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更是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也呈现出与时代步伐共同演进的特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直是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线;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渐成为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普法模式在从全民普法到公民法治意识培养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相统一转变.  相似文献   

2.
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一直在践行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诺言,建设法治国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律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思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广大民众的法律思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能走法治道路,必须从法律杠杆、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三个方面全面推进:用法律杠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法律制度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法治精神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层次。  相似文献   

4.
冯琳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117-120
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一直在践行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诺言,建设法治国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律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思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广大民众的法律思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崇尚"法治"否定"人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核心;正确处理法治建设中的三个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主体;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法制与法治是依法治国中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法律概念。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法律范畴。人治的核心是崇尚统治者的权威,法治的核心是崇尚法律的权威。依法治国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推行法治是建设社会文化民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文化市场经济的客观条件,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坚持法治将有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而没有健全的法治心理和法治思维方式,没有“依法办事“的法治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无法实现.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能力需要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指引下,整合社会法治力量,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通过参与法律实践逐渐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和法治能力,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8.
法治理念是对依法治国规律性的把握及如何认识依法治国.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从而上升为法治理念,最终建立法治信仰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崇尚“法治”否定“人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正确处理法治建设中的个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主体;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信仰是其内在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它是民众守法的内在动因,是执法者公正执法的主观需要,是市场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是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庞洋 《现代企业教育》2014,(14):301-301
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中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阵营,其法治建设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治精神。从我国发展现状来看,大学生虽然综合法律素质有所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缺失法治精神的现象。本文主要就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进行探析,从普及法律知识到提升法治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我国的各项事业越来越走上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青年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其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甚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这已引起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采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要求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法治国家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法治与法律全球化的关系、法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法治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模式。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公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阐述了法治国家在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效应,其次主要论及了法治国家效应生成条件中的公民要素。其中重点强调了公民法治精神的培养、公民理性意识的形成、公民法律信仰的养成及公民道德方面的建设。公民的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统一于公民行为中,对于实现公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 ,是历史的创举。它不同于资本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创造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与德治统一的社会基础,它既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必要性,又为两者结合提供可能性,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首先就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其次是运用法律和道德手段规范调节市场经济行为,最后还要加强市场主体的法制与道德的培养教育。  相似文献   

18.
法治文明发端于古希腊,并首先得到古罗马人的实践和阐扬。自此,法治的理念和理想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以不同的具体形态成为现实。并成为现代社会各个国家追求的共同目标,基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法治在我国具体实践的关键在于:其一、依法行政,即行政权不得超出法律的规定。其二、加强执政党建设。其三、完善市场经济规则,促进市场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方先菊 《天中学刊》2003,18(4):18-19
社会主义德治是在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下实行的完全新型意义上的德治,是法治与德治的统一。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强德治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法律至上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即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的灵魂,它不但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而且是法治的首要条件。法律至上源于市场需要,无论是在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还是维护社会需要方面,都离不开法律的权威性。在我国,强调法律至上与加强党的领导是有机统一的,并不互相矛盾。要确立和实现法律至上,必须完善法律权威的规定,切实保障审判独立,以及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