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巴列维上台后,伊朗同美国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为了维护美国在伊朗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艾森豪威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从对1956-1960期间美国政府从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伊朗进行的援助入手,探讨美伊关系进一步加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巴列维上台后,伊朗同美国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为了维护美国在伊朗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艾森豪威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从对1956-1960期间美国政府从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伊朗进行的援助入手,探讨美伊关系进一步加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当吉米·卡特在1977年初高举"人权"大旗入主白宫之时,美国的中东盟友、伊朗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正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给巴列维国王的专制统治带来进一步的冲击,相反,它给伊朗的反对派则带来很大鼓舞。面对伊朗局势的日益恶化和巴列维国王统治的愈加孱弱,美国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和国务卿万斯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从而在对伊政策方面发出了不同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声音,这对美国的经年盟友巴列维国王而言不啻是一个灾难,他的专制统治也因此而愈加脆弱。到1978年年末,美国最终做出了抛弃山穷水尽的巴列维国王的决定。客观地讲,布热津斯基通过政变延续巴列维国王统治的主张是没有可行性的,而华盛顿在接受伊斯兰革命之既定事实后,也没有得到伊朗新领导的积极回应。美国不得不接受曾经的密友伊朗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4.
在巴列维国王时期(1941—1979年),军事援助和武器交易在美伊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特别是在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对伊朗执行了几乎是不加限制的武器出售政策,大规模武器交易构成了这一时期美伊关系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巴列维向美国等国购买大量武器,固然增强了伊朗的军事实力,提升了伊朗的国际地位,但是他把大量石油美元花费在武器上,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对伊朗更为重要的经济建设的投资,这不仅为他的倒台埋下了伏笔,也为此后的美伊关系发展造成了难以消除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地处中东战略要地的伊朗一直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在二战期间,轴心国和同盟国都力争伊朗,巴列维政府再次提出了"第三国外交"战略,在战争初期引进德国势力失败后,又引进美国势力,最终取得了成功,保卫了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伊朗引进美国势力期间,美伊之间开展了紧密合作,伊朗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并在运送盟国对苏联的战略物资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战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肯尼迪崇尚改革,他因此也要求巴列维国王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肯尼迪要求伊朗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伊朗成为更有力的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工具,而不是真诚的希望它最终发展为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现代化国家。虽然肯尼迪是美国历届总统中向伊朗施加改革压力最大的一位,但恰恰是在这一届政府时期,巴列维国王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在伊朗的独裁统治地位。肯尼迪政府的对伊政策却对伊朗后来的伊斯兰革命起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礼萨汗——巴列维王朝的建立者巴列维王朝(1925—1979年)是伊朗由半殖民地走向政治独立、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十九世纪末,伊朗已经丧失了国家主权,沦为英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随着伊朗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帝国主义的附庸,它的殖民地特征就表现得越明显。特别是伊朗被  相似文献   

8.
伊朗因为核问题吸引了世界的眼光,在它屡屡与美国及欧洲国家的较劲中,我们看到伊朗学生经常扮演着非常核心和前沿的角色。伊朗国内各个政治派别都设法利用学生运动,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开始拉拢伊朗学生,希望能依靠他们在伊朗搞和平演变。我们看到这股学生的力量足以左右伊朗的局势,是伊朗的又一股“核”力量。赶国王下台伊朗在1979年2月11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美国支持的巴列维国王,取得了伊斯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的原动力则要追溯到16年前的学生运动。1963年1月,当时的巴列维国王前往库姆市寻…  相似文献   

9.
冷战初期,对伊朗的争夺是美苏冷战斗争的一个焦点。为了让伊朗服务于美国的全球冷战战略,成为遏制苏联南下的桥头堡,美国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除了采取军事、外交、经济策略外,还采用了"第四种选择",即以宣传为主的心理战来实现对伊朗的政策目标。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加之以僵化的冷战意识形态应对复杂的伊朗局势,美国对伊朗心理战只取得了短期和局部的成效,无法取得美国冷战决策者们预期的终极效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借助近年来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文件,对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朗心理战进行探讨,有助于了解美国对伊朗的心理战略、实施过程、特点、成效以及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伊朗是在沦为半殖民地以后,被迫启动现代化的车轮,伊朗现代化的第一阶段是西方化,即模仿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局部制度。巴列维王朝建立后,礼萨汗争取了国家独立和统一,伊朗进入了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即民族化、世俗化、西方化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伊朗的社会生活世俗化、教育文化普及化、经济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取得了初步进展。  相似文献   

11.
由于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在冷战中成为美苏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美国对中东更加重视,提出了干涉中东国家内部事务、确保美国国家利益的艾森豪威尔主义。1958年黎巴嫩危机发生,艾森豪威尔不顾国务卿杜勒斯的反对,出兵黎巴嫩干涉危机。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美国都倚仗强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干涉别国的内政,颠覆他国政权。这里对美国近十年参与的此类事件做一个历史回顾。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针对伊朗摩萨台政权策划武装政变,将实权交还亲美的巴列维国王手中。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为了推翻亲苏的古巴卡斯特罗政权,曾支持古巴的反政府势力发起武装攻击,但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13.
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伊拉克与伊朗两个穆斯林国家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海湾霸权,进行了一场拉锯式的消耗战争,简称两伊战争。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再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并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美断交的时机,…  相似文献   

14.
冷战格局下的美国与伊朗特殊关系(1945—197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冷战格局下,从二战结束到伊朗发生革命,美国和伊朗逐渐形成了“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是依靠双方的武器和石油交易来维系和加强的。美国希望利用这层关系推动伊朗的政治、经济改革以维护伊朗的政治稳定,确保美国在波斯湾和全球的利益。但伊朗国王认为美国需要伊朗及其丰厚的石油作为遏制苏联的工具,不会向他施加太大压力,因此没有完全听命于美国。由此产生对美国、伊朗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5.
伊朗伊斯兰革命根源探析吴成“没有人能够推翻我。我得到七十万军队、全体工人和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①这是伊朗国王巴列维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记者讲的一番话,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半年后,在人民群众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声中,他只得离开自己的国家,最后客死...  相似文献   

16.
天下大事     
火星探测借着伊朗巴姆大地震的机会,美国一架C-130运输机以救援名义降落在伊朗东南部克尔曼机场。这是伊朗和美国敌对25年后,第一次公开的外交活动。1978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以反对国王、反对美国为宗旨,推翻了巴列维的专制统治,建立了反美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宣布,全世界“所有伊斯兰国家应当觉醒,团结起来,在真主的旗帜下,成立一个大伊斯兰政府”。美伊从此走向对立。美国“9·11”事件后,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美国将伊朗列为“恐怖邪恶轴心国”之一,两国互相攻击甚至要兵戈相向。但也正是“9·11”后全球的反恐形势使两…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末,伊朗掀起了石油国有化运动,伊朗和控制伊朗石油的英国从而陷入了激烈冲突状态。在这场英伊交恶中,美国起初是倾向于伊朗的,但是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逐步调整政策,并且在1953年和英国一道颠覆了伊朗摩萨台政府。在此后对伊朗石油国有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排挤英国,最终在1954年签署了对美国最为有利的伊朗石油协议。  相似文献   

18.
从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积极与不发达国家开展贸易并提供援助,这被美国政府认为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从1956年开始美国政府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一"经济攻势"进行了一系列情报搜集、分析与评估工作.艾森豪威尔政府正是根据这些情报文件的信息与分析,开始调整美国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并对后来美国政府大规模援助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美国核问题是美伊矛盾的焦点。美国在核问题上坚决打压伊朗,甚至有意动用武力,这与美国的战略利益及其感受到的威胁密切相关。伊朗对美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1)从地缘政治角度讲,伊朗北靠里海,南临波斯湾,分别与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西亚的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南亚的巴  相似文献   

20.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出于对苏冷战、维护美国在南非的利益、国内对南非种族问题关注不多和南非国内局势的相对稳定等方面的考虑,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采取了一种既表示不赞成,但又拒绝施压的"中间道路"政策。这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中伪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