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过 《中华武术》2007,(5):56-57
学校业余田径队训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二是参加体育专业高考,为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力量素质是运动之本,在训练中占的比例很大,通常每周训练2~3次。实际训练中常常因参训学生多,场地、器材的局限而不能如期、按计划进行,这期间笔音坚持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或不用器材的方法对  相似文献   

2.
体育高考“四项素质”周期训练计划的制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高考生的训练有其自身特点,在制订训练计划时要有针对性,作者结合自己多年辅导体育高考训练的经验,对体育高考周期训练计划的制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了解高考压力下,青春发育后期体育考生和非体育考生的身体机能状况,重点探讨四项素质训练对体育考生身体成分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韩国杰文VENUS5.5体成分分析仪分别对受试者进行9月份及次年4月份体育高考后的测试。结果:男、女两实验组训练前后身体成分脂肪重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训练后降低,肌肉含量增高;而两对照组训练前后身体成分各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身体水分、脂肪重量、矿物质、体脂百分比、腰臀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四项素质锻炼对青春后期体育考生身体成分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和肌肉重量影响较大,而对体重指数影响不大。2.体育考生和非体育考生尽管发育及营养正常,但运动方式的不同,将会对身体成分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如何安排体育高考加试前的运动训练周期及其训练内容,是关系报考体育专业的考生在加试中能否达到本人最佳竞技状态,发挥最好水平,增大被高校录取机率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对报考体育专业考生的训练实践,侧重于对高考加试前的短期强化训练进行了初步研究。一、对象与方法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法,对安徽师大附中84、85、88三年18位报考体育专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训练安排和加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高中体育特长生为研究对象,通过3组不同的力量训练方案对运动员进行为期20周的干扰训练。结果表明:模仿铅球动作的专项力量训练结合传统力量训练较传统力量训练和单纯模仿铅球动作的专项力量训练,对于高考体育生铅球成绩有明显地积极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安徽省辅导体育高考生100m技术训练现状,对安师大体院2000级本科新生的中学体育高考100m技术训练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在辅导体育高考生的100m技术训练中存在着不同程序的问题或不足,有的教师对技术训练重视不够,应引起体育高考辅导教师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学校体育以“育身”为主转向“育人”,使得学校体育的教学工作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有了明显进展。为了使我国尽快跨入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作为学校体育教研室(组)这一最基层的单位,除了搞好教学、抓好少年儿童的早期训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认真抓好青少年的科学选材工作。通过观察、追踪、实验,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国年龄阶段、不同训练水平学生的能力进行定量分析,评价鉴别,优选出适合不同项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培养,为进一步深造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教研室(组)在作好教学研究、训练、竞赛、场地器材等繁多日常工作外,必然担负起开拓体育人才和输送体育人才的任务,这也是学校体育教研组  相似文献   

8.
组建体育高考训练队的目的是组织有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通过身体素质、体育高考专项训练和体育理念引导,向高校培养、输送体育方面人才。近年来我省各学校越来越重视体育高考工作,体育考生人数大幅增加,体育高考录取分数越来越高,考入体育高校难度越来越大。笔者依据多年从事指导体育高考训练工作经验,总结出组建优秀学校体育训练队四要素,这里与广大体育教师探讨、分享。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交流法、实际体育高考训练总结法,对前两次投篮必须采用急停单手肩上投篮下,广东省体育高考篮球专项的考生、教练及考试标准和训练方法进行研究。探索制定合理运动技术和运用科学训练方法,以期为广大体育高考教练提供借鉴,提高考生的专项成绩。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体育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不是仅仅靠抓好体育专项训练就能奏效的,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体育高考生的严格管理。体育教师既是体育专项技能传授和训练者,而更重要的是组织管理工作者,其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参加体育高考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效果。一、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是管理好体  相似文献   

11.
顾亮 《中华武术》2020,(4):9-10
原地头上前抛实心球可充分展现了学生爆发力和上下肢协调性,近几年一直作为江苏省体育生高考的必考项目。以南京市栖霞中学为例,以头上前抛实心球的训练方法为研究对象,对高考体育生进行实地观察,发现其易犯错误并纠正,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手段和计划,旨在高效提高学生前抛实心球的远度,为同行科学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宫福乐 《中华武术》2020,(4):30-31,28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体育教育,而高考体育训练是学校进行体育人才培养和供应的重要手段。而体能训练作为体育训练中的重点内容,其涉及到的训练内容和范围也是十分广泛,为了实现高考体育训练中体能训练的良好效果,就需要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训练,本文针对高考体育训练的体能训练进行探析,希望对高考体育的训练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正体育高考在我校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沈阳体院、天津体院、内师大、包师院、通辽师院等高等院校都有我校学生的身影。根据现在高考的改革和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多,高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本人经过多年的训练并针对体育考生训练的特点,总结出一些方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和改善。现在就影响我校高考体育特长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影响高考体育特长生的主观因素学生自身的素质不高,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偏差。由于我校在招生方面的差距,造成我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家长方面因素,很多家长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实际学习情况。很多家长对体育高考缺乏了解和认识,甚至有偏见。部分家长总是到了万不得已时才决定孩子参加体育高考,从而失去了很多训练时间和精力。  相似文献   

14.
高考体育加试即将到来,为了使考生更好地适应高考气氛,考出好成绩,教练员们都要安排考前的模拟测试。模拟高考就要尽量按照体育加试时的标准进行,从考前训练计划的调整,包括饮食的安排、睡眠、场地器材、天气、观众、情绪的调整,到测试中注意事项及裁判员特点等,都要认真地考虑。下面就我个人几年来积累的几点经验献给诸位同仁,以求指正批评。  相似文献   

15.
高考体育统考是对体育生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考察,想要保证体育生在高考体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就必须切实提升训练的实效性。高中体育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与一般高考生和体育专业训练队的队员各有不同,本身专项能力差、训练时间短,需要同时提升自身的体育专业技能和文化课成绩,才能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本文就高考体育训练实效性提升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促进高考体育训练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体育高考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高中体育循环教学和体育高考训练的指导工作。自1995年开始,我对本市近50名体育教师和本区1995~2002年间参加体育高考的学生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调查主要以每年体育普高加试的身体要求、项目设置、加试时间、文化要求等方面进行,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考生对这几方面的设置都颇有微词,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必要的场地器材,体育教学是难以进行的。当然场地有大有小,器材有多有少,如何针对不同情况,妥善而合理地安排场地器材,就成为体育教学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安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有利于增大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安排一堂课的场地器材时,怎样安排才可以提高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尤其在场地小器材少的情况下,更应多动脑筋,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场地器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将核心力量训练运用于高考体育考生的训练中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高考体育考生力量、爆发力、弹跳力、速度等有着明显的效果,建议在日常的高考训练中,增加核心力量的训练,更快有效地提高考生的素质成绩。  相似文献   

19.
周广元 《拳击与格斗》2023,(10):115-117
文章通过对初中足球训练中体育游戏结构的分析,指出有效运用体育游戏,要有明确的游戏目的、相关理论知识、场地器材、游戏规则和操作程序。然后介绍了初中足球训练中体育游戏的选择与创编原则。最后详细阐述了初中足球训练中体育游戏目的的设定、游戏规则的制定、场地器材的选择和操作程序的安排。希望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在实践中运用体育游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学校、学生、家长对体育有了更深的理解,重视高考体育的考生越来越多。特别是2010年体育高考进行改革之后,更为选择体育专业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抓好体育生的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提高高考的升学率,笔者进行多年的探索,从选材和训练等方面作了研究,给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