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法在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迈上了从法律规范到法群再到第三法域的发展路径上来。立足于社会本位思想的指导,以社会利益为重的社会法在解决这些社会难题时展现了蕴涵其中的实质社会正义、社会连带责任、人权保障及社会协调的法律思想。笔者阐述了法律社会化思潮下社会法发展的过程,并分析了社会法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2.
《社会法原论》对社会法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深刻阐述,进一步明晰和完善了法学理论体系。本文在深入理解《原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对利益关系变化形成的中观利益、以及“三元法域”结构的思想提出几点疑问,以期有助于《原论》思想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法论者把经济法的本质归为社会利益本位。实际上由于社会利益本身的模糊性和非终极性,决定社会利益本位并非经济法的本质所在。经济法具有特定的经济性,强调对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协调,其本质在于协调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侵权现象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关注对社会利益的保护。社会法把对社会利益的保护作为基础,为其宗旨是维护弱者权利,这对于缓和与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遗嘱继承制度的"社会利益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本位思潮在继承法中的反映。以狄骥、拉德布鲁赫和庞德为代表的社会连带主义、法律实证主义和社会法学派的法学家们,在阐述遗嘱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上强调社会利益而贬抑个人利益的倾向顺应了所处时代的要求,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其认识上的片面性亦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为追求非法经济利益和形成有利于它获取最大利益的非法秩序而控制一定的社会经济领域的“社会反动性”。从当前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司法实践情况来看,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社会反动性”主要表现为追求非法经济利益的根本动机;渗透到一定的社会经济领域并逐渐形成对该领域的非法控制的根本手段和形成与现存社会秩序相对立的非法秩序的真正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7.
本期笔谈的四篇文章均来自山东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朱海波认为,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在完善法治、追求和谐的进程中,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受保障程度是判断社会法治化、和谐化的标尺。由此,侧重保护社会弱者合法权益的社会法便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作为社会法的一项关键制度,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既有积极意义,也有现实不足,必须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予以改进,从而增进社会法对贫弱阶层的救济功能,实现法治与和谐。张鲲对社会法界定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社会法的本质不在于公共利益,用公共利益来说明社会法是错误的,并且运用私法哲学就何为公共利益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同时认为用社会权是不能够支撑社会法的,它难以成为社会法的基础;而且在性质上社会法不是第三法域,而仅仅是一种社会安全专题法的本质。刘伟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对社会法的概念及其立法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法是与公法私法相对应的法律,传统大陆法系的这种公私法的划分不能解决现代法律体系所提出的新课题,而要解决社会法的定位问题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理论来解决。功能主义作为社会理论的一种成熟的全方位的透视法,可以承担这种任务并且有助于我们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认识作为系统一部分的社会法的基本问题。丛晓峰教授在《社会法与和谐社会建设》一文中对山东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做了述评。  相似文献   

8.
论庞德的法社会控制理论及其法治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德是美国现代社会法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是他的学说中的核心理论。在他的理论中 ,包含着通过法治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 ;以法维护社会利益 ,调动利益主体积极性等法治精神。这些法治原则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信任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也是社会关系稳定的基本因素。信任的建立因文化而异。宗法文化所促成的特殊信任关系———即文中的“纵结构”———与基督文化促成的普遍信任关系———即文中的“横结构”———对行为主体的身份认定是不同的 ,因此造就的乡土社会个人行为模式与市民社会个人行为模式是不同的。现实中没有纯乡土或纯市民社会的存在 ,实际的社会往往是以某种模式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上的人     
法律上的人,并不是现实的或真正生活中的人,而是研究所需的一种范式,即马克思·韦伯所言的“理想类型”。在建构法律上的“人的类型”时,必须对人性凝结的“域场”进行区分。作者认为,依据人性不同可将法分为四大法域:身份法、私法、公法和社会法。身份法上的人是“亲人”,私法上的人是“经济人”,公法上的人是“政治人”,社会法上的人是“社会人”。文章对不同法域上的人的形象进行了剖析,并指出法律上的人的现实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共领域"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后一位批判理论家哈贝马斯政治、经济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是指介于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自由交往空间。"公共领域"一直是众多新闻传播学专家和学者心中的理想,而BBS"电子论坛"以其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为公众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言论空间,提供了一块观点和民声集散地,具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特征,为学界和业界实现该理想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justice and education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is often presented as a battle between left and right,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In this representatio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pheres are neatly aligned on either side of the line of battle, and social justice is commonly seen as the prerogative of the public sphere.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is representation. It shows how the language of what counts as public and private in education is historically specific, culturally contingent and ideologically loaded. Through drawing on a range of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public’ and ‘private’ are not simple opposites. Moreover, it argues that social justice can be conceptualised in ways that have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 involvement.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f we are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justice and education we need to recognis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what counts as private, what counts as public and what counts as justice.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并未对见义勇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就法律层面而言。见义勇为是指无作为义务的自然人,为了非己利益,而对正在发生的危险实施积极救助行为。法律应当对见义勇为的属性予以区分。见义勇为者为他人权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私法行为;见义勇为者为国家、集体利益实施积极救助行为属于公法行为。由是观之,见义勇为兼具公法与私法的双重属性。结合中国国情,见义勇为立法当定位于社会优抚,此乃其法律制度建构与完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经济法的本质,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协调说”和“干预说”两在派系。近期,有学提出“增量利益说”,认为传统私法和公法调整的是存(减)量利益关系,而经济法调整的是增量利益关系。该学说对经济法本质的理解是独到的:一是在调整对象问题上彻底摆脱了与传统私法与公法纠葛不清的局面;二晨角认剩余权为经济法的权利范畴,澄清了传统法权理论在企业法中的误解;三是从社会化生产入手研究经济法,从而避免了误入经济行政法和民法特别法的雷区。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国家政体由专制转向共和,介于国家公权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公共领域开始形成。这一时期,作为公共领域的主体,民间力量由"遮蔽"转向"公开",经个人而及组织,通过报刊舆论、投身实践、组建社团等公共途径,对学制变迁的影响呈现出由"涓滴"到"管涌"再到"洪流"的形态。民间力量参与近代学制变迁的形式及内涵的变化,彰显了中国近代教育变革进程中民间力量的渐起轨迹,亦折射出社会变革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6.
社会法治是与传统的国家法治有所不同的新型法治,法治社会化具有整合社会的重要作用,在相当程度上统摄并涵盖了市民社会的私人自治领域和政治国家的公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亦开始把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应用于社会自治、社会管理等社会活动领域,着力创新法治,促进法治社会化,建设新型的社会法治,并取得明显成效。30年的实践证明:法治社会化是依法治国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法治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7.
法律关系主体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拟制的。社会利益是一种有别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独立利益种类,高度重视并有效维护社会利益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因此,将“社会”拟制为法律关系主体,不但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也完全具备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把微博作为切入点,借鉴话语权、社会角色、意见领袖等社会学理论阐释了网络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融合的趋势——公共领域私人化与私人领域公共化。并且立足现实,分析了公私领域融合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9.
"领导权"和"我们"这两个核心概念蕴含了拉克劳和墨菲后现代政治建构的一种特殊逻辑:在市民社会中重建政治共同体。这种政治逻辑不曾也不可能出现在传统社会及其政治理论之中;它是西方后工业社会或者说发达的市民社会的产物;它意味着市民社会被建构为"领导权"和"我们"在其中运作的一个具有政治属性的公共领域。其中某些观点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公共领域建设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民营化虽然能够暂时缓解社会转型时期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但民营主体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却容易削弱行政法对公共主体决策应具备的公正、合理、公开等基本要求,从而使社会保障本身的公共性发生异化.只有明确民营主体的公法地位,确立公法背景下社会保障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关系,并通过适度把握治理范围、调适协同治理关系、补充完善治理机制等方式,才能确保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公益属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