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和比较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两所小学的373名高年级儿童进行了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儿童自尊发展和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2.高自尊组和低自尊组的儿童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多个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有较好的预测作用;3.运用因素分析法对两组儿童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更为抽象的层次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父亲教养方式和父亲教养投入与中高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以大连市某小学4~6年级学生和他们的父亲为被试,使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修订版、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亲教养投入问卷施测.结果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分别与自我意识呈显著正、负相关;父亲教养投入与自我意识不存在相关关系;父亲教养投入在父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和严厉惩罚)与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之间起调节作用.当父亲的教养投入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情感温暖、严厉惩罚教养方式分别能正向、负向预测中高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本研究结果说明,父亲教养投入和父亲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为家庭教育提供依据,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了湖北省省委和政府所在社区某重点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结果表明:三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高于五年级;父母对女孩积极的教养方式多于男孩,父亲对高年级的孩子采用更多积极的教养方式,而母亲对不同年级儿童教养方式无显著差别;父母教养方式对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因此得出结论,自主学习能力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相关。所以家长应该积极调整教养方式,以促进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童星 《少年儿童研究》2022,(9):67-73+80
对1618名高年级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配对样本T检验和OLS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高年级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发现高年级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整体情况较好,在情感温暖、过度保护维度上母亲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父亲的得分,而在拒绝维度上父亲的得分则显著高于母亲的得分。父母的情感温暖能够显著促进高年级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父母拒绝对高年级小学生道德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父母过度保护的作用并不明显。父母教养方式对高年级小学生依然具有重要作用,父母需要充分认识积极教养方式对子女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和政府应当共同帮助父母优化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我意识、家庭功能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应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自编儿童应对方式问卷,对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其应付方式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自我意识水平与解决问题呈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呈负相关;小学生家庭功能与其应付方式具有一定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对积极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主要有行为、躯体外貌与属性、幸福与满足、问题解决和总的功能。对消极应对方式有较大预测作用的因子有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和沟通。结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其自我意识和家庭功能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探讨父亲情绪表达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关系.采用《情绪表达性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311对父亲和子女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父亲情绪表达在不同婚姻情况、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情绪表达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显著相关;父亲情绪表达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32名小学3、4、5年级学生的同伴接纳、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相互关系的问卷调查发现,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少,亲社会行为越多,则同伴接纳越高;儿童的同伴接纳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没有关系;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积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在大连市三所小学选取574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共同养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对小学生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有负向预测作用;(2)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与小学儿童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喜琴 《新课程研究》2009,(12):43-44,47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教养观念、教养行为、教养方式类型、教养方式的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548名不同年级、性别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总体上,初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积极的,父母对初中生的接纳程度超过其干涉、拒绝程度,接纳型是父母的主要教养类型;不同年级、性别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对低年级初中生、女生的接纳程度高于高年级初中生、男生;低年级初中生、女生的父母教养类型以接纳型为主,高年级初中生、男生的父母教养类型以中间型和接纳型为主;父亲教养类型与母亲教养类型在全体被试中的分布不一致,父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被试比例显著高于母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被试比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使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及《自闭症儿童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分别对深圳市、武汉市各一所特殊学校的6—12岁中度智力缺损自闭症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调查,以探讨父母教养观念与自闭症儿童适应行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整体上持积极教养观念;自闭症儿童的适应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缺陷;父母教养观念对自闭症儿童适应行为的整体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父母自我效能感对自闭症儿童的独立功能有显著预测作用,父母成就期望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自制功能有显著预测作用。最后,就如何通过改善父母教养观念来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适应行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为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干预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儿童孤独量表,在北京市四所普通小学四到六年级1276名小学生中筛查出144名学业不良儿童为被试进行团体测查,另外在一般儿童中简单随机抽取22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学业不良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情感温暖"及"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三个维度得分和一般儿童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儿童(P<0.001);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模式与一般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模式在回归方程中存在差异.对学业不良儿童,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温暖理解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而对一般儿童,母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温暖理解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结论: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母应改变其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待学业不良子女时,尤其要减少母亲采取严厉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3.
陈晓露 《考试周刊》2015,(8):166-167
本文主要了解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及二者相关程度,为父母教养子女提供有效依据和指导。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36年级的262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与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与性别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偏爱与自尊呈正相关。流动儿童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尊需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关注和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济南、青岛两地的7所初级中学抽取学生897人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儿童权利意识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行为倾向均具有显著影响.(2)在农村,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情感得分显著高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情感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情感得分越高;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权利行为倾向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具有更强的权利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5.
了解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以及二者相关程度,为父母教养子女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指导。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3-6年级的262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年级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年级与性别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3)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偏爱与自尊呈正相关。结论:流动儿童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尊需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来关注和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隔代教养经历对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影响,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对宜宾市6所初中636名不同教养经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除合群因子外,有隔代教养经历的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低于父母教养和共同教养的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代教养组女生智力及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因子分与对照组女生差异有意义(P<0.05).隔代教养对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存在连续性的负面影响,对女生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对548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对低年级初中生和女生的接纳程度显著高于高年级初中生和男生,对高年级初中生和男生的干涉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初中生和女生;母亲教养类型在不同年级被试中的分布差异显著,父亲教养类型在不同性别被试中的分布差异显著;父亲的教养类型以接纳型为主,母亲的教养类型以中间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AAT对339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父母多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低于常模水平,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在多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对250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显著;(3)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相关显著,并且能有效预测个体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小学高年级生活事件和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了解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生活事件、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为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整群收取的方法,对芜湖市两所普通小学四至六年级249名学生进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和儿童生活事件量表的施测表明:除人际关系因子之外,儿童生活事件、自我意识总分和其他各分量表均不存在年级差异;儿童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以及自我意识中的行为、学校和智力情况五个因子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前三个因子男生高于女生,后两个因子女生高于男生;儿童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和受惩罚因子对自我意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