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古老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兰州黄河水车,在过去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水引来枯井活,寸胺解尽浊河狂",数百年采,在没有水泵的年代.水车却使干旱的兰州发展成为瓜果丰美、人烟不息的繁华之都.但是,随着电力提灌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古老的灌溉工具在自然和人为破坏下逐渐湮没于茫茫历史长河中.水车,是我们的祖先战胜自然的智慧结晶,象征着磅礴的黄河文化.现在的黄河水车作为兰州市的标志生文化建筑,再一次被人们记起.如何能让这在黄河边屹立了数百年的水车继续在黄河边转动下去,成为了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时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定时代、环境下一个地区文化精神的产物。兰州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保持我市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构建兰州文化圈,增强兰州文化实力,实现兰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河河口是黄河治理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众多利益。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河口管理工程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商讨,才可以设计出良好的对策。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而黄河则是这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黄河作为我们的自然母亲,辛勤地哺育着两岸的华夏子孙。于此同时,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也在不断地利用着黄河两岸的各种资源,甚至于越过了自然的基准。  相似文献   

4.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中华民族以勤劳智慧著称,与黄河文化的智慧性内涵有关。"河出图",河图表述了生生循环的自然规律、蕴含了天人合一观的理论根基,以此教导先民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并遵循规律从事生存活动,奠定了古智慧文明的基础。济南市在实施携河发展、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过程中,通过深挖名士文化、宣传养生文化、加强人的教育、成立研究机构等途径,对传承发展黄河文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是因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不断繁衍和推进而形成的,那么,在还没有出现文字的五千多年前,我们已经有了造型各异的土陶饰品和丰富多彩的器物,以及在器物上刻画出的象形“文字”符号:我们可以从古老陶瓷艺术文化中领悟到华夏民族独有的母体文化,以及它蕴涵的东  相似文献   

6.
中国本就是个文化大国,古老而悠久的文明积累,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遍布神州的文物遗存,还有那古老的生活方式积淀下来的56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尤其是民俗,作为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沉淀下来的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已经汇入中国文化的主流,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民俗本是生活行程的历史积淀,又不可避免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新陈代谢掉。消逝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对今人犹如童年的梦,遥远而不再现的种种事象,在想望中分外亲切。正如人类天生有追根溯源的特性一样,对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发的怀旧情结,尤其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当人们为转瞬即逝的现象而眼花缭乱的时候,更期待从旧日风情中获得心理的慰藉。在人们对古老生活方式回归的期待中,蕴含着大量的商业价值,尤其是对旅游经济更是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7.
刘鹏 《今日科苑》2010,(12):37-37
利津黄河生态公园在选址、场地现状利用、地形、水体、植物、建筑设计等方面都着力突出自身的特点,规划尤其注重在"黄河、文化、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与原有资源的恢复、保护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在黄河沿岸演绎出一首自然与文明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8.
兰州环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加度假,已向单纯的周末消遣休闲游发展。本文根据对兰州市周边旅游资源状况及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速兰州环城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黄河的水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治河实践活动中要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水文化更是以她海纳百川的胸怀闻名于世,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阐述了黄河水文化的内容和影响,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科协论坛》2011,(7):17-18
东营市是适应胜利油田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需要,于1983年10月成立的,是山东省17个地级市之一。这里拥有中国古老的齐文化,胜利油田从这里崛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这里滚滚入海。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演变流程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甲骨文。汉字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记录语言、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作用。进入现代世界,汉字仍然在不断演变。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汉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难题。首先是汉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7,(4)
黄河流域是我国陶器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在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都出现了精美独特、造型别致的彩陶。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彩陶装饰纹样不仅延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为日后装饰图案的发展起了一个好的开端,是我国先民为世界艺术宝库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娟 《金秋科苑》2013,(22):94-96
蜿蜒东流的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塑造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也哺育了黄河入海口水文化、它既是黄河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黄河水文化形象展示的典型代表?作为黄河口的黄河人,要责无旁贷的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安澜稳定的环境,继承和发展黄河水文化,做好黄河卫士、做到福润东营.  相似文献   

14.
科技减灾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古老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然而,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多少年来,人们在不断得到农业发展带来实惠的同时,也经常受到农业发展滞后的影响和困惑。有人说:  相似文献   

15.
和自然相比,人类的历史太过短暂,人们常说"改造自然",自然哪里是人类轻而易举就能改造的?人类修建的建筑被废弃后,被大自然回收,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美国马里兰州切萨皮克湾荷兰岛仅存的房子,岛上曾经居住着船工和农民,由于潮汐侵蚀,现已废弃,成了鸟儿们的乐园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建筑的数量及质量都有明显提升,由于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使得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减少的速度加剧,节约能耗不仅限于工业生产等,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引入节能理念,也同样可以实现节约能源的目标,自然通风技术,就是一种有效的节能技术。在现代建筑中引入自然通风设计理念,是将古老通风方式与现代建筑技术相整合,该项技术的使用降低了空调等电气设备的使用率,从而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加强了人们与自然的沟通,提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使人们更加亲近自然,该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师较为推崇的技术手段。本文主要针对住宅建筑设计中自然通冈技术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食物来源丰富、品种多样的现代文明社会,食品已不再单独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而是与科技、文化紧密相连。科技推动人类适应自然,同时也给自然和人类本身带来了危害,本文从科技作用的两面性,探讨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食品科技应作出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8.
《科协论坛》2009,(11):13-16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东连定西地区,西邻青海省,南接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濒兰州红古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境内1/3为黄土干旱地区、1/3为高寒阴湿地区,山大沟深,资源匮乏,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全州现辖7县1市,  相似文献   

19.
艰苦创业再展宏图──兰州桃海门窗有限公司快速发展纪实之一座落于兰州市安宁区黄河之畔的兰州桃海门窗有限公司,是一个起步快,技术力量强,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过硬、品种齐全、信誉高的现代化门窗生产企业。这样一个创办仅5年时间、就享誉西北、闻名全国的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如何合理的利用中上游黄河资源的区位优势、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加快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整治、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发展西北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西北部黄河流域在历史和现代中对西部各省的经济的影响,阐述了黄河流域在西北大开发中的自然和地理优势;探究了制约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总结了黄河在西北大开发中拥有的重要地位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