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焦作地区方言因历史上的移民原因而深受山西方言影响。近现代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焦作地区方言已逐渐裂变为“怀庆方言”和“焦作方言”。就目前的语言材料上看,“怀庆方言”仍属“晋语”,而“焦作方言”则日益向河南方言靠拢。  相似文献   

2.
焦作地区方言因历史上的移民原因而深受山西方言影响。近现代以来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焦作地区方言已逐渐裂变为“怀庆方言”和“焦作方言”。就目前的语言材料看,“怀庆方言”仍属“晋语”,而“焦作方言”则日益向河南方言靠拢。  相似文献   

3.
汉语自古就有方言差异。汉语方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分合变迁,其演变路线错综复杂。考察现代汉语各方言形成的历史轨迹,可以汉语方言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现代汉语各方言是独立发展下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层次复杂的综合体。研究汉语方言要重视这一客观事实,采取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焦作底层方言的“子”尾,是其方言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现象,与普通话中“子”尾的存在形式差别很大。焦作底层方言中存在着变韵表“子”尾、“儿”化韵表“子”尾、“子”尾的变读以及名词单字无“子”尾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从构词类型,语法功能,产生理据诸方面简析了焦作方言中“圪”作为前缀广泛应用于合成词的构成这一重要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写成的聊斋俚曲反映出的“知”“庄”“章”的读音应分成两类。二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三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其特点属于“胶东方言型”。现代淄川方言“知”“庄”“章”完全合流,读成了舌尖后音,变成了“非胶东方言型”。这种历史演变是受了济南强势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贵州方言以西、东、南几大类型为最大的分类特征,其根源在历史沿革。黔东南“苗疆”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导致其在贵州方言分野中的特殊地位,有关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方言在内的贵州历史、文化等研究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方言调查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调查是进行语言研究的基础工作,方言调查是语言调查的内容之一。章从方言调查、方言调查的历史回顾、方言调查的意义、方法、步骤、要求等方面,结合语音、词汇、语法调查的具体内容,就方言调查中使用的手段,应注意的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安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方言资源,不仅存在着中原官话、西南官话,而且还存在着江淮官话和赣语。在全面启动重修安康县级方言志之时,针对安康的方言实际,本文试就安康地理与安康的方言分布、移民历史与方言的相互印证、方言调查与方言志的撰写体例等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方言语法研究历史语法,是一种在共时中发现历时的新的研究思路。就语法而论,方言本字的研究可以考证方言虚的语源,并可由此确定所在句法结构的性质,这样在方言的共时平面,就可以发现汉语史上新生的和在文献中已经中断的语法现象。方言本字的音韵层次观还给历史语法学以方法论的启示,即一种语言的语法体系并不是一个单纯共时的结构,宁可能包含了若干不同的时间层次。  相似文献   

11.
龙岩方言代谢具有鲜明特色,它在闽西方言中明显地代表着南北朝时代的基本用法,在语言研究中具有它特殊的学术价值。中采用历史比较法,列出上古的献例证,论证了龙岩方言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方言的形成过程、语言结构特点和方言内部分区情况的介绍,揭示了黑龙江方言在整个东北方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方言学研究的价值,希望为进一步开展具体方言小片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巴蜀方言重庆话的语音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方言”应当改称为“巴蜀方言”,“巴蜀方言”这一称谓既反应了古巴方言和古蜀方言的历史承生,又反应了巴,蜀两地传统地缘,人文关系,巴蜀方言重庆话是重庆直辖市的代表方言,其语音特点非常鲜明,本文以重庆城区话为对象,考察重庆话主要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会同方言与湘语、西南官话进行了较充分的比较,得出会同方言属于湘语的结论。同时指出,会同方言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是特定的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钩稽了汉代扬雄《方言》中与今兰州地区相关地域的方言词汇,并指出了它们在今兰州方言中的存亡、变异情况,目的在于为研究兰州方言的历史演变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突厥语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古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1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5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ji方言”、“shi方言”、“z方言”、“混合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7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7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南通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过渡地带文化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可以从它的方言中得到反映。在审视以往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南通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探索南通地区各方言小片的形成及分异规律,提出了普通话推广与方言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泰兴方言属于江淮方言通泰片,介于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交汇处,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方言之一。从历史上看,泰兴方言多与北方方言相通,又有吴方言为基础,保存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古语词亦比较丰富。通过对泰兴方言古语词的考释,可以进一步理清方言的历史层次,揭示它的发展规律,以今证古或古今互证,对方言史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现代镇江的方言自公元4世纪开始因移民的不断植入,而从吴方言演变为北方方言;又因为地理和经济的原因,在镇江一线形成吴方言与江淮方言的过渡带。在过渡带呈现出一系列相应的语言特征,其发展趋势是江淮方言成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0.
闽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总体而言,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闽、客方言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闽、客方言对粤语亦不乏反作用力。运用大量方言材料,结合历史人资料,试图初步揭示闽语在广东特定的环境中对粤语的反作用力,分三部分:一、广东闽方言的分布;二、粤方言语音中的闽语成分:三、粤方言词汇、语法中的闽语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