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消除这一弊端,规定谁的文章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编辑、记者、总编辑概不例外。刘黑枷在一篇散文中把苏轼诗误为杨万里诗,更正时即署上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2.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  相似文献   

3.
现在阅读报刊,很难见到报刊的“更正”。这么说,“无更正”是值得欣喜的事,何来之忧? 然而,在人们戏言“无错不成报”的今天,报刊“无更正”并非无差错可更正,而是出了差错不想公开改正。举几个例子。某报一则消息的标题,当中一个地名便有两处差错,“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错成了“广西石林彝族自治县”,报纸没“更正”;另一张报纸刊登一幅照片,文字说明称:  相似文献   

4.
张铃鹿 《传媒》2015,(16):56-58
《北方新报》创办于2001年3月20日,是《内蒙古日报》的子报,也是内蒙古地区第一份都市类报纸.自创刊以来,无论是在发行量、广告收入、覆盖范围、本地读者的认可度还是在新闻人才占有方面,《北方新报》相对于内蒙古地区其他报纸来说,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北方新报》反映本土新闻、都市生活,提供丰富的生活资讯,宣扬蒙古族文化,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5.
毕维娜 《青年记者》2016,(24):57-58
自从有了报纸,差错就与报纸相伴而生.报纸的发展史同时也是报纸采编人员与差错不断斗争的历史.本文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为例,分析报纸差错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以期找到避免差错的方法,提高报纸质量. 差错类型以文字性差错为主 《新京报》和《北京青年报》是北京两家重要的都市类报纸,将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新京报》,它是国内少有的在第二版重要位置设置“更正与说明”专栏、刊登其错误以致歉读者的报纸.这种举措体现了《新京报》对读者的高度责任感.笔者统计了《新京报》2015年10月1日至30日的差错,并对其进行分析.经统计,发现《新京报》在该月共出现差错37次,其中事实性差错12次,文字性差错25次.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出现差错发更正的后边,往往有“特致歉”或“向读者致歉”的字样.这样的“致歉”,向读者表达虚心歉意不安,态度好,读者谅解,也增加了对报纸消灭差错的信心.谁知有的报纸,隔段时间一个“致歉”,次数比较频繁,有的后边“致歉”的差错程度超过前边.这样的“致歉”,读者不接受吧,报纸已经公开“抱歉”,接受吧,好像还有点看法意见.  相似文献   

7.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不该登“更正”?还是一般差错带过;只对大的差错才登“更正”?各报社的作法不尽相同。而解放日报则是尽量做到有错必纠。这样做是否影响报纸的威望?否。有错必纠,以敢登“更正”为荣,实际上是以胸中有读者为荣。  相似文献   

8.
阅读报纸,有时会在版面上看到“更正”启示,重要的启示还会登在显著的位置。这种启示,国家、省级报纸的版面上有,地市一级报纸的版面上也有。其内容大都为对本报前一天所刊发新闻的失实之处进行更正,并向读者致歉。此外,版面上还有一些更常见、不易被读者发现重视的错别字、语法、用词等差错,就不在“更正”启示之列了。  相似文献   

9.
翻开各种报刊,常常看到“更正”、“重要更正”一类的启事,简直形成一股“更正风”了。为什么要“更正”?无非是因为以前播发或刊登的新闻、文章有错误,需要改正。有错误的报纸、刊物和书籍印好发行出去,早已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些读者看不到这些“更正”启事,不良影响就根本无法挽回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在提高质量。希望新闻战线上的同志们,以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千方百计减少差错,切实杜绝各种错误,少来些“更正”。  相似文献   

10.
为了杜绝虚假不实报道,一些报纸最近相继推出了“更正”栏目。《宁波日报》也于今年6月份推出了“本报更正”栏目,除更正差错、向读者致歉外,还公布当班责任编辑名字和挑错热线。栏目一见报,读者那边一片叫好声,为报社的莫大勇气而大加赞许;而编辑部内部却是认同者寥寥,尤其是编辑更是消极应付。于是,“更正”栏目几期下来后就变得不太正常,即使出了见报差错,编辑也是能瞒则瞒,瞒不了则力争尽量不见报更正,有些“更正”甚至是在报社编校质量领导小组的敦促下才勉勉强强见报。读者叫好的“更正”栏目为何会遭报社内部冷遇?原因在于我们有的采…  相似文献   

11.
增强党报可读性湖北日报总编辑杨仁本报纸的对象是读者。报纸是办给读者“读的”。报纸的作用要在读者阅读后才能产生,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读,那就比废纸还不如。因此,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是报界同仁努力追求的目标,不少报纸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当今中国报坛,可谓繁...  相似文献   

12.
“1亩地能产5000万公斤以上西红柿吗?”一篇新闻稿见报后,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质疑、纠错,编辑人员的答复是:错了,多了一个“万”字。但没有及时在报纸上予以更正,过了几天,又有读者打来电话:“这样的西红柿种子哪里能买?”显然读者对这家报纸保持“沉默”、对出现的差错不予及时纠正表示了不满。  相似文献   

13.
强化质量第一的办报思想徐城生对目前报业的状况,有人说如同我国这几年的经济建设一样,数量发展很快,质量效益却不高。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现在集中反映在报纸上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差错不断,有的竟出现“更正”的“更正”之类错上加错的现象。综观整个报纸差错增多...  相似文献   

14.
报纸是为读者办的,是办给读者看的。所谓总编辑的“读者意识”,就是作为一名报纸工作总设计师、总决策人在安排采编业务时应该具有的、以读者为最终服务对象,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以使报纸这一新闻媒介在读者心目中发挥出最佳传播效果的一种观点。也就是说,要有在“编辑工作中时刻想着读者”的使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新闻     
南国早报聘请专职“挑刺员” 据《南国早报》报道:过去,广西《南国早报》由于报社人员碍于情面,相互捉错的行动时热时冷,不能持之以恒。今年开始,报社采纳读者的“金点子”意见,公开欢迎与鼓励读者给报纸“挑刺”,在报纸上设专栏,随时刊登读者给报纸提出的意见和差错。同时,报社又从外单位聘请有水平又热心“挑刺”的6位读者作为固定的“挑刺员”,给予报酬,赠予报纸,让“挑刺员”天天精研细读,认真挑毛病、挑差错,最后报社根据挑出的差错查明是谁的责任就扣谁的分数。 三家晚报、都市报 新总编到任 据《中华新闻报》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6.
沈阳日报今年4月15日在一版显著地位,向读者公布了1985年度较突出的失实报道。这家报纸自1983年以来,每年4月向读者公布一次一年度的失实报道,这反映了他们严肃认真办报的态度和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决心。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一要认真,二要坚持。沈阳日报经常对编辑、记者、通讯员进行新闻必须真实的教育,强调调查研究,深入采访,认真核实。此外,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报纸上出了差错及时更正,不打马虎眼;二是差错责任者署名检讨,不吃“大锅饭”;三是每年4月公布一年度的失实报道,进行自我批评。目前,全国性的报纸、省市报纸出了差错大都能及时更正,但象沈阳  相似文献   

17.
报纸的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宣传质量和编校质量,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基础,党报的导向性、权威性、服务性,也主要是通过这两者来体现的。县市报近几年的发展,数量速度都很快,但质量效益却不高。集中反映在报纸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差错不断,有的竟出现“更正”的“更正”之类错上加错的现象。屡屡发生的差错已影响到报业的发展,给我们办报人敲响了警钟。作为报人,对报纸差错是特别头疼  相似文献   

18.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唱响主旋律,这是党对报纸的要求。但是,每一家报纸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产生更大的影响。 把自己的报纸办出特色来,无疑是总编辑孜孜以求的事。总编辑在办报中能否得心应手,关键是抓好编辑部这支队伍。若是手下有一批精兵强将,总编辑办出报纸特色的意图便能很好地贯彻,否则就难免有“壮志难  相似文献   

19.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所以必须围绕如何使报纸贴近读者做文章。我担任公安报社长和总编辑四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探寻,认为要办好报纸,首先必须找准“三子”。这“三子”是:言论稿,到读者中寻找靶子;消息稿,到读者中征求点子;副刊稿,到读者中索取调子。  相似文献   

20.
如今,读者对报刊上每每出现的差错,多有微词(有的甚至是责词),谓之“多发病”“常见病”——似“感冒发烧”般,好了又复发,实难根治。差错有的出在文内,然有的报刊却出在标题,我就看过“××厂效益斐然”,错成“郊益斐然”。这影响的不良,无须饶舌。更奇的是有的新闻稿,本报错了,读者纠正了,本报发了更正,但文摘报尔后转载的却是错稿,尔后只得又转载更正,如此更正又更正的折腾,据我所知,近年来就发生过几起,致使读者“晕头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