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是对庄子内篇的一个本体性的哲学诠释。彰显七篇包含的辩证发展的前提:宏观超融的道的观点引发了齐差异万物于一同的论述。过去对齐物论的说明争论可以由《逍遥游》作为起点来加以解决:齐物论者,非齐天下的物论也,而为齐天下之物之论;此处应显示出本体诠释的整全性而不必陷入个别经典诠释的质碍之中。齐物之论有其前提,也有其后果,如此方能说明齐物论后五篇的辩证发展,形成了对庄子内篇的整体的本体辩证的深入理解,为庄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汉学家或汉学派A.C.Graham等对庄子文本的某些看法进行了批判的回应。为了论证此观点,本文先从庄子其人处入手,进而分析了《庄子》与《老子》、易学、禅学的思想异同。《老子》以简易的方式发挥了有无变易之"道",而《庄子》则运用"寓言""重言""卮言"以更细致地、更扩大地强调了"道"的曲折变化;仍能统一宇宙变化的真实感与无常感,导向禅学中变中见常、常中见变的智悟。从以上的比较之中,可以凸显《庄子》既出且入的本体辩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贯通对《庄子》内篇七篇的整体理解:《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七篇中的本体思想原理,从整体与个体的层面上发挥了本体之知,之用,之行。本文因而彰明了内篇七篇中道与人的本体之知见与用行之合一,形成了《庄子》的本体辩证哲学。  相似文献   

2.
庄子《齐物论》篇中涉及齐"物论"思想。"物论"就是以儒墨两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的情态。庄子针对"物论"不齐的情形,分析"物论"不齐的原因,进而认为从道的角度讲,物论本齐,各任其性,各其分,"齐物论"思想的主旨是"听其不齐而自齐"。  相似文献   

3.
《齐物论》的谋篇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物论》是庄子阐述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的著名篇章,又是其精湛文学笔法的具体表现。本文试图从整体上对此文的谋篇之法作一浅析,以显庄子用笔之奇,文思之妙。  相似文献   

4.
袁宏道以不恃情量来解《庄子》的"逍遥",以"无常"和"物本自齐"来阐释庄子的《齐物论》,以生之如戏、形去神在与即生无生来论述他的生命观,以无我除执论述《人间世》,以"觉明真常"释《庄子·德充符》中的"德",最后论述了"天道自然"的治世论。  相似文献   

5.
汉代的《庄子》研究与《庄子》影响葛亮一汉代的《庄子》研究汉代研究过《庄子》的,从现有资料看,比较重要的,有下列几家。1.《淮南子》《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组织的一个学术团体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书大约在汉景帝时期。《淮南子》对《庄子》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  相似文献   

6.
李白不但有大量诗歌传世,还创作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李白的文章从数量上和质量上看在盛唐都属上乘,堪称盛唐骈散文创作的一个高峰。李白的文学成就与李白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密不可分,而《庄子》则是李白学习的一个重点。李白文对《庄子》继承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庄子》中的神话故事充实了李白文的内容;二是《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李白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李白文展示出了大量的道家思想,如齐物论、道家的时空观以及功成身退的思想等等,这些道家哲学思想丰富了李白文的思想内涵,其中齐物论还为李白文提供了辩证的思维工具;三是《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对李白清雄奔放文风的形成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家将生命产生的机制归结为“气”的变化,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生命气化论。道家生命气化论萌芽于《老子》,在《老子》第42章中初见端倪;形成于《庄子》,《庄子》运用“气”的聚散变化及其“交通成和”的原理来解释生命现象产生的机制;《管子》和《吕氏春秋》中的部分道家篇章通过对生命孕育和产生之具体过程的解释,发展了道家的生命气化论;至汉代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则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阴阳气化产生生命现象的内在机制,将道家生命气化论推向理论高峰。  相似文献   

8.
李婧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68-70,98
通过对庄子的“齐物论”含义争论的分析,指出庄子的用意在于“使万物齐”而不是“齐各家之言论”,认为《齐物论》中所指的世俗世界是“有分别”的世界,而庄子则致力于破除这种分别;在庄子的视野中,“物化”的境界是介于“有分别”的凡俗世界和“道通为一”的境界之间的。  相似文献   

9.
《庄子·齐物论》云:"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庄子集释》,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一册,51页)  相似文献   

10.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应属《庄子》外篇,但论之不详;而对于“故昔者尧问于舜”一节,则未有疑其非《齐物论》文。本文通过对此二节语体风格、思想内容的细致分析,并对古今许多庄学家的有关注释错误作出辨析,认为二节均非《齐物论》本文,不属于《庄子》内篇,而属于外篇。  相似文献   

11.
典藏     
《今日教育》2009,(12):4-4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诗品》首“雄浑”品横空出世,统摄全篇而提出诗境创造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理论,与《庄子·齐物论》“道枢”之论遥相呼应,将诗歌审美指向了道家哲学超越与无限的大境界。“枢环”意象是《齐物论》的精粹,也是理解《二十四诗品》一把别具灵犀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道家的艺术风格以老庄为代表,既有老子说理的朴素自然,又有庄子想象的浪漫瑰伟,浪漫诗性与哲思理性共存。《淮南子》中的寓言故事通过表现道家艺术风格,形象地展现一系列人生哲理,指导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4.
作为《庄子》内篇中最为重要的一篇,《齐物论》的枢纽地位不仅体现在篇幅最长上,而且也体现在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上。首先,《齐物论》含有丰富的生态文艺思想,它强调书写自然,反对人工藻饰,追求素朴的文艺观。其次,生态审美的整体性原则在《齐物论》中也得到了深度的诠释。第三,非人类中心主义亦是该篇生态思想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15.
《齐物论》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对"齐物论"这一范畴的理解不但要从"物"、"论"着眼,而且还应该重视"言",即庄子的语言思想。事实上,"与道偕游"不但要物我齐一、是非混同,还要取消语言对人心的撄乱,因为彼是莫得其偶,言论无疑鷇音。  相似文献   

16.
庄子《齐物论》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分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试从死亡观、美丑观和真人境界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在《齐物论》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黄淑文 《生活教育》2014,(21):33-34
正最近我读了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庄子内篇解义》,作者吴怡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结合他自身对人生的领悟,打开了我生命的眼界。《庄子》内篇共七篇,作者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有三条路子:一是《齐物论》所讲的体验真知,二是《养生主》所讲的保养精神,三是《德充符》所讲的涵养德性。由这三方面的修养,才能成就《大宗师》所推崇的真人。唯有真人,才能真正地逍遥而游。一方面能游于《人间世》里复杂的人际  相似文献   

18.
《齐物论》是《庄子》内七篇中最重要也最难解的一篇。自古以来,对"齐物论"三字的理解和读法就存在歧异,有认为"齐物"连读的,有认为"物论"连读的,有认为"齐物"而兼"齐论"的,莫衷一是。显然,"齐物论"的读法取决于如何理解,而如何理解取决于全文的主旨要义。如果把《齐物论》置于内七篇的思想整体中来探究,会发现物我关系是《齐物论》行文的基本线索。物我对立是庄子力图要超越的,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万物齐一",而是从根本上做到"吾丧我",以臻于"未始有物"的至人之识度。经由"吾丧我"而来的,是根本无"物"可言。因此,"齐物论"只能理解为"齐同物论",相应地只能是"物论"连读。  相似文献   

19.
《齐物论》是表明庄子思想的最主要的篇章之一,它立足于虚无之道,论证了万物齐一和物论齐一,长期以来,人们对“齐物论”的涵义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对“齐物”不同含义的剖析,透视庄子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此书多处剪裁取用《战国策》文字资料,并作以精妙评述。有的直接转引原文佐证自己思想观点;有的裁剪引用策士言论为我所用;有的重组《战国策》的部分文字,以凸显《淮南子》的辩证思维;有的浓缩《战国策》故事,取其精髓化为已用。《淮南子》多次评判苏秦、智伯等人的成败,反映出其较浓的道家历史政治学与道家理论思维。刘安等人在对《战国策》史料的融裁运用中,体现出自己的政治、历史、哲学等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