而曾几何时,校园歌谣却失去了往日的单纯、清澈和明朗,变得混乱、浑浊和黯淡,变成一种沉重的灰色歌谣。有人因此而责怪学生,有人把矛头指向教师和学校教育,有人则在追问整个社会环境;有人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有人把它看作鸡毛蒜皮。但不管怎样,灰色歌谣本身至少是一个信号,一个警示,提醒我们一些新的变化,交给我们一些新的问题。而这些变化、这些问题,恰恰关系到我们的希望和未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新编几年制义务教育中学历史教材,为适应青少年学生好奇求知的心理发展特点,除了十分讲究正叙述的生动性并编排了大量色彩鲜明的插图外,还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歌谣。这就为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准确合理地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歌谣,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材编写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酒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人类在发展中发现了自然酒,后学会了人工造酒。歌谣是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的,随着人工造酒的出现,酒就与歌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依相长,这在中国文学中多有记栽。酒与歌谣紧密结合,是由酒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歌谣的特点决定的:酒能助歌兴,酒大大推动和提高了歌谣在民众生活中的多方面作用;歇能助酒兴,歌谣促进了酒的发展,喝酒时唱歌谣,有千杯不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1.
诗与谜新论     
谜语起源于歌谣。歌谣与诗(包括歌谣谜与诗谜)关系密切,前者促进了后者的产生和发展,后者对前者也有一定影响。诗谜独立于歌谣谜后,除与歌谣谜的共同点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周易》“观物取象”,以“象”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思维特色,就决定了“象”与歌谣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虽然,作为歌谣的“象”一那种清晰的画面,悠长的情感还不具有哲理内涵,但正因为它是具体直感的“象”,可以把《周易》作者们的哲理思考注入过去,可以让它去承载以感悟为特色的《周易》的思维方式,于是,《易》的作者便将民歌的片断撷取来,放到六十四卦的系统中去,让这些歌谣的片断既具有形象性,保外着它们的原始风貌,又让它们在自己所处之卦的具体位置上获得哲理的内涵,使之由歌谣之“象”变而为《易》中之“…  相似文献   

13.
歌谣与谚语是先秦社会两种重要的言语形态。《战国策》中歌谣、谚语运用的状况反映了战国时代歌谣与谚语的传播与接受。相对于春秋时期歌谣以集体演唱为主,战国时期的歌谣以个体吟唱、抒发个体情感、展现个体内心世界为主。因此,《战国策》中的歌谣具有重要的艺术功能,它是展现人物冲突、展示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有的歌谣以丰厚的意蕴扩展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相对于春秋时人的谚语,《战国策》中的谚语俚俗化色彩增强,说理效能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14.
福州儿童方言歌谣短小韵美、易于传唱。深受孩子的喜爱。目前由于学校、家庭等语境的变化,会讲福州方言的小学生很少,会唱方言童谣的孩子更少,福州方言歌谣吟唱在青少年中出现严重断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流传于川陕苏区的红色歌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当地深厚的民歌传统孕育了红色歌谣,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刺激了红色歌谣的创作,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宣传推动了红色歌谣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民间歌谣存在于土家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土家族宝贵民族文化的代表。土家族民间歌谣的研究,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间歌谣搜集整理工作而展开的,学者就土家族民间歌谣从音乐、文艺学、民俗文化、社会功能、传承与保护等多角度进行了讨论。以往的研究成果以文学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占据主要地位,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民间歌谣在当下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关于它对民众生活文化和地方社会带来的价值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吴文英 《广西教育》2007,(7A):62-62
在低年级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编唱歌谣的形式来识字,是被广大教师认可并广泛采用的识字方法,它对促进学生识字、写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年级、高年级,歌谣识字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也大有用武之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以音乐社会学的视阈来探究龙州民间歌谣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民间歌谣产生于社会音乐生产的环节中,二是出于对龙州歌谣音乐文化进行深入透析,而研读它为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与区域社会发展带来的效应和价值,运用个案式的分析方法,探索其运行规律特征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古代歌谣的性质及其与社会风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是能歌唱或能吟诵的韵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歌谣都是因人而起、缘事而发,反映了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是古代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歌谣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不仅能够成为发生重要影响的公众舆论,而且其本身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时期的采诗观风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俗巡使制度,统治者之所以特别重视民间歌谣的搜集和采察工作,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作为社会风俗重要内容的歌谣可以起到下情上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流行歌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活跃于中学校园,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然而,并非所有的校园流行歌谣都有积极意义,其中不乏消沉低迷的“灰色歌谣”。研究中学校园里流行的“灰色歌谣”,透视中学生失落的精神家园,对全面了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灰色歌谣”折射出少数中学生不健康的心态,反映部分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迷茫,揭示中学思想教育的疲软。我们要更加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优秀流行歌谣对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建学生的绿色“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