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硬性新闻和软性新闻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新闻可以分为硬性新闻(或硬新闻)和软性新闻(或软新闻)。软性新闻有时也称为"特写"、"人物特写"或"通讯"。硬性新闻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就要发生的事件。它客观地记述  相似文献   

2.
怎样写新闻特写呢?新闻界有位研究者说得好:“特写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首先要把功夫下在现场观察上,一面观察,一面进行形象思维,把现场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后再流到笔尖上。”这个意见,可供我们写新闻特写时借鉴。下面按照新闻特写的特点和要求,再具体谈谈从采访到写作应注意的几点: 一、通过立体观察,抓住现场生动的形象。新闻特写不同于消息之点,写作时不仅要用事实“说话”,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生动的形象,既不同于抽象的概念,也不等于具体的事例。因为具体的事例不一定是形象的,更不一定是生动的形  相似文献   

3.
李江 《新闻前哨》2010,(5):102-102
新闻特写作为把电影特写与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的产物.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它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问。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在新闻媒体的竞争中,广播要达到生动、形象、感染人的宣传效果,必须在新闻写作上有质的变化,让一些“镜头化”、“目击式”、“素描法”、“特写式”的新闻发挥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4.
这里要谈的新闻“三式”,特指报纸上三种新闻体裁写作上的变式,即:消息写作散式、通讯写作特写式、言论(新闻言论)写作杂式。  相似文献   

5.
红尘 《新闻知识》2005,(1):53-55
本之所以使用特写这个较为生疏的“概念”,而不使用更为通俗常见的“通讯”的概念(事实上它涵盖了新闻教科书上通讯和报告学的概念),是因为它更为合符这个概念所表达的本意,以及现代传媒变化的需要。本拟从西方新闻特写这种特殊的和重要的新闻体裁的来源、形成以及影响,对新闻特写的概念予以重新的梳理与纠正;而同时,  相似文献   

6.
新闻特写——写人写事,文情并茂,感染力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不仅须熟悉消息、通讯等采写手法,而且应学会新闻采写的十八般武艺,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媒体人。新闻特写正是展示记者写作文采的一块芳草园地,应下功夫掌握它的采写技能为我所用。那么,什么是新闻特写?  相似文献   

7.
徐玉森 《青年记者》2005,(12):69-69
公安系统的通讯员采写的稿件,有许多属于法制新闻。法制新闻,是近几年才显露头角、引人注目的新闻品种之一,它一露头角便成了读最喜欢看的新闻之一,或说成了“抢手新闻”。如反映公安工作的有些消息、通讯、特写、报告学、侦破通讯、案例通讯等,既属于公安新闻,也属于法制新闻。法制新闻、公安新闻与其它新闻的区别,最主要的是它报道的内容必须是与法制和公安有关的人和事。但是由于法制新闻兴起较晚,新闻界对它的认识还不一致。我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对法制新闻的特点、规律和写作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特写特写这个概念,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文艺性特写。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曾经广泛使用特写这个词。作为文艺性的特写,今天被一般人称为报告文学。一种是新闻性的特写。新闻性的特写亦称特写新闻或新闻特写。它又有两种:特写性的消息和特写性的通讯(通讯特写)。平时讲新闻特写或特写新闻,是把特写性的消息和特写性的通讯归入一类。  相似文献   

9.
新闻特写这种写作体裁,也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需要掌握的一种“武艺”。所谓特写,据《辞海》的解释是:“以文艺手法描绘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断,突出人物的活动,再现场景和气氛”。因此,对新闻特写可以下这样的定义:它是“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活动或现场情景、气氛的形象化报道。新闻特写的写作基本特点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集中的描绘,抓住某些有特点的场面或形象,有情有景、绘声绘色地把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再一次表现出来,使已经发生过的事实重现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新闻特写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写作体裁,它以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现场采访为前提,以形象化的描写为手段,以深入观察,准确把握、巧妙捕捉现场最有典型意义、最具新闻价值的精彩瞬间加以集中、放大、再现为特色,将读者“带”到现场。无可否认,这一体裁为新闻写作的百花园增色不少。 然而,考察现时报纸,纯粹的特写体裁并不多见,在一些报纸上已找不到它固有的一席之地,而偶尔出现分散点缀于各版的一些特写文章,其中不少已和原来定义上的规定属性相去渐远。那么,作为一种写作体裁的新闻特写是否正走向式微呢?考察这一现象,我们发现,新闻特写正经历着从体裁发展的局限走向笔法活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新闻通讯选评》(上、下册)分新闻、通讯特写两个分册。新闻分册共选入147篇作品,分三大部分:重大事件新闻、连续报道和社会新闻。通讯特写分册共选入65篇作品,分五部分:人物通讯特写、事件通讯特写、风貌通讯特写、政论通讯特写和长篇报道(著作)节录。它汇集了美、英、法、意、日、澳、西班牙、联邦德国以及苏、捷、保等国家记者的作品,写作时间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达一个多世纪。其中有文学大师和名记者高尔基、杰克·伦敦、狄吏斯、伏契克、西蒙诺夫、爱伦堡、波列伏依、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诺、约翰里德、史沫特莱、法拉奇、李普曼等人的作品。翻读他们的作品犹如在进行一次历史的巡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重要战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相似文献   

12.
谈人物特写     
特写,是从消息和通讯中派生出来,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报道形式。 特写与消息一样,都是简要迅速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的是,消息报道新闻事实的全过程,以简洁、全面见长;而特写则抓住富有特征的片断,以生动形象取胜。 特写和通讯都注重形象思维,区别在于:通讯展示新闻事实的纵断面,特写则描画其横切面。 顾名思义,特写借鉴电影电视中“逼近表现”的  相似文献   

13.
邓润青 《青年记者》2017,(24):65-66
新闻故事化,一般是指记者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借鉴故事的写作方法,将新闻事实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展现给受众,赋予新闻以一定审美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近年来,衡阳日报向记者编辑倡导“故事化”写作理念,将这一表现形式运用到新闻特写、特稿、通讯等体裁的写作实践中,并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环节扩展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为地市党报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闻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写作体裁.它的基本特点是,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集中的描绘,生动而形象地“再现”现实生活中某些场面和人物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的作用,是一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报道体裁所代替不了的. 所以,捷克斯洛伐克的杰出新闻记者尤利乌斯·伏契克在一篇  相似文献   

15.
怎样写好新闻特写呢?新闻界有位研究者说得好:“特写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首先要把功夫下在现场观察上,一面观察,一面进行形象思维,把现场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后再流到笔尖上。”这个意见,确是经验之谈。下面按照新闻特写的特点和要求,具体谈谈从采访到写作应注意的几点: 一、通过立体观察,抓住生动的形象,新闻特写不同于消息之点,写作时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生动的形象,既不同于抽象的概念,也不等于具体的事例。因为具体的事例不一定是形象的,更不一定是生动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谈“专访”     
在新闻改革中,文汇报开辟了《本报专访》一栏,几年来已发表专访文章数百篇,题材广泛,有各种职业、各种年龄的人物,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治学、自学成才、家庭、婚姻、发明创造、考古、经济、文学等等,可以说是触及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读了这些专访,可以从中熟悉一些人,知道一些事,明确一些观点,增长一些知识,解除一些思想疑问。从新闻的可读性上来看,“专访”是一种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体裁,也是记者采访写作的广阔天地。什么叫“专访”?现在还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简单说来,所谓“专访”,就是选准专门的对象,进行专题采访。它和通讯、特写虽然有着共性,又不同于一般的通讯和特写。它有着自己的个性;它要完成的是一种特殊的使命。我们在开辟《本报专访》这个栏目的时候,就  相似文献   

17.
论点辑录     
“现场短新闻”界说怎样才能给现场短新闻一个科学性的定义,它是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还是一种新兴的报道方式?这是近年来研究者一直争论的话题。笔者认为,现场短新闻应被看作是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因为其一,经过这几年的写作实践,现场短新闻已具备自己相对稳定自足的文体形态。在体制上,只有千字左右;在内容上,以再现现场为指归。这就决定了它与消急及新闻故事的分野;同时又没有新闻通讯、新闻特写在体制和结构形式上的放纵与自由。其二,它有自己的文体书写要求和表达方式。比如说写现场,消息、通讯、特写、新闻故事更多的是作…  相似文献   

18.
新闻特写这一体裁,在全国很多报纸中时常出现,并且越来越多,越写越好。这种体裁以典型的画面、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绘,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已受到新闻界的重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闻写作新探》称特写“是新闻家族中的精品,是美新闻”。四川联合大学新闻系邱沛篁教授编撰的《实用新闻基础》中说:“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在版面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新闻界有的老前辈也把新闻特写称为“美新闻”。何为“美新闻”?它美在哪里?笔者根据审美原理和新闻特写自身的特点,认为它在于:素朴美、洗炼美、形象美、真实美。  相似文献   

19.
国内新闻写作体裁申最容易落入陈腐旧套的是特写与通讯。它们不是纯粹报道事实的热门新闻,也不是近来所风行、较长的、用小说形式出现的报告文学。人物的特写,访问记,旅行记,街景的描写,诸如此类的写作,都好似出于一个模式。这个趋向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忽略了新闻写作的几介重要因素:对读者的吸引,可读性,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之所以使用特写这个较为生疏的"概念",而不使用更为通俗常见的"通讯"的概念(事实上它涵盖了新闻教科书上通讯和报告文学的概念),是因为它更为合符这个概念所表达的本意,以及现代传媒变化的需要.本文拟从西方新闻特写这种特殊的和重要的新闻体裁的来源、形成以及影响,对新闻特写的概念予以重新的梳理与纠正;而同时,通过对新闻特写的重大特性--现场感的论述,来强调现场感在新闻特写中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来完成现场感这一突出手段.现场感是产生一篇成功的、感人的、有影响的新闻特写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