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在萧红小说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散文化”作为萧红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诚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在小说“散文化”方面的探索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但仔细地品味她的小说就会发现,“散文化”特征并非其小说最本质的审美属性,因为单是这一点,不足以使萧红区别于废名、沈从文等具有散文化创作倾向的作家,真正使萧红区别于上述作家的,是渗透在她作品中的悲剧力量。失去了这种力量,萧红小说的魅力就会减少许多。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入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理解她的作品。重新认识其小说创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关于悲剧     
在中外文学中,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悲剧,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重要的美学家和文艺批评家,都曾把悲剧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对象。有人曾说:“如果谈论黑格尔的艺术哲学而不去考查他关于悲剧本质的概念,那就等于演《哈姆雷特》缺了丹麦王子的角色。”这就可见悲剧问题在黑格尔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悲剧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解放以后,时代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吸引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更多的兴趣和注意力,相对来说,悲剧则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九五七年,文艺界曾对悲剧创作问题开展过一场讨论,但意见很不一致。到了“四人帮”文化专制时期,悲剧自被视为绝对“禁区”,那就更无人去触及这个问题了。  相似文献   

3.
悲剧美辨析     
<正>在我国现有的美学教科书和美学论著中、一般都认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美的审美实质就是崇高。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中说:“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和必然的胜利。这种悲剧的审美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美。”高尔太在《论美》一书中说:“悲、或悲剧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不等于这两个词通常所意味的悲哀,悲惨,失败与死亡。它的价值恰恰在于表现出人对这种失败与死亡的抗议与斗争。唯其如此,悲剧才同时显得崇高与雄伟。”在韦小坚等人著的《悲剧心理学》中也这样写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美学中,亚里士多德算是悲剧理论的发轫者,他的悲剧理论中的“净化”说(Katharsis)、“过失”说等一直是悲剧理论中不断被探讨的问题。其后,美学家狄德罗、席勒等也曾就悲剧问题发表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实际上,悲剧理论在黑格尔美学中才得到了较完备、较深刻和集中的研究。黑格尔悲剧的最大特点是首次明确地把矛盾观引入悲剧理论,从而提出了悲剧的本质是“两种片面合理的善的实体力量的冲突”的著名观点,另一方面,围绕着悲剧冲突理论的研究,黑格尔也深入阐发了有关艺术本质的重要问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戏曲悲剧理论探微徐安琪悲剧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自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著《诗学》创立“悲剧说”以来,美学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悲剧的论著,并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在东方中国,虽然有悲剧,但很久以来无人提出和使用“悲剧”这一概念,更...  相似文献   

6.
文艺应当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体现出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这本来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前些时候,这个论点却被一些同志概括为“本质论”,同“四人帮”的“三突出”、“主题先行”。等谬论并列起来加以反对。如王春元向志在《关于写英雄人物理论问题的探讨》一文中就化了一整段的篇幅专门批判所滑的“本质论”①。他认为“‘本质’的概念是科学的范畴”,“根本就不是美学范畴的东西,它不是文学  相似文献   

7.
“悲剧”一词作为广义的美学范畴,不仅存在于戏剧艺术中,也存在于非戏剧艺术的其他形式中。鲁迅正是把美学意义中的“悲剧性”熔铸到了他的创作实践中,仅从中学课本所选的小说来看,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反映了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如《狂人日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悲剧,《孔乙己》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祝福》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剧,《药》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这些悲剧小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随着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的发展,“悲剧”已是一个可以有多种理解的复杂概念。不过,无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还是作为文学艺术范畴的悲剧,都是由作为戏剧类型的悲剧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因而人们也习惯于把戏剧类型的悲剧直称为悲剧或悲剧艺术。我们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探讨中国古典悲剧的起源的。悲剧的起源与作为整体概念的戏剧的起源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关于中国古典戏剧的起源问题,历来有许多迥异的见解。在我国近代,王国维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融合中西戏剧理论,对中国戏剧发展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古典戏剧起源于远古巫风的观点。他在成书于一九一二年的《宋元戏曲考》中说;“古之祭也必有尸。宗庙之尸,以子弟为之。……《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其词谓巫曰灵;谓神亦曰  相似文献   

9.
在《美学概论》一书中,王朝闻先生在审美对象的形态这一节提到悲剧这一审美范畴,并着重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这一范畴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体现在他的《诗学》中。写作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诗学》,对这以前的希腊悲剧创作进行了理论总结,并提出了著名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那么,悲剧何以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下面,结合《诗学》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0.
我校中文系吴亦文副教授撰写的《简明美学教程》(下称《教程》)最近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作者多年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的结晶。 为适应高师美学教学的需要,《教程》在体例安排上,力求条目清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全书共分七章。开篇“美学及其历史变革”,对美学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美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态势作了简要的描述和历史的勾勒。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性”,探讨了美的本质的基本途径,提出了对美的本质的一些思考。作者认为美的本质具体地显现在美的特性之中。因此,有意识地选择了美的特性进行论述,通过认识美的特性更深入地把握美的本质。第三章“美的基本形态”,第四章“美的主要范畴”,从形态、范畴学方面把握美的各种类型。第五章“审美意识”,第六章“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第七章“审美教育”,对美学的基本理论作了比较全面而简洁的概括。这样作为教材,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就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发挥,而学生又能较为全面地从总体上把握美学的基本理论,为教与学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1.
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观念的发展,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悲剧作为美学范 畴,在古今中外的文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样式,几乎都具 有悲剧的审美表现功能,并各有其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典范作品。对悲剧这一美学范畴, 西方文论的传统说法称作“悲”、“悲剧”或“悲剧性”;从中国古代文论来说,在诗论中把它 总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称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则称作“苦戏”、 “怨谱”、“哀曲”等等。尽管中国古代文论没有“悲剧”这一专门用语,但“怨”、“悲”、“愤”、 “哀”、“哭”、“苦”等这些提法,作为文学理论的一种科学概括和表述方式,广义地说,其内 容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西方文论中的“悲剧”这一美学范畴的科学内涵。 中西文论中传统的悲剧观念,基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具有极不相 同的理论涵义。在中西相关观念的比较研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悬殊的差异性, 同时也可以看到中西文论发展在审美规律上具有相当深刻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一、悲剧、崇高与英雄性 在一些美学论文中,常常谈到悲剧与崇高这两个美学范畴的一致性,有的还谈到这两个范畴与英雄性的一致。事实上,这几个范畴之间确有它们相一致的一面,但也有其不相一致的一面。如果片面地强调前者而忽略后者,或者反过来强调后者而忽略前者,都将引出一个很不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与模糊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模糊思维在整个认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模糊理论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而相对来说,美学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欠缺,诸多的美学专著,甚至是美学辞典都极少论及“模糊美”这个范畴。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4.
“悲剧”概念,在古希腊产生于戏剧批评.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最早是由亚理士多德建立起来的,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氏之后,经过中世纪直到近代,西方美学史上继续发挥、建树这一理论的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不胜枚举,使悲剧理论不断地充实、丰富与发展,并且在文学艺术上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东方的主要风格.悲剧理论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情形如何呢?笔者认为,中国的悲剧理论是近代历史的产物,是对西方悲剧观念的“引进”与运用,即以西方的悲剧观念观察(批评)中国的文艺实践的产物,也许正是因为它不是土生土长的,总是没有在中国的社会心理中牢固地树立起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经受不了悲剧的刺激,而习惯于皆大欢喜的“大团圆”.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第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在希腊悲剧创作已达十分成熟的时代,这一定义无疑是悲剧的权威性结论.这一悲剧观念经过贺拉斯等人的阐释和发挥,形成了系统性的传统悲剧理论,即将悲剧抬至美学的最高范畴,唯悲剧而独尊.随之而来的,便是与悲剧的严肃性、神圣性相对应的崇高感的倍受推崇和敬仰.在"崇高"至高无上、凌然不可侵犯的姿态下,被视为美的对立面的"丑",就显得卑  相似文献   

16.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作为一种美学的范畴,悲剧的崇高特征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困苦……悲剧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悲剧不是作为一种戏剧类型而是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而言的。它不完全同于日常语言中所用的“悲剧”一词,也不是“悲哀”、“悲惨”、“死亡”、“不幸”的同义语,而是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的美学对象。 初中课文中文学作品的悲剧美由于矛盾的主导方面不同,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悲剧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范畴。别林斯基说,悲剧是戏剧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提到悲剧我们是很难不提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十分有趣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喜爱那些令人欢悦的美好的东西,而不喜欢那些令人悲哀的痛苦的事物,但是,为什么人们又那样爱看表现令人悲哀、痛苦的事物的悲剧艺术作品,甚至不惜付出代价而愿意和喜爱在悲剧艺术面前悲伤、痛苦和流泪呢?这个涉及悲剧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的问题,从亚里七多德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其文章和专著之多,可说是浩如烟海。本文不准备从纯理论的角度论述这个问题,只是从浩翰的文学海洋中,撷取《安娜·卡列尼娜》这颗耀眼的明珠,试图就安娜悲剧的审美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粉碎“四人帮”后,当代散文也同其它体裁一样在经历了十年大灾难大忧患之后背负着累累创伤和因袭的负担跨入了新时期。当代散文在新时期里呈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理论活跃、创作繁荣的新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部分地、不同程度地对以往有所超越。新时期散文在内容上的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创作题材不断繁富。十年浩劫,酿成了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和家庭悲剧,无数的仁人志士遗恨九泉。粉碎“四人帮”后,  相似文献   

20.
“滋味”是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曾经大量出现过的美学概念,许多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都曾不同程度地论及到“滋味”的问题,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滋味”这一美学概念为核心的“滋味说”。所以对“滋味说”的研究,也就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系统而深刻地认识“滋味说”,探究其源流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滋味说”的源头究竟何在呢?通过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全面考察,笔者认为,“滋味说”的源头在钟嵘的著名文学理论著作《诗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