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女子链球制胜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技术问题是制胜的核心要素 链球投掷技术是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的:旋转半径、旋转轴、旋转加速度和最后用力。训练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环节,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训练女子优秀链球运动员的重点,首先是建立高水平的动力性结构模式。体重和力量尽管在链球运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衡量女子链球能否取得最佳成绩,它们不是唯一的依据。 如表1是中国、前苏联优秀男链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对比。 从表1可知:中国链球运动员平均体重比  相似文献   

2.
1各基本训练手段年度周期安排图1显示了高水平(运动健将与国际运动健将)女子链球运动员的各种基本训练手段的年度周期安排。分析可知,与一级和健将候补级运动员相比,高水平的女子链球运动员在某个训练阶段集中地承受某种负荷,具有自身特点。11月,大量采用辅助性器械(杠铃片、铅球等)的训练手段占据了主要地位。12月和1月,强调不同重量链球投掷练习、各种技术模仿练习和负重训练。2月(冬季比赛期),所有训练手段的负荷都下降。3-4月,专门的力量训练(负重与跳跃练习)和不同重量链球投掷练习(大多数是标准与超标准重量链球投掷练习)的训练量达到了顶峰。4月(春训期间),运动员进行了大量的短跑练习和一些技术模仿练习。夏季(主要的比赛期),在大多数情况下,基本训练手段的量大幅度下降,达到了年度周期安排中的最低量。高水平链球选手Anatoly Bondarchuk的负重  相似文献   

3.
宋爱民是我国优秀的女子铁饼运动员之一,她的技术风格代表了我国优秀的女子铁饼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发挥了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身材灵巧的特点。运用三维摄像法对宋爱民的完整技术进行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右脚着地到左脚着地阶段,宋爱民的技术特点表现出非常快的特点,投掷臂在旋转过程中不太稳定,造成了一部分速度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采用2台JVC9800高速摄影机,对中国部分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拍摄和解析,并对旋转阶段的时间特征、链球加速距离、链球远行斜面变化等进行运动学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5.
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与普通女大学生、高水平与一般水平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之间注意瞬脱特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特征与普通女大学生相比较注意瞬脱持续时间短,注意瞬脱程度轻.表现出了注意瞬脱的群体差异;女子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较一般水平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注意瞬脱持续时间短,注意瞬脱程度轻,表现出了运动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的跳高生物力学文章里,以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的较多,本文从三个等级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着地、起跳、腾空时摆动腿和摆动手臂的角度和角速度及其变化来分析她们之间的技术差别,为女子跳高技术训练和教学提供参考。1研究对象、方法1.1研究对象2001年九运会预选赛四川  相似文献   

7.
采用2台JVC9800高速摄影机,对我国6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拍摄和解析,并对投掷各阶段肩髋角、躯干倾角、肩链角、髋足角等进行运动学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肩髋角随旋转圈数增加而逐渐增大,躯干后倾角逐渐增大,最后用力阶段存在较明显的上体后仰现象;右脚着地瞬间髋足角普遍较小,肩链角的最大值出现在右脚着地之后,最小值出现在右脚着地之前,延长了单、双脚支撑阶段时间,使旋转速度节奏变慢。  相似文献   

8.
从评价、诊断与应用的视角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峰前状态竞技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评价体系.研究发现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峰前状态竞技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为血睾酮、抓举、深蹲、原地掷链球、稳定性、临场应变、自信心等7项指标.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峰前状态的竞技能力水平进行诊断, 以提高女子链球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专项素质与成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研究结果: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体系由动作速度与技术有效结合因子、专项下肢爆发力因子、专项动作速度因子、专项基础力量因子和专项全身协调力量因子等5类因子所构成,在此基础上,采用“秩和法”对所有参赛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构建了我国女子链球运动员的专项素质训练水平的综合评价量表,该方法较为直观、简便、实用、精确、科学,为今后女子链球项目的训练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速摄影方法 ,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我省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顾原的投掷技术进行分析 ,发现运动员的旋转技术不稳定 ,旋转速度忽快忽满 ,破坏了动作的整体节奏 ,因而投掷技术是影响顾原运动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第23~28届奥运会中国田径运动员比赛的成绩进行统计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女子中长跑、女子竞走、女子投掷和男子跳跃4大类项目为中国奥运会田径传统优势项目,男子110m栏、女子链球和男子竞走等项目为奥运会田径新兴潜优势项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女子链球运动水平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第四届全国城运会女子掷链球比赛的现场调查访问与测试 ,从参赛者的年龄、身体形态、训练年限以及投掷技术形式和成绩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女子掷链球运动水平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其结果可对女子掷链球这一新项目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链球出手后在空中所做的运动为抛物体运动,影响抛物体远度的主要因素为: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主要运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手速度、角度、高度时于运动成绩的影响,并对于影响链球运动成绩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以帮助教练员与运动员在链球运动实践中把握动作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第1~29届奥运会男子田径投掷项目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896~2008年间历届(1~29届)奥运会田径投掷项目前3名运动成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田径投掷各单项间速度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各单项发展速度依大小排序为;铁饼>标枪>铅球>链球,且各单项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空间及轨迹特征.各单项成绩的提高速度与该时期训练方法、手段、技术的创新及规则的更新密不可分,并受当时战争、经济、科学、文化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5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使用近景动态三维录像分析系统分析运动员的投掷技术,结果表明,第四圈双支撑阶段加速能力较强,但在第四圈单支撑阶段速度损失过大;链球旋转速度增量与各圈轨迹中双支撑与单支撑的比值有关,增大链球各圈轨迹中双支撑与单支撑的比值有助于链球旋转速度增量的提高;加大投掷动作的动作幅度,增大各圈旋转中运动员的各运动环节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对链球旋转速度增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部分优秀男子链球运动员旋转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旋转技术是掷链球技术中最关键的环节。通过两架高速摄影机 ,对我国部份优秀男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了拍摄并解析 :在旋转时单双支撑时间分布 ,链球加速途径 ,重心变化及链球运行斜面变化等情况进行了运动学的分析 ,从中发现我国男子链球旋转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供训练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第1-16届世锦赛男子投掷成绩发展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灰色预测模型及置信区间对第17届世锦赛男子投掷各单项前8名平均成绩进行预测,结合当前我国男子投掷竞技表现,为我国男子投掷成功备战第17届世锦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男子铅球和铁饼成绩变化起伏不大且正处于上升阶段;男子标枪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竞技水平较高,竞争激烈;男子链球成绩正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第17届世锦赛男子铅球、铁饼、标枪及链球前8名平均成绩预测值分别为21.50m、66.23m、88.79m、77.06m,从预测值来看,第17届世锦赛男子铅球和标枪前8名平均成绩会有一定幅度上升,而男子铁饼和链球前8名平均成绩会出现小幅度下降,我国男子投掷应根据自身竞技水平、世锦赛男子投掷各单项成绩发展特征及预测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排兵布阵;另外通过分析世界男子投掷项目成绩发展变化趋势,从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投掷技术给我国教练员及运动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2台JVC9800高速摄影机,对江苏省部分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拍摄和解析,并对旋转及最后用力阶段链球速度变化、投掷各阶段链球速度增减、投掷各阶段球速线量变化等进行运动学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9.
速度是掷链球旋转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指标,也是提高链球运动成绩的关键。运用高速摄影对我国8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链球速度曲线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运动员在链球旋转中存在着最后一圈速度下降明显,超越器械拉引角不足等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我国优秀链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与运动成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力量素质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力的大小依次为:专项投掷力量、专项速度力量、专项基础力量;我国运动员力量素质结构与链球项目对力量素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训练中存在着重基础力量素质的发展、轻速度训练的问题。建议调整链球力量训练结构,加强速度力量,提高速度力量的比重,加强速度力量训练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