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立良 《学子》2012,(9):25-25
成功的教育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健康的人格。其中,赏识学生,赏识学生的成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一、适度的期望表达,激发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的期望对于学生来说极为重要,积极的期望是成功教育的第一要素。班主任把握时机,  相似文献   

2.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尊重。但是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地夸奖,而是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真正欣赏孩子,让孩子内心感觉自己能行。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教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学会批评,树立赏识教育理念,提高语文教育的成功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赏识就是爱,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赏识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点滴优点;赏识就是自信的源泉,能让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健康成长。作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地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教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找出他们值得表扬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有多少,学生的自信就会增加多少。  相似文献   

4.
如何爱学生     
李丽 《广西教育》2008,(16):28-28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心盈注,情感丰赡,是做一个好老师的前提。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爱学生是道德情感,是职业之爱,而不是私情之爱,因此,师爱是“泛爱”,  相似文献   

5.
<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谈了一百条建议,书中众多理论对我们影响深远,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  相似文献   

6.
<正>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渴望被认同的情怀,人性的本质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赏识教育的原则,就是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赏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法,更是一种教育观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够做到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初中生逐渐长大,自尊心也越来越强,表面上看来,初中生会经常和教师顶嘴,对事情一副  相似文献   

7.
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出发,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积极向上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用赏识、爱的眼光去看待你的学生,你会把一种健康的心态传送给你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说过:“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让年轻一代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一个目的。”而建立在对孩子充满无限爱的基础上的赏识教育就是这种“良好的教育”的方法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赏识教育,容易让学生达到目标,并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孩子身心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们将赏识教育的操作体系归纳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自我调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信任和宽容。这种信任是广义上的信任,不仅仅是对品质的信任,更是对孩子能力的信任。信任在孩子表现出优点时容易做到,而在孩子表现得不尽人意时,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沐浴在被赏识和赞美的阳光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思想出发,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自尊、自律的  相似文献   

11.
教师通过自我反省找到学生反常行为的真正原因,对学生的关心、信任、开导、引导,发自内心的赏识,给了他们自信的支撑点,让他们找回自信,通过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寻找自我价值,对学生重新塑造,使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12.
对于真正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课堂不仅是教师工作的场所,更是生活的场所、发展的场所,是教师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课堂体现着教师的生命价值,关系着教师的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3.
提出赏识教育理论的人认为,如果能够为孩子创造出一个令他心灵舒展的成长环境,蕴藏在孩子身上的巨大潜能就能被激发出来。赏识教育的原则就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孩子。它要求家长和学校从生命的角度切入,为孩子的生命而自豪。家长细心和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克服一切困难向前进,不断为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让他们形成我是好孩子”的感觉,孩子就会把这种外在的激励转化为他们自身发展的动力,还会把这种感受到的赏识进一步发展、升华到赏识自我,赏识他人。赏识教育绝不是对孩子简…  相似文献   

14.
当前,赏识教育已成为很多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方法.何谓赏识教育?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表扬加鼓励,而是通过对孩子行为的赏识使他们更努力去实行更好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赏识教育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拥抱希望,走向成功。但赏识教育除了要有这样的外在形式外,还应有更重要的内涵,那就是:赏识教育要从心开始。一、发自内心的相信“他能行”孩子们在学习中,家长和老师常对孩子失去这种“他能行”的信心,即使知道赏识能让孩子进步,但却很难做到发自内心的赏识。  相似文献   

16.
郭向阳 《贵州教育》2012,(11):48-48
很多家长都喜欢有意无意地拿孩子去炫耀,比如:我的孩子钢琴考了多少级,我的孩子会背多少首唐诗,我的孩子考了全校第一……当然,这不是现在才有的,从很久以前开始这种现象就存在了,“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等词语都反应出了这一问题。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表扬、赏识是很有必要的,一个经常被表扬,被赏识的孩子容易树立自信,容易成为一个自信的人。但是,这里的表扬、赏识都是有度的,不是没有原则的对孩子说:“你真好!”“你真厉害!”“你真棒!”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让孩子不停地得到来自周围人的赞誉。  相似文献   

17.
常攀攀 《中国教师》2014,(19):32-34
<正>时下,我们均耳闻目睹过这样的事情:父母对孩子过分赏识,导致孩子的"自大"和"自我中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错误或不足的指正,引发师生关系的紧张;一些孩子将外界的丁点儿批评视为对他们的轻视或嘲弄,哪怕是善意的提醒或是诚挚的关怀,也会自暴自弃,酿成意料之外的悲剧。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对孩子一味的赏识教育是否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全成长?如何才能均衡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关系?一、赏识教育滥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马天红 《幼儿教育》2013,(Z1):80-81
我喜欢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赏识好似一道阳光,能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希望;赏识犹如一剂良方,能使孩子受益匪浅……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这种爱,应该是真挚的爱,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只有对孩子充满爱的教师,才能真正尊重孩子、宽容孩子、激励孩子。  相似文献   

19.
师爱的智慧     
师爱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种教育智慧。师爱不是要为学生牺牲自己,而是应为学生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生命活力的东西。师爱的价值不在于教师付出多少,而在于学生感受到了多少。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双赢。  相似文献   

20.
卢晶 《成才之路》2012,(30):85-85
正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育过程中同样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便是这种发现的有效方法。需要我们用信任和理解以及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倾听花开的声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同成长、感悟、探究和发现。曾看到一则动物故事,感到很震撼也很有启示。当骆驼很小的时候,养驼人便把它拴在比拇指粗不了多少的木桩上。刚开始时,它也不老实,有时撒野想挣脱,但它那时力气小,折腾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到没法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