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有其人的本质,即人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还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由此观之,人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且在一定社会历史情况下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历史的前进与发展。所谓人情,我认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它通过言语、表情和行为来表现人性,所以它也和人性一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在一定社会历史情况下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和发展。文学应该描写人性和人情,通过人性与人情的演变揭示时代本质和社会面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长篇小说《芙蓉镇》,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种人性与人情,即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被扭曲、被暗化的人性与人情,表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风云的无常变幻,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追求。 关于人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前,它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实践性;在阶级社会中,它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观点,也需要加以发展和补充,这就是:当阶级社会发展到阶级矛盾在社会生活中不是主要矛盾的时候,人性的本质特征也应该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出现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了优美的一笔。《边城》以上个世纪初川湘交界处的一个普通小镇为背景,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描写了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将一个普通小镇的生活展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将现实生活中纯朴的人性凝练在文学艺术当中。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通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从作品中的人物活动的价值观念可以读出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从作者沈从文对《边城》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能描写出《边城》这部极具人性美的作品,证明作者本身是一个善良的主体,另外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作者在实际生活中对人性美的渴求。《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全面描写,将人性美在作品中进行了极致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读者人性价值观的建立形成正确的指导作用,但是《边城》对于人性美的描述,大部分集中在善良的一面,对于其他例如勇敢坚强的人性美描写过于简单,使人性美在整部作品中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本文将结合《边城》这部作品的实际写作内容,对《边城》作品中人性美的局限性进行细化地探讨。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形式是其历代研究者的主要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作为民族风格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性、人情与民俗,在赵树理小说中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是赵树理小说研究者,对其未能引起充分的注意和论证。这在赵树理小说研究中无疑是一大缺憾。着重从人情、人性与民俗内外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人情、人性及民俗的描写对其小说民族风格建构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够使赵树理的民族风格多一笔点缀、多一份色彩,以其更全面地认识和考察赵树理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构建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妖魔世界。作者在塑造这些妖魔形象时,将人性、物性与神性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处处体现了“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妖魔的人性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追求长生不老;其次是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再次是具有人的普遍的弱点;第四是具有凶残、狠毒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要描写人,自然要描写人性。近几年来的文艺创作,在细腻、深刻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心理特征,以深刻地展示出社会生活的面貌及其本质方面,是有显著成绩的。但是,正如许多文艺评论工作者所指出的:有的作者在抽象的人性论思想的影响下,背离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盲目地去闯人性的“禁区”,在文学作品中抽象地去描写人和人性,从而散布了种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产生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离离原上草》就是典型的一例。清除精神污染,肃清这些作品在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是  相似文献   

6.
人性、人情的"合情性"存在是文学的一种内部规律,但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人性、人情被抽象为社会性而贴上阶级性标签,人性、人情的"合情"性遭遇来自阶级性这一"合法"性的挤压,而只能在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自律"性、"合情"性与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他律"性、"合法"性的夹缝中求得一点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边城》是沈从文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然风景优美、民风习俗淳朴的湘西画卷,谱写出一曲人性美的赞歌,让人们从中看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且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章从亲情、人情、爱情三方面入手,品读并理解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乃至人性美。  相似文献   

8.
蔡晖 《考试周刊》2010,(7):32-34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素来被外界认为是反乌托邦文学、反极权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这部作品里的政治寓意.已经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批评。本文力图从“人性”的角度,对《一九八四》中所表现出的作者对于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的观点进行阐述.揭示奥威尔作品带给读者的人性震撼力。  相似文献   

9.
《小团圆》深受中国传统人情小说的影响。一方面,它继承《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的传统,着意描写"日常生活的况味",揭示世俗悲欢,暴露人性的软弱、自私与卑劣。另一方面,它又借鉴才子佳人模式,企图借"言情"拯救"世情"。但言情最后却被荒凉的世情侵蚀、破坏,越发显出世情的虚无。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大旨谈情”,但是不同的人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红楼梦》中对于“情”的描写和表现?在这种描写和表现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心态,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曹雪芹在经历过人生和时世的犬转变之后,有的是对人情的悲悯,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追认和坚守。  相似文献   

11.
对人性和权力的描述和剖析是莎士比亚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也是其文学成就的主要表现之一。《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其成功之处不仅表现在文学技巧的应用和语言表达上,更体现在其对人性及权力的深刻描写上。作品围绕王室权力的争斗,表现了人性在爱恨、道德、欲望中的挣扎,以及人对权力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人情小说,是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提出的:“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他认为明代除讲史和神魔小说之外,还有人情小说这个类别,这是按题材而区分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人情小说包括《金瓶梅》及其续书,包括《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才子佳人小说,包括《红楼梦》及其续书。虽然《金瓶梅》、《红楼梦》以一个家庭为描写中心,《玉娇梨》等以恋爱婚姻为表现中心,但  相似文献   

13.
人的问题,是全部文学问题的核心。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的开头就耐人寻味地议论道:“我认为只有深刻地研究了人以后,才能创造出人物,如同只有认真学习了一种语言,才能讲它一样。”这的确是一种有识之见。然而人的问题的重要性又是同它的复杂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看来,这个古往今来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的彻底解决,还需要时间。因为,它需要多种学科的共同努力。本文仅就人性与文学描写问题谈一些浅见。在关于人性的讨论中,有两个问题争论较大:一个是人性的涵义即人性是否包含人的自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丈夫》是一篇描写特殊湘西人的生活样式的短篇小说。文章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丈夫”在妓船上一天两夜间的三次心理变化过程 :即由蒙昧、矛盾到逐渐觉醒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5.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下简称《男》)去年一发表,在读者中就引起了争论。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好现象。正如鲁迅所说的,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 在文艺领域中,争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思想内容到人物塑造到作品的美学价值及社会效果……,而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对文学作品内容中“性”描写的不同认识。 有关于“性”的描写,大体可分两种,即:低级庸俗作品的性描写和严肃作品中的性描写。《男》属于哪种呢?这得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才能下判断。因此,先了解一下作者写这部小说的主旨,是很有必要的。“我是想通过一个人性的被扭曲,不仅在心理上的扭曲,而且在生理上也受到扭曲,来反映一个可怕的时代,告诉世间,这样的时代不能再存在下去。”在这一段活里,作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诚如作者所说的,《男》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章永璘对异性的渴求,以及人性被扭曲的描写,揭露了十年动乱期间人性的被压抑、摧残以及极“左”路线统治下产生的种种丑恶和畸形的现象。作品的前半部分,对性心理过程的描写,还是合乎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逻辑的。处在性功能正旺盛时期而被囚禁在“牢笼”中的章永璘,他对  相似文献   

16.
幻想文学与写实性文学的审美指向有很大的不同。写实性文学注重对现实“并无差等”的细致描写;而幻想文学由幻以入真,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更接近哲学“追问——和全、绝对、终极、永恒”,它关涉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内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价值、精神结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美国的作家茹恩在其各自的幻想作品中力图向人们说明“幻想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性。”  相似文献   

17.
《百合花》是在一种温馨而又让人感伤的情感氛围里着力于对美好人性与人情的诗意赞美。本文通过细读,发现《百合花》的叙事策略在文本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把美好人性人情的故事与战争英雄的“传奇”成功地拼接在一起。因而对英雄精神有节制的颂扬与对普通民众情感的真实书写的完美糅合赋予了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许思友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57-58,88
学术评论界一直认为《边城》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佳作,它描写的是“健全的人性”、环境的“牧歌式”,然而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边城》中的社会并不美,健全的人性也没有重建起来,文中隐伏着作者难以言说的悲痛,它只是沈从文无法实现的梦。  相似文献   

19.
“行走”是生命的常态,是生命行为的外在特征,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而“思想”是生命的精华,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性的光泽与荣耀,是人情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所在。青年作者沈建通的散文《行走浙江》及其《创作谈》,述说了行走过程中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认识,因与作者似曾相识的行走历程,所以就有了对文本诗性解读中的思考与诠释。  相似文献   

20.
《红字》是霍桑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探索主体心理深层的“不可饶恕的原罪”。《红字》所表现出来的浓烈的清教思想及其根源值得梳理和反思,作品中反映的人性懦弱与人性罪恶,以及人的内心焦灼与灵魂的苦痛需要审视与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