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开成石经》是唐代正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刊刻完成对唐代经籍用字起到了强有力的规范作用,使经籍用字混乱状况得以控制,对社会用字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汉字优化理论和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唐开成石经》用字状况进行共时分析描述,展示其用字情况,探讨其对"字样"书汉字规范观念的继承和发展,说明它在汉字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今天的汉字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唐开成石经》是唐代正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刊刻完成对唐代经籍用字起到了强有力的规范作用,使经籍用字混乱状况得以控制,对社会用字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其选字观念与"字样"书相比,更加趋于合理;对社会用字中的合理成分进行了确认;同时使楷书在汉字中的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3.
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一展室,仿佛走进一个宏大的石碑阵,其间矗立着一百多块高大宏伟的石碑,这就是著名的《开成石经》。石经,是刻在石碑、摩崖等石头上的经书。《开成石经》刻制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因此,又名"唐石经"。它气势恢宏——由114块巨大的青石组成,每座石碑高216厘米,宽83至99厘米不等,两面都有文字,共镌刻了650252个字,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  相似文献   

4.
杨丽君 《现代语文》2006,(7):127-128
石经,是指古代刻在石板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本文主要论述收有儒家经籍的那些石经).其刻写,起自东汉熹平年间,后魏正始、唐开成、后蜀广政年间及北宋、南宋、清代均刻有.  相似文献   

5.
汉魏时期的《熹平石经》是中国第一部官方刊刻的儒家典籍。紧随其后的《正始石经》也是官方主持刊刻的。两部石经在曹魏时期是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正式教科书,是我国早期的大学课本。多种因素促成了《汉魏石经》在汉魏时期的问世,它们对儒家经典的保存与传播有巨大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拓印技术的出现。石经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动乱而被毁,出土的残石如今是珍贵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6.
论唐隶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综合,对唐代隶书发展情况进行整理和探讨,可见唐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石经旧法”与“明皇新体”,汉末到初唐的隶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熹平石经》的影响。而经过玄宗变法后的“明皇新体”,与初唐隶书有了明显的差异。字形由方趋扁,笔画丰腴厚重,体现了李唐盛世泱泱大国的时代气象,唐隶的风格,到明皇变法后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唐开成石经     
<正>主编虞万里出版时间2018.5册数22定价13800.00元本书为《唐开成石经》的影印著作。唐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原碑藏于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开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完成于开成二年(837)。石经包括十二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以及后附的《九经字样》。本书以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民国精拓本为底本(据《西安碑林全集》),属于原碑、原大的影印本。  相似文献   

8.
杨丽君 《现代语文》2006,(4):125-126
汉魏石经作为最早刊刻于石的儒家经典,它们在刊刻的时间上相距不远,而地点又同在太学,故古代学者的一些记载往往把二者混淆,以致今人也有诸多不明之处.故本文从刊刻的起因、时间、地点,所刻经数、碑数、字体、流传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一个比较研究,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黄颖 《现代语文》2008,(2):80-81
上个世纪80年代,女妖题材的研究集中在<柳毅传>和<任氏传>人物形象的讨论上;90年代开始了对唐传奇小说里男女异类婚恋题材,以及精怪形象文化学内涵的关注.本世纪以来,唐代女妖题材小说的研究在前人基础上日渐全面深入.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是人与异类婚恋题材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士人性爱心理;精怪题材的流变,及其文化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可窥知唐开成大中年间山东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诸如社会环境、居民饮食、粮食作物、交通运输等,由此反映出唐代晚期山东地方百姓真实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1.
<毛诗·小雅·都人士>首章"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左传·襄公十四年>引与本章后两句相同,而服虔注以为逸诗.<札记·缁衣>引与本章几乎全同,而郑玄注以为"此诗毛氏有之,三家则亡".<左传>为古文经,为何所引诗见于同属古文的<毛诗>,服虔却以为逸诗?今本小戴<礼记>应该属于今文系统,所引诗,已往学者也都归入三家诗,而郑注为什么会说三家诗没有呢?这些疑点,透过出土材料<孔子诗论>,肯定先秦确实有异于齐、鲁、韩、毛四家以外的诗学,文字和诠释都有所不同,服虔所谓逸诗,当是见于这种类似材料;透过熹平石经,应肯定石经所载鲁诗确实没有<都人士>首章,齐、韩当同,郑玄注也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安碑林     
走进陕西省博物馆,跨过雕刻华丽的石门,便望见一座重檐四角攒尖的亭子,上挂一块黑色大匾,写着“碑林”两个金色大字。这里就是闻名中外的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它是陕西省博物馆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一) 西安碑林是名碑荟萃之地,也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场所。碑林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当时是为了保存唐代的“石经”。所谓石经,是指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加注并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文宗开成二年(1837年)刻的十二经,即《开成石经》。石经原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唐末,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破坏。尔后,长安城缩小,原立于国子监内的石经就被弃于荒野之地了。后梁时,刘鄂驻守长安,根据其部下尹玉羽的建议,将石经迁至新建的城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出土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增多,魏三体石经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鉴于此。本文对历代三体石经的研究状况作了概括总结,按照时间顺序就集拓残石、考镜源流、立其碑图、题跋拓本、编纂字典及文字研究等若干方面的内容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4.
BD.15345<春秋穀梁传集解>残卷为国家图书馆未公布的敦煌写卷,本文移录了全卷原文,并考定该写卷抄写于秘书省.又以<唐石经>及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对勘,抉发了写卷之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东汉灵帝时期的鸿都门学从未镌刻石经,其门生也没有参与熹平石经的镌刻。古今学者因为没有辨析鸿都门学与太学的不同,出现了将熹平石经乃至正始石经当作"鸿都石经"的误说。石经不仅关涉到经学史的真相,其所镌刻的文字、书体又与书法碑刻等学科相关。这一误说必须纠正,还经学史、书法史以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唐文粹>与<文苑英华>均为编纂于北宋初年的文学总集,后人往往以为<唐文粹>是"铨择"<文苑英华>而成.从两书的编纂时间、过程,编辑体例及入选作品,文字校勘等三个方面证明<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之说是一种误解,说明<唐文粹>在后人收集和整理唐代文学和校勘诗文方面的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熹平石经(即汉石经)有关史料作出考证,辑考出王念孙佚文《跋孙承泽本汉石经残字》及江藩佚文《跋文选楼汉石经残字》;并指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将宋代重刻汉石经的胡元质误作胡宗愈,对其致误之由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罗振玉对汉石经的研究是和拓本的搜集、整理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罗氏在编著《汉石经残字集录》的同时对汉石经作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石经残石之最初确认与拓本著录,石经经数碑数及行字考订,石经与今本文字比较,汉石经文献学价值的发掘。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六十六共有63首<少年行>一类的诗篇.其中唐代诗人就占有55首;卷六十七有31首<游侠篇>一类,唐代诗人也达18首.这亦见载于<全唐诗>卷二十四(也是55首)、卷二十五(也是18首).如果我们再仔细翻检<全唐涛>,还会发现,在<全唐诗>的其他卷里,也散存着这类以"少年"、"游伙"为题的诗篇.  相似文献   

20.
幽州镇是河朔三镇之一,是唐后期典型的割据型藩镇,在地理上自成一独立单元。从高僧游历和房山石经题记巡礼碑等反映的宗教活动来看,幽州镇境内的高僧进出是很经常、频繁的。涿州范阳县石经山造经活动很兴盛,在以石经山为中心的地区存在着定期性的人口流动,他们虽然以幽州镇和河朔居多,但也有相当数量来自全国其他地区。因此,幽州镇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仍很紧密,并未因为政治原因而中断。这就启示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藩镇特别是割据型藩镇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