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健美操运动对女护士生循环机能和身体工作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2名中等卫校护士专业女生六个月的健美操运动训练前后心血管机能指标的测定,并与偶尔参加一般体育活动的女护士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训练组女护士生的安静心率缓慢,每搏输出量增加;完成相同负荷运动时增加每搏输出量以适应运动对血液供应量的需要;运动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心血管调节功能改善;PWC170升高。反映了健美操运动对提高卫校女生心脏泵血能力,心血管调节能力和人体工作能力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机能状态可以发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如呼吸频率与深度的增加导致肺通气量的增大;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增加引起心输出量的增加;皮肤、内脏血管的收缩。肌肉血管的舒张即可使血液发生重新分配,使运动肌肉的血液供应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3.
从事运动活动必然要引起心血输出量的增加,为满足心血输出量的增加可通过加快心率与加大心每搏输出量来达到。因而了解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影响,常以心率的变化为指标进行探讨。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运动生理学教科书中就有了关于运动前、后心率改变情况的描述。如:心率与工作强度成正比关系;在进行静止用力动作时,呼吸和循  相似文献   

4.
事实说明体育训练不但有益于心血管的功能还有防止冠心病的作用。体育训练能使心输出量以及周围组织摄取氧的能力增加,因而使最大运动时总的氧耗量增加。训练使体力活动时的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这种适应性变化可使心输出量一定时消耗的能量却减少。早期的报导还指出训练使心肌梗塞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减轻,复发率下降。尽  相似文献   

5.
陈健波 《游泳》2012,(1):76-76
1、增强心肺功能 人在水中运动时,各器官都参与其中,耗能多,血液循环也随之加快,以供给运动器官更多的营养物质。血液速度的加快,会增加心脏的负荷,使其跳动频率加快,收缩强而有力。经常游泳的人心脏功能较好,一般人的心率为70—80次/分,每搏输出量为60—80毫升,而经常游泳的人心率可达50-55次/分,很多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心率可达38—46次/分,每搏输出量高达90-120毫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四电极胸腔血流图法,藉助四道生理记录仪,按 Kubicek公式测定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搏指数与心脏指数。实验组为189名耐力运动员(滑雪、滑冰、现代二项滑雪及游泳四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苏州科技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周围阻力、血管弹性和血液粘滞性的测定,来分析瑜伽习练对大学生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瑜伽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运动与心脏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取决于运动的类型。肌肉运动有二种基本类型:动力性运动(等张运动)及静力性运动(等长运动)。前者主要引起肌肉的长度发生改变而张力不变,后者则引起肌肉的张力变化而长度不变。 大量骨骼肌参与的动力性运动需要大量的氧,这是靠增加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来提供的。此时体循  相似文献   

9.
以M型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20名游泳、短跑女运动员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状况,并对游泳、短跑女运动员的左心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名女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均属正常。游泳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为85.87±6.72ml;短跑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为76.82±11.27ml,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游泳与短跑训练对运动员心脏功能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别。提示不同项目、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对心脏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EGM-Ⅱ、HB-3CDG等心功仪测试结果证明:大、中学生身体练习最佳的心率分别是142次/分和131次/分;适宜的负荷强度分别是125—161次/分和119—144次/分,在此期间心脏每搏输出量可达到最大值,这是最佳负荷强度范围。根据负荷价值阈理论确定,身体活动课宜采用渐进平衡型,技术传授课以两高一低型负荷强度为最佳。大强度负荷每搏输出量下降,不宜过多采用。  相似文献   

11.
12名游泳运动员,配对后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人进行2周共10次体外反搏,于反搏前、反搏后即刻和2周后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对与之配对的对照组队员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体外反搏后即刻心输出量增加,左心室有效泵力提高,体循环外周阻力下降,微循环状态改善;进行两周反搏后的第二天,上述良好变化继续存在,而对照组各项指标前后变化不大,提示体外反搏对提高运动员心功能,改善血循环状况从而增加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北京工商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外周阻力、血管顺应性和血液粘滞性的测定,来分析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极拳是一种较柔和的体育运动,其对心血管和微循环系统的影响较适中;较适于精神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亚健康人群;也适于普通高校文理科专业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王跃新 《体育科研》2003,24(4):20-20
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高原使运动员身体产生变化主要有: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  相似文献   

14.
王新 《游泳》2004,(2):25-27
作者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了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并为在高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提供参考意见。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为适…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的目的是用脉博图法估测有训练的(N=53)和不常运动的(N=54)受试者逐级运动的心血管反应,和评价身体训练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的心率、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指数、心搏指数、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舒张压变化不明显。比较两组受试者对逐级运动的心血管反应发现,进行较小强度(50瓦、100瓦)运动时,有训练者的心输出量较大(P<0.05);而进行较大强度(150瓦和200瓦)运动时,两组间没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递增运动负荷时左室收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超声测试法,观察优秀长跑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直立位运动负荷递增时左室收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优秀运动员的每搏量呈递增趋势;而普通大学生每搏量在运动初期增加,在运动负荷100w时增至最大,后随着强度的增加基本上维持在一个平台趋势。  相似文献   

17.
耐力训练对无氧阈、最大吸氧量和心输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纵向观察了10名优秀游泳运动员耐力训练对无氧阈(AT)、最大吸氧量(VO_2max)和心输出量(Q)的影响,并探讨训练引起的AT变化与心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游泳运动员经11周耐力训练后,AT时的吸氧量和功率显著提高(p<0.01,P<0.001);AT时的心输出量和每搏量明显增加,且递增负荷运动试验中每搏量稳定时的强度与无氧阈强度密切相关(r=0.88,P<0.01),显示无氧阈不仅反映骨骼肌代谢能力,且与心功能也有很密切的关系。耐力训练后VO_2max无明显改善,提示,用AT评价耐力训练效果较VO_2max更为敏感、准确。  相似文献   

18.
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心功能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超声心动描记技术测定了20名全国健美操比赛运动员和20名普通大学生安静时和卧位蹬车负荷运动中的心功能(其中每组男、女生各10名),负荷分别为50W、100W、150W,每级负荷3min,结果表明,运动员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每搏量及心输出量均高于对照组,在150W时尤为明显。提示健美操运动可增强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李宏 《冰雪运动》2002,(1):39-40
男速滑运动员经长期的运动训练,在安静时左室形态功能指标ESD(左心室的收缩末内径)、ESV(左心室收缩末期的容积)、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SV(每搏输出量)、CO(每分输出量)、ET(射血时间)、HR(心率)与一般人有非常显著的差异,EF(射血分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男子自由操奥运会规定动作属中等强度无氧运动,运动时心率增加导致四肢每分钟血流量增值相同。运动时上肢每搏血流量增加是导致运动时上肢血流大于下肢血流的主要原因。长期体操训练显著地提高了心血管调节能力,表现为对物理因素和对机体生理影响产生显著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