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场精彩的球赛可以令学生如痴如狂,乐而忘返.那么,“讨厌”的数学课中有没有令人心动的东西呢?波利亚说:“数学问题可能像组字迷语一样有趣,而生机勃勃的思维活动可能像一局激烈的网球赛一样令人向往.”那为什么在学生看来却枯燥无味?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数学鉴赏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欣赏水平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有效途径.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鉴赏力?笔者有如下做法.一、展示解题中令人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解题有时好比一场战争,刀枪林立,到处充满陷阱,危机四伏.稍有不慎,随时有“生命危险”,令人胆战心惊.如:甲、乙两地相距s…  相似文献   

2.
数学和文学、艺术一样,也存在着美。乐趣就是美的表现,我们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力。这种鉴赏力就是对数学的审美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改造环境,要有美术精神。”也指出了美学的重要。而在数学王国里无处不存在“美术精神”,一个数学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成功,就要善于运用美学观点把有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加工和整理,充分挖掘和揭示数学中美的东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09,(5):10-10
针对浙江大学曝出牵连院士在内的学术造假事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而学术不端的贺博士们则叫屈,可能还有这样的话外音:这能全怪我们吗?全怪大学吗?因此,笔者有必要问一句:对造假行为的“零容忍”,能否前移至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4.
罗绍宁 《广西教育》2008,(10):42-42
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数学有“数感”。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数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5.
马岷兴 《数学教学》2005,(10):10-11,3
数学和语文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科学的语言.但是,语文课有作文,数学课却没有.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认为数学是冰冷的,对任何人都一样的,没有个性的.笔者和四川省的一些老师,觉得数学同样有“火热的思考”,学生有自己的“数学情感”,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数学个性”.数学作文,就是让学生张扬数学个性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6.
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教学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数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笔者认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像重视语文科说话训练一样,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主动适应基础课程改革这一理念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说话”训练呢?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怎么让学生喜欢上长期以来被公认的枯燥无味的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呢?笔者从语文的“小笔头”想到了“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通过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  相似文献   

8.
李立敏 《辅导员》2014,(20):42-43
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一节高效课堂像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有脉络,有主题,或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或行云流水.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散而神不散”!怎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相似文献   

9.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10.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立足中学数学实际,数学教师应当把传授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数学创新不可能像语文一样,中小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作文,属于自己的创作,但在数学上,中学生很难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那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如何开展?实施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又在哪里呢?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不仅如此,学生在数学上还可以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新奇的问题,会做“学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数学学习有“王者之道”吗? 将深刻的学习内容生动地表达。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就是数学学习的“王者之道”。张齐华老师的“可能性”一课.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样的要求.他的数学课堂让“深刻”和“生动”像鸟的双翼一样和谐。  相似文献   

12.
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教学小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数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笔者认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像重视语文科说话训练一样,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主动适应基础课程改革这一理念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说话”训练呢?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不少学生来说,他们相信数学学习是美好的事情吗?美好的数学学习体验真的即将发生在他们身上吗?答案很可能还是个问号。笔者认为,着眼数学学习的“理趣”,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遇见美好。下面以“认识三角形”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片段一:聚焦概念本质,在问题情境中激“趣”诱“理”师:中央电视台有一档互动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你们看过吗?老师给大家带来其中一个片段,想不想看?  相似文献   

14.
“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这是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乍一听觉得有些极端,现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如果上课再像考试一样紧张,学生还有轻松的时刻吗?学生的负担不就更重了吗?但仔细一想也有其道理。为什么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重?  相似文献   

15.
1问题的提出 曾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学数学有什么用?对我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非常模糊,总的感觉是“为了高考而学习数学”.我们又对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情况更是糟糕,大多数人认为数学在其生活、工作中确实没有什么用,故而认为数学是数学家们的专门游戏,或许在他们所不知道的领域有用,但他们无法感受对“数学对你的个人素质的发展有何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很令人失望,大多为“没有感到”。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理念呢?笔者认为,当前的数学教学应打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无形屏障,让数学走向生活。一、数学源于生活,激发探索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弗赖登塔尔语)。因此,数学教学应像《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可能性”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箱子里白球和黄球的数量一样多时,摸出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就一样大。”而实验操作很可能与猜测的结果不同,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8.
每当提到作文,学生们便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怨声载道,甚至“深恶痛绝”。有的咬着笔头半天写不出一段话,像挤牙膏一样勉强写出来,也很不满意。而教者改作文像受罪一样,吃力不讨好,苦不堪言。师生们可谓谈“作”色变。那么怎样从作文教学的沼泽地里走出来,轻轻松松由我写呢?笔者执教初中多年,作了一些尝试,颇有体会和收益,在此与大家分享,望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作文创新?有人说:“作文创新就像川剧中的变脸。”同变脸一样,作文创新要不断推陈出新,向读者展示新思维、新局面。然而,初中生在创作过程中,常写些模式化而不能表白自己思想的文章,令人读后乏味。笔者针对初中生作文创新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及时加以矫正。一、题材创新——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古人曰:“良桐方能斫美琴。”如果材料陈旧,缺乏新颖,势必难以调动读者兴趣。初中生作文,常能见到表现人物助人为乐就写帮忙推车、扶盲人过马路等使用频率颇高的材料。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的矫正策略是:指导学生留心生活。1.要…  相似文献   

20.
毛亚娟 《职教论坛》2002,(12):29-29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当前教学中一个迫切的问题,它是新世纪数学研究的课题,又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内容。而数学课堂的“疑问设计”则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人们的思维活动总是从疑点开始的,有了疑问就必然要去思考、分析,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教师的“设计疑问”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上不断的设计疑问、解决疑问的复杂过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进而提高人才素质。一、导入新课要有吸引力导入新课就像一部电影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