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1:在教学“2”的认识时,教学主题图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摆2根小棒,拿出2支铅笔,伸出2个手指,拍手2下……在教学“3”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并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图中有3位工人阿姨在装配电视机,每人装配1台,共3台。3位阿姨、3台电视机,它们的数量都是3……案例2:为了使学生直观感受到2在3的前面,3在2的后面,2添上1是3,3去掉1是2,一位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包含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第一层次:拨算珠直观感受3和2的关系。教师出示计数器,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2个珠子,再拨1个珠子,学生观察教师的拨珠…  相似文献   

2.
教学“5的认识”时,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和课本上的直观图,使学生在感性知识逐渐积累的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理等方式,来认识数字5。具体的教学步骤是:1.教学5的认识。(1)让学生观察教材19页上面的主题图,设问:图上有几名战士?有几匹马?几把枪?通过设问,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突出观察的重点。(2)出示五边形,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这个图形是由几根小棒摆成的?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5的基数含义。(3)让学生用计数器拨数:先拨4个珠子,再拨1个珠子,让…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四册,第74页,例7。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学会解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1)3个2是多少?(2)8个3是多少?(3)6里面有几个2?(4)12里面有几个4二、导入新课: (一)讲准备题,建立倍的概念。1、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演示,学生观察。2、提问:老师在计数器上杆一次拨了几颗珠子,又是怎样在下杆拨的?(一次拔2颗珠子,下杆和上杆拨的同样多,也是2颗)师:下杆的珠子颗数和上杆同样多,我们就说下杆的珠子颗数是上杆的1倍(板书这句话)。小朋友们能记住吗?谁能重复一遍?  相似文献   

4.
盛赟 《四川教育》2001,(10):21-21
一、联系生活实例,复习有关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认识单位名称。 多媒体演示:屏幕上依次出现一把直尺、三只羊、两支铅笔、五朵花。 让学生边观察边表述,引导他们认识“把”、“只”、“支”、“朵”等都叫“单位名称”。然后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物体的单位名称。 2复习表格式应用题。 多媒体演示:屏幕上出现“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的表格式应用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应用题?你能分析这道应用题的结构吗? 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操作计算机,依次闪烁屏幕上…  相似文献   

5.
上学期,数学课上,我做了这样一个尝试:讲完竖式后的练习课上,我让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板演,写完后,让孩子讲一讲自己是怎么算的?是怎么想的?比如:15+27=?当时,我记得我们班的王晨是这样说的:“先写个10,再写1和十位对齐,5和个位对齐,2和1对齐,7和5对齐,先算个位上的5加7,因为5个珠子加上7个珠子是12个珠子,满十了就拨回十个珠子,向十位进一,个位写2,再算十位,1加2等于3,再加上进上的1等于4,就等于42.”孩子说得特别清楚,特别细致,超乎我预料的是,孩子会把计算过程和上课拨珠子的过程联系起来,下面听课的孩子也听得认真积极.于是我肯定了她的说法,并大加赞赏了一番,听课的孩子都投来了佩服、羡慕的目光.从她的眼神里,我也看到了成功感和自豪感.从那以后,她上课的状态特别积极.之后,在讲练习题时,我常常让好一些的孩子到前面讲.  相似文献   

6.
一、准备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两张(一样大),用来表示“单位1”。二、操作 1.引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后再对折,说出长方形纸张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找出表示3/4的部分,涂上阴影,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节“一位数乘两位数”中,安排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教这类应用题,我认为应抓好三个关键问题。首先,要建立“倍”的概念。教师应有效地演示直观教具讲好准备题。先在计数器的上杆拨2颗珠子,然后在下杆也拨2颗珠  相似文献   

8.
算盘的启示     
吴小健 《师道》2004,(8):17-17
曾看过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某日,小算盘对主人说:“我有十三根杆,每根杆都各有六颗珠子,下面五颗,上面一颗,每杆的上下都还可再放一颗,总共可以放26颗。”主人说:“那我就把你加满吧!”于是他真的加了26颗珠子。可惜,加满后的算盘就完全不能用了。  相似文献   

9.
最近聆听了五年级一堂《找规律》的数学课,其中有两次精彩的数学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一]……师:刚才,小红是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子,第18颗是黄色。如果让你来穿,你想这样穿吗?生:不想。师:你想怎样穿呢?请你自己设计一种穿法(用图表示),再想一想,你设计的方法第18颗是什么颜色?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汇报。师:请穿法中第18颗珠子是红色的同学举手。请你们依次汇报,其他同学帮助判断他们的穿法第18颗珠子是不是红色。(以下学生的判断过程略)生1:我是按黄、绿、红的顺序,3个珠子为一组来穿的。生2:我是按绿、黄…  相似文献   

10.
<正>例题在计数器上拨4个珠子,可以表示出哪些两位数?再把这些两位数从大到小排列起来。要拨出两位数,十位上就必须有珠子,因此,十位上最少得拨1个珠子,剩下的珠子拨在个位上,这时表示的数就是13。再在十位上增加珠子,个位上减少珠子。十位上拨2个珠子,个位上也是4-2=2(个)珠子,这时表示的数是22。  相似文献   

11.
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两张,用来表示单位“1”。 1.操作 (1)引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后再对折,说出长方形纸张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找出表示3/4的部分,涂上阴影(如图1)。 (2)引导学生在原来两次对折的基础上,再上下对折一次(如图2)。  相似文献   

12.
教学珠算,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珠算口诀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珠算口诀时,注意使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例如教“加3”的口诀,我先以1、5、6等数分别加上3来启发学生说出在这种情况下加3,就直接拨上三个算珠,由此得出“三上三”这句口诀,使学生知道其中第一个“三”表示要加上去的数,“上三”表示拨上三个算珠;再以2、3、4等数分别加上3来启发学生说出在这种情况下加3,需要从梁上拨下5,而从梁下拨去2,由此得出“三下五去二”这句口诀,使学生知道其中的“三”表示要加上去的数,“下五去二”表示怎样拨珠;又以7、8、9等数分别加上3来启发学生说  相似文献   

13.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语言区域狭窄,表达不够清晰,数学思维尚在启蒙阶段。数学教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一、“图意表述”的语言训练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为了适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有许多内容是用图形(包括动物图、韦恩图、图形应用题等)表示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说出图意,是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最好途径。例如,教师要促使学生看图,可以这样引导:“苹果的个数比梨的个数少YU3”,“梨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3”,“苹果的个数与梨的个数相差3”,“白兔的只数与黑兔…  相似文献   

14.
一、操作叙述。上说话课时,教师选择学生易于操作的儿童玩具或手工活动,给儿童提供直观的感知材料,并利用儿童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激发儿童的说话兴趣,教师从旁进行有序说话的引导,疏通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并作适当的鼓励,避免不适宜的信息干扰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上课时,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再让学生用纸折一样自己会折的玩具。(不会折的由老师教)折好后,就让学生讲自已是怎样折这种玩具的。引导学生把过程叙述清楚。按“我折的是什么东西?我是怎样折的?先……再……然后……最后……”的顺序叙述。这样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个个都  相似文献   

15.
一、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具运用,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极佳。  例如:教学“6的认识”,它是在学习了“1——5的认识”后进行教学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特意安排让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要求学生用6根小木棒拼出一个图形,看谁拼得最好,拼后让学生们说出自己拼的是什么图形,怎样拼的?  学生拼出的图形如下…  相似文献   

16.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有关常见的数量关系.1.一枝钢笔2元,3枝同样的钢笔要多少元?2.小明今年7岁,小英比小明大2岁,小英今年几岁?3.商店原来有水果120千克,又运来15箱,每箱20千克.现在一共有多少千克?待学生回答后,我将题中的3、7、20都改为了字母a,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原本我想让学生尝试后再作讲解,可他们都紧锁着眉头,好像遇到了困难.望着他们一筹莫展的样子,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困惑呢“?请说说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下学生都积极发言了——生1第一个站起来说“:第1题的2×a的结果该怎样表示?”…  相似文献   

17.
案例1: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有一道巩固性练习,填空:此题的标准答案是1/3,是一道学生认为没有兴趣的封闭题。但教师却以游戏的形式,开放了学生的头脑。教师先自己说出一分母,再请学生说出分子。教师依次说出的分母为18、9、72,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很快说出了相应的答案。接着,教师让学生反过来考老师,并说:“只要你随便说出一个分子,我便能说出分母。”学生一听,纷纷报出分子,教师很快说出相应的分母,并解释了原因。这时,一名调皮的学生报出了“7”,想考一考老师。教师敏感地发现,这又是一次“开放”的机会,便回答:“老师暂时还没有想出分母,请同学们帮老师找出分母。”  相似文献   

18.
教学要求:(1)学生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比一比等活动,认识10,会写10,掌握10的组成、分解等知识;(2)培养学生的数学对应思想。教学过程:1.学生口答:(1)从1数到9,从9数到1;(2)在口里填数。2.看图数数10。教师挂出右图,要求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几个小朋友?几个气球?3.看计数器、直尺、点于图认识10。(l)教师在计数器上先拨9个珠子,又拨上1个珠于,要求学生数一数共拨了几个珠子?教师又拨去1个珠子,要求学生回答还剩几个珠子?(2)教师出示直尺图让学生观察思考:0至9之间有几段?在第9段后添上一段后,总共…  相似文献   

19.
常常出去听公开课,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课堂上学生幸福体验学习活动的时候,他会旁若无人地发出惊人的举动,他会大胆说出真实的“不雅”的语言,那语言会让教师和其他学生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笑出了自己萌动想说的话,我觉得那时刻多轻松、多美、多珍贵啊!它会增加课堂知识的记忆,永久记在教师和学生心里。  相似文献   

20.
吴季 《辅导员》2010,(10):52-52
如何让一年级学生爱上说话写话?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有一个"大家都在说"的氛围,只有"有话可说"才会"要说",只有"有例可仿"才"会说",只有"有成就感"才会"爱说"。在激发一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方面,我作出了大胆尝试,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个性创作——画画,引导学生"用语言画画",看到什么?像画画一样一点一点地说出来,说出样子、说出色彩、说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