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彝文古籍索引是专指以彝文古籍为检索范围的索引,是一种查检彝学图书资料的学术工具。编制彝文古籍索引是彝文古籍整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彝文古籍整理的薄弱环节。目前,彝文古籍索引编制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学科理论知识及方法论准备不足、检索手段落后、检索效率低等问题。彝文古籍索引编制,要充分结合彝文古籍特点,借鉴古今国内外索引编制的先进经验,不断累积学科理论知识,强化方法论研究,培养索引编制人才队伍、开发专业“彝文古籍索引编制系统”等,丰富彝文古籍整理内容,提高彝文古籍整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今译是彝文古籍整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彝文古籍翻译的重要形式,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开展彝文古籍今译,是普及彝语文、研究彝学和丰富彝文古籍翻译体例,推动彝学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彝文古籍今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基本原则和最高标准,应注重底本、译本内容的完整性和对原文的忠实性,准确理解和表达原文风格,注重原文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点,力求避免错译、乱译、死译等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3.
云南彝文古籍同川、黔、桂三省(区)彝文古籍,其载体、体裁样式及内容而言,涵盖面较广,其内容涉及彝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在现代化语境下,无法很好地完成彝文古籍的抢救与整理、保护与传承、利用与开发.因此,云南彝文古籍数据库资源共建共享很有必要,并就此提出合理、可行的云南彝文古籍数据库共建共享的对策措施,以期实现云南彝文古籍资源共享,也对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黔西北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文古籍文献不仅蕴藏彝族历史文化,更蓄存有中华远古文明,是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宝贵文献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通过对黔西北地区彝文古籍资源分析,探讨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存在的问题及数字化技术的选择,对于实施彝文古籍文献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史学和彝学研究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如清气浊气论 ,青红白黑黄的“五色观”、“天、地、人”三才文化 ,刻划文字 ,古天文历算 ,人体科学的古老概念 ,“变”哲学的渊源等在众多彝文古籍中均有记载 ,彝文古籍较多地保存了中华远古文明的老根子 ,彝文古籍跟汉文古籍一样同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彝汉英文字形态对比--超方言通用古彝文信息处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深层次研究内涵八千至万年前中华远古文明老根子的彝文古籍,实现彝文古籍现代信息处理,需要建立一套超方言通用古彝文计算机字库。对比文字学中六书造字规律和彝汉英三种文字的结构及笔画形态,发现彝文字与汉字造字结构,彝字、汉字与英文字母在笔画形态上有相类似的情况,因此,完全可以实现超方言通用古彝文进入现代信息技术处理。  相似文献   

7.
彝文古籍记载有最古老的文化内涵,是蕴藏中华远古文明的另一宝库.但因各地彝族早期就习惯按自己所操方音口语,混用同音字、多形字写作或抄誊,形成各地"书不同文".严重地障碍了民族语言文字的交流与传承.因而必须对彝文古籍进行"深层次研究".在确切落实其记载内容的条件下,将滇、川、黔、桂超方言通用彝文,代换原书中同音混用字或多形混用字,这样在各地彝文古籍中实现"书同文".对这一重大事业,要高瞻远瞩,克服自私保守,与时俱进.在实现"书同文"之后,原同音字、多形字混用的彝文本,与换上超方言通彝文的新本,长期并存,以备研究.  相似文献   

8.
彝文古籍整理是指对中国古代彝文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工作,便于现代人阅读。当前,彝文古籍整理面临着辨伪、校勘、版本鉴定困难,整理手段落后,内容整理和创发性整理薄弱,彝文古书诊释量大,彝文古籍修复人才奇缺等诸多困难。彝文古籍的特点,决定了其整理的主要方法和工序与汉文古籍整理不尽相同,如标注国际音标、翻译等方法是汉文古籍整理所不具有的。  相似文献   

9.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彝文古籍中以宗教典籍居多,自然科学类的典籍文献甚少,社会科学类典籍的内容体系也不完善.因此,对其分类既不能完全依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也无法完全像汉文古籍那样依据<四部分类法>.于是,我们在国家图书馆馆藏彝文古籍的分类实践基础上,参考有关现代图书分类法和以往彝文古籍分类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探索和归纳总结,建构一套符合馆藏实际的分类法体系,将国家图书馆彝文古籍分为23个大类.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视阈下的彝学是后现代学术发展开辟的一个新领域,自招收博士研究生开始,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彝学学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且持久的过程,当前应该就彝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基础、彝文古籍藏量丰富的优势和彝学研究逐渐趋热的形势,重点从古彝文计算机输入法软件的开发运用、彝文古籍的收集与翻译、彝族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推动协同创新等方面入手,打好彝学学科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经常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巨大的思想负担。金代统治者对待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有着独特的演化,表现在实施一系列重大的举措来淡化"华夷之辨"思想,对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周易》是儒家五经之一,包括上下经和十翼两部分。经作于西周初年,十翼源于孔子。汉唐大儒已有定论,但自北宋欧阳修起至20世纪,疑古者竭力否认十翼源于孔子。但《论语》、《史记》、《汉书》等古籍都明确指出十翼源于孔子,特别是《帛书周易》的出土,更为“孔子晚而好《易》”、十翼源于孔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往往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会千方百计地对这一观念加以淡化,起初最通常的办法是强调本民族与汉族同源,这也促使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后抓住华夷区分的标准重文化轻血缘的特点,以自己文化上的进步来争取“华”的位置,将“夷狄”的帽子扣在其它政权的头上。到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华夷观发生变化。元朝在修辽、宋、金三史时,对三朝平等看待,各与正统,显示了元在大一统的情况下,已不看重华夷之辨。清王朝在完成中国的统一后,竟将夷狄的称呼加到西方国家身上,以至于与西方国家难以确立近代平等的中外关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禄劝彝族家支的“族称”是区别彝族血缘关系的称谓,他由原始社会演变而来.并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某些痕迹.新中国成立以前,彝族社会里没有政权组织,家支在族员中起到了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纽带作用,履行政权职能.由于彝族人口的不断发展,家支也在不断分化.本文主要介绍禄劝彝族诸多家支的族称及分支的程序,并结合现在的某些地名,作一些历史性的捕捉,供对彝族历史有兴趣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11-13,32
赵宋时代,天台宗典籍由于唐会昌法难所失而由高丽、日本复得,研习智额、湛然典籍之风兴起,天台内部因而产生不同见解。山家派采用知识论的诠释学方法,企图穿越历史时空,返回智颉、湛然原意;山外派则采用生存本体论诠释方法,把智频、湛然理论融于时代潮流。山家派知礼指责山外派的诠释是主张“一念灵知”、“直显心性”,是受了禅宗的“顿悟”说和“真心”观的影响,并在《十不二门指要钞》中点了禅宗《永嘉集》和圭峰禅师的名。这样,知礼批判的矛头越过了山外派而指向了禅宗,从而引发了一场知礼与子凝禅师的论争。  相似文献   

16.
王祎是跨越元、明两代的作家,元末时在文坛已具一定的影响力.入明后,朱元璋礼聘包括王祎在内的多位婺州文人入幕辅佐,给他带来了绝好的机遇,王祎不仅在政事上声誉卓著,文学方面也保持了旺盛的创作力,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家.其在文艺上秉承儒家载道明理的主流文艺观点,但并不偏废纪事抒情,加之学养深厚、阅历丰富、感情诚挚深厚,遂形...  相似文献   

17.
《天义报》作为我国第一个以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杂志,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同时,还大谈妇女解放问题。她以“天赋人权”为思想武器,无情地揭露封建专制主义对中国妇女的迫害,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并力图透视西方资本主义妇女解放的实质,努力探讨妇女解放之真谛。《天义报》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既有其合理、进步的一面,也有其空想、反动的一面,代表了业已破产和濒临破产的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才远在司马懿之上,其功业按理应不在仲达之下。但因其悲剧性格成为恢复汉室的致命弱点。且无家族势力支撑,而司马懿却具有乱世争霸的性格特点与有利条件,加之争战双方力量的悬殊。最终,智谋超仲达的诸葛亮未能击败对手司马懿,完成大业。而智谋逊于诸葛亮的司0懿却能够扫平一切障碍,成功掌握曹魏军政大权,为其子孙平三国建晋朝,奠定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张岱是明朝中后期具有独特风格的江南文人之一,其著作《陶庵梦忆》更是散文翘楚,文字清新,内容雅俗并盛。张岱成其文作风格有其工艺审美方面的成因,与他注目和投身世俗生活有关,更是其骨子里一脉相承的江南诗性精神的折射。  相似文献   

20.
把《瓯北集》中有关人口问题的十多首诗歌中的思想进行梳理整合,即是一篇比较成体系的“人口论”。它与洪亮吉的《治平篇》相比各有千秋。从他们的“人口论”可以看出,到了乾隆中叶至嘉庆年间人口的剧增的确已成问题,它已经引起心系天下苍生的进步士子的高度重视。通过对赵翼有关人口问题的诗歌的研究,可以看出赵翼的思考具有不可忽视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从中可见其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以及强烈的用世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