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为了配合党委、政府某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报社时常会给记者下达一些采访任务.这些采访任务大都是静态的工作报道、成就性报道,如何把这些"命题作文"式的报道写鲜活,成为党报记者的一门必修课.但很多记者沮丧地发现,自己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却得不到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报道两会,每个记者都有不同的采访视角和关注重点,如何让自己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准备环节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对于我这个第一次上会的"新兵"而言,准备工作越详尽,采访就底气更足些.  相似文献   

3.
访前:寻找见面的"理由"采访对象拒绝记者的采访可以有种种理由,甚至不需要理由.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记者经常碰"软钉子"、吃"闭门羹",有时还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被逐.究其原因,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寻找到面见对方的"理由"可能是主要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的出镜采访越来越多.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采访质量的高低.其中,记者是采访过程的核心要素.当前,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对记者出镜采访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成为网络关注热点,随时有成为"网红"的可能.记者想要获得好的新闻素材,让采访走心,就必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切不可有"娇骄"二气,与群众疏远,产生心理隔阂.本文针对厦门女记者打伞戴墨镜采访这一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试图给出镜采访的记者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访工作万事开头难,"开头难"是指与采访对象刚接触、采访开始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面对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更是如此."开头难"问题解决了,后面的采访一般会顺利很多,所以作为记者很有必要研究"开头难"问题.解决"开头难"问题主要是对采访对象采访前的心理、行为要有所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采访.采访既是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又是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既需要"身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需要"心入",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看到那些忙忙碌碌、辛苦采访的记者曾十分感慨地对他们说:"新闻工作者不容易,别人坐着你们站着,别人吃着你们看着,别人休息你们忙着干着.  相似文献   

8.
今后记者采访可能会受到领导"亲自接待、全程陪同采访"的格外待遇.据报道,安徽某县近日出台了一份关于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对新闻记者涉及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报道采访,被采访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接待、全程陪同采访.  相似文献   

9.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地记下了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出来的新闻所反映的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是戴着公众的面具在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卸下面具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引出一个"浸入式"采访的概念.本文拟就如何运用"浸入式"采访获取新闻真相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关于"常驻记者"的权威定义是,记者长期固定一地对当地新闻进行采访,形式可以是分社、支社、记者站、记者组,也可以是单个记者.特点是没有过细分工,采访本领要比较全面,能采访各行各业,能运用各种采访手段、独立活动能力强,灵通的消息源……等等.当然,对一名优秀的驻地记者也有较高的要求和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挑战.近期对四名违规驻站记者的处罚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11.
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的新闻单位的记者已抢先报道了某一件事,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还需要再做文章.换句话说,是要"吃"人家的"剩饭".  相似文献   

12.
这种事让我碰到不是少有的几次:要材料——越来越多的年轻记者常在采访一些会议时,追着会议举办方的有关人员问"有没有材料"。这是"画面"。"画外音":没材料怎么报道?早先是为记者提供领导讲话稿,后来是发给记者"新闻参考稿",再后来就更直接和更干脆了,连"红包"带"新闻通稿"  相似文献   

13.
过去,我们批评有的媒体记者同行整天浮在上面,作风不正,文风不实,往往是指他们整天泡在会场上,泡在办公室,不深入基层采访,照录领导干部的讲话,摘编机关、企业等被报道单位的现成材料,心里没有群众,文字面目可憎. 现在,上述传统的"老毛病"在媒体同行中仍然存在.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和新闻队伍的扩大,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记者热衷穿梭于各种"论坛",能打电话采访的就不当面采访,以"网传"的信息代替现场信息,以专家们对新闻事后的"热议"来代替对于新闻真相本身的挖掘,照抄专家学者、意见领袖们的观点和调研报告,等等.其报道或许不乏热闹,但就是缺少"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4.
记者还有受欢迎和不受欢迎之分?答案是肯定的. 记得前些年,中国青年报有位记者到甘肃采访,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反映,采写了一篇叫做<这些记者叫西部真头疼>的新闻,揭露了一些媒体记者借采访"西部大开发"之名,到西部地区"要吃要喝要赞助"的行为;还有近年来发生在山西的某煤矿老板给记者发红包的"封口费"事件,在社会上和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5.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 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  相似文献   

16.
记者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无可奈何;有的记者软磨硬泡;有的记者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7.
从时间意义上说,采写效率是新闻的生命,而提高采访效率是提高写作效率的前提.采访效率低下,即使记者有"七步成诗"之才,恐怕也无济于事.采写好比做饭,采访得来的材料是米,记者的笔力是柴,有米无柴,徒叹无奈;有柴无米,烧穿锅底.  相似文献   

18.
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内涵里有一句响亮口号: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有一个明确要求:评论必须采访.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新闻第一线采访、调研、了解情况.这对当下多少有点浮华的新闻界及部分沾染了浮躁气息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可以说是切中要害,非常及时且完全必要,契合了当前的现实需要及新闻界关于"三贴近"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这是个信息发布的时代,时效、线索、题材等要素的第一手获得成为各家媒体夺取受众目光的焦点,"快餐"式新闻的流行也成为必然,但是这种"快餐"也让记者队伍中普遍滋生出浮躁情绪,多年的从业疲劳,以及采访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一些新闻单位存在浮皮潦草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浅了,没深度了,语言干巴了,百姓也不爱看了,所以说,到新闻现场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并不是老生常谈,而是目前一个急需大力提倡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采访和写作     
时刻准备着在本文的前两段里,我会谈到党报记者的政策学习和政治修养问题;记者的文化学习和科学知识的修养问题.有了这两方面的修养,再加上刻苦的正确的采访,我们就此较能够容易地担负起党报记者的任务了。从现在开始,我想进入有关采访工作方面问题的探讨.先谈采访的准备工作.在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不打无准备之仗".毛主席这个指示对采访工作也有构大的意义.有人也许会这样说:别的工作能够在事先进行准备,唯独记者工作是很难作准备工作的,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