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的严峻态势促使战时文艺工作者抛却成见,广泛汲取一切有益因子,最大程度地进行抗日宣传。于是通俗文艺被纳入“抗战”叙事的洪流,并创生出崭新的“抗战通俗”类“复合模式”,此种“复合”模式既推动了抗战文艺的想象力,又有力地展现了抗战文艺的多样风姿。  相似文献   

2.
文协同人1940年对“抗战文艺”作了检讨和反思,从文艺观念、创作题材、艺术形式和生产传播方式等方面,全面勾勒了“抗战文艺”的历史特征。包括高度重视宣传功能、以通俗文学和短小通讯报告为主要艺术形式、集中描写和反映前线生活等几个方面。在生产和传播方式上,“抗战文艺”采用的是“机构订货”和商业化生产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在文协同人检讨和反思中,“抗战文艺”也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3.
重庆抗战文学作为中围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大量优秀的文艺报刊为依托而产生广泛影响的。抗战期间重庆有报纸70家左右,其中抗战前就在本地坚持出报的报社只有3家。重庆《新蜀报》于1921年创刊以来,以内容丰富、言论进步、编排新颖、印刷精美而蜚声文坛;其文艺副刊《蜀道》跨度时问长、影响大、特征明显,成为推动重庆抗战文学进程的主力军。《蜀道》诞生于重庆本土,离不开重庆本土文化的影响:但对抗战文艺理论问题的积极探讨,抗战文艺专刊专页的蓬勃兴办,抗战文化名人的踊跃投稿以及《蜀道》和文协保持的密切关系,使得《蜀道》成为全罔性的文艺副刊而显现出“全国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广西的抗战音乐活动是中国抗战音乐史上的重要阶段,音乐戏剧则是广西抗战音乐中浓墨重彩的一章,促进了广西抗战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也为日后中国新歌剧、舞剧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文章论述了抗敌宣传第一队在广西的演出,新安旅行团、刘式昕与舞剧《虎爷》,以及《军民进行曲》在桂林的演出及中国新歌剧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1938年冬到1944年秋的抗战时期,桂林抗战文化城曾开展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当时的桂林一跃成为“中国南部的心脏”、“华南文艺的据点”。当时的翻译活动,特别是文学翻译活动空前繁荣,尤以英诗汉译成果最盛。  相似文献   

6.
《文艺阵地》为抗战讽刺文学提供了最初的和最有影响的发表园地,讽刺文学亦成为这个刊物的主打品牌、拳头产品。以《文艺阵地》为主场的“暴露与讽刺是否有利于抗战”的论争,为抗战文学的发展和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讽刺文学在《文艺阵地》上的蓬勃发展,是一种文学与杂志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5,(8):24-30
抗战文艺丰富多彩,孤岛《文献》广泛搜求抗战资料,其中,绘画、音乐同属宣传战的生力军。抗战画作涵盖国画、壁画、年画、现代漫画和新兴木刻等,它们呼应时代要求揭露日寇暴行、刻画战斗场面和讽刺国际政治;民间曲艺、地方歌谣同样致力抗战宣传。《文献》之美术、音乐作品以多彩的形式诠释抗战标记历史,记录当时文艺人士保家卫国进行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8.
《奔流文艺丛刊》是一个综合性的严肃的纯文艺刊物,也是由党领导的进步抗日文学刊物。它诞生在形势严峻复杂的“孤岛”的最后一年。《丛刊》的文学创作坚持五四文学传统,是启蒙精神的发扬,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存在价值。抗战文艺理论得到深入和发展,对抗战与文艺关系的讨论呈现繁荣景象,但讨论一般不脱离文艺为抗战服务的宗旨,文艺受政治影响较大。《丛刊》作为上海孤岛文化、历史和中国抗战文艺与历史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知识林     
曹火星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年已78岁的作曲家曹火星,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作者。1943年,19岁的曹火星是晋察冀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群众剧社的音乐组组长。为了反“扫荡”,群众剧社化整为零,深入到群众中宣传抗日。当时,曹火星看到了蒋介石写的一本名为《中国之命运》的书,书中提出“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观点。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和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战的局势,年轻的曹火星心中忿忿不平。于是,他利用当地流行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桂林时期的《救亡日报》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份相当特殊的报纸,它名义上是国共双方共同创办的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但实质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肩负着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的使命。同时,它处于国统区,并且是国民党军阀桂系的统治中心——桂林,这个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政治环境较为宽松,这些使得桂林《救亡日报》能够较为广泛地报道抗战主题的消息和撰写较为敏感的时事评论。另外,桂林在抗战时期还是有名的“文化城”,聚集了大量的社会名人,新闻出版事业相当旺盛。这些因素决定了这份报纸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1.
以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本应遵循文艺自身规律进行精神创造。但是,在中日战争的特殊语境下,文艺既成为战时舆论动员工具,也反映不同政党、派别之间文艺话语之争夺,中外冲突与中国内部的政党冲突同时呈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国民党喉舌《中央日报》副刊风格演变,折射了作为执政党国民党在面对多元文艺话语竞争中的复杂处境。全面抗战初期,《中央日报》对自由主义乃至左翼知识分子相对宽容,其著名副刊《平明》呈现左、中、右兼收并蓄的编辑风格。皖南事变前后,孙伏园执掌《中央副刊》已然面临着国共两党在文艺阵线上的暗中较量。随后国民党强化宣传统制力度,王新命主导的《中央副刊》不再取包容态度,其紧密配合国民党军事动员的风格显得机械而单调。《中央日报》副刊从抗战初期兼收并蓄到抗战后期话语统制的风格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党在统一战线语境下加强党治的同时,也强化了与中间派知识分子及文艺人士渐行渐远的离心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武汉晨报》连续一周(2006.11.27-2006.12.03)的跟踪,并以武汉新闻版、中国新闻版、文娱新闻版、体育新闻版、世界新闻版5个固定版面为研究对象。分析讯息、按摩、宣传、广告各类信息在各个版面所占的比例,验证是否与《武汉晨报》“打造江城第一服务大报”的口号相符。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政治运动对文艺思潮的产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产物,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和文化上的支撑。《讲话》发表前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疏离现象。《讲话》剖析了民族危亡背景下文艺与革命应如何相处的问题。《讲话》发表后抗日根据地文艺的发展有了统一的遵循,根据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14.
《电化教育研究》2023,(1):F0002-F0002
根据2022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以下简称《年报》)(2022版),《电化教育研究》荣获“202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年报》(2022版)最终采用的国际统计源期刊为23438种,涵盖WoS收录的期刊21879种,增补国际期刊1559种。根据《年报》(2022版)统计数据,计算中国人文社科期刊的影响力指数(CI),按CI排序,遴选了TOP10%为国际影响力品牌学术期刊。TOP5%以内的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之间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15.
自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为“孤岛”。在日本侵略者和租界当局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爱国文化人士,无不团结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采取坚定而灵活的斗争方式,从事抗日文化活动,不断开拓新的抗日宣传阵地。他们打着外商的招牌,创办一些看似纯翻译的报刊,选译和转载有利于抗战的材料,向人民报道抗日前线的战事和国内外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持久战的政治主张,使“孤岛”人民坚定抗战信心,明确斗争方向,站稳民族立场,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当时除了一些打着“洋旗报”名义的抗日报纸外,还有一些进步刊物,如《华美周刊》AwA MEI WEE VLY、《译报》周刊、《文献》  相似文献   

16.
在抗战开始的第二年,张天翼同志在《文艺阵地》上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华威先生》,从此中国文艺长廊里又增添了一个艺术典型——华威先生。大概是因为华威先生忙得来不及“自报家门”吧,他一出场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文艺评论家们至  相似文献   

17.
第十七章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抗战文艺运动 一、本章首先了解“七七”事变后,党领导抗战文艺运动的有关情况(包括党通过第三厅,掌握抗战宣传  相似文献   

18.
近期,南京市教科所刘永和先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有效教学”还须深入理解——与福建福玲中学黄文龙老师商榷》(参见《教育导刊》,2011年5月上半月版,为方便讨论,以下简称“刘”文),文章对此前黄文龙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另一篇文章《“有效教学”理念还须经得起推敲》(参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7日第9版,  相似文献   

19.
他,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研究回族文化”的主张;他,促成了《抗战文艺》 “回民生活文艺特辑”的诞生;他,帮助老舍、宋之的写成了反映回汉团结,一致抗日的四幕话剧《国家至上》;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回族作家中最活跃的分子;他,被巴金盛誉为“我看见中国知识分子的正气在他身上闪闪发光”;  相似文献   

20.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 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众化”问题的歧见;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加速向“左”转,“大众化”被等同于“普罗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因此,五四至抗战期间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内部实际上具有一个“双重指涉”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