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袁静 《华章》2010,(20)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孝文化被不断发扬光大,弘扬孝道也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治国安邦的基础.当今社会,要科学、合理地对待、运用孝文化,人人身体力行,努力使传统孝文化在新时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文明史中,孝文化以其强劲的活力历久弥坚、世代传承。孝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文化之源、社会之基的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以辩证的观点,站在批判继承的角度,从孝、孝道、孝文化三个方面入手,阐明孝文化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经过几千年的推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已成为构建中华伦理道德的精髓。"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之首"等传世名句成为了文明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并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刊特邀河南儒学文化促进会的几位学者就孝道问题作一阐述,以利孝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和谐社会理念的再探索。  相似文献   

4.
章海飞 《中国教师》2012,(20):47-49
<正>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孝道文化的核心是尊老孝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精神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纵观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价值观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使得学校、家庭、社会的舆论导向片面地强调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三才》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孝思想主要内涵,为解决当今日益滑坡的道德底线、孝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讨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研究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社会上有关子女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等不孝顺父母、不敬爱老人这类道德水准滑坡、孝道意识淡薄的行为予以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明了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论述了中华传统孝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提出要弘扬、阐释、转型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浅谈孝伦理     
孝道是儒家文化和封建时代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不仅是指个人对亲人的天然之情,而且与民族、国家相结合.孝观念的产生基于两个条件,即基于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个体家庭经济的形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出现.源于真挚之情的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对传统孝道的不合理内容进行批判的同时,应充分肯定孝道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要肯定孝道对当代社会、民族、国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高等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既是传道解惑之地,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园地。加强对高等教育中孝道教育的探索,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素质修养,也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新时期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孝道教育,坚持"孝识、孝性、孝行"三个维度,积极探索"知行合一"的孝道教育新模式,有利于高校在传承弘扬孝文化中,凝聚善气、践行善德,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今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包含"养"与"敬"两个层次,二者更具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密切的深化关系。"孝"在封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今天,对我们创建美好家庭、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说,"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首要的文化精神。由于我国先民在跨入文明阶段的过程中没有打破血缘关系,因此,血缘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中华孝文化就是这种血缘文化的表现形式。孝观念形成于殷商与西周时期,从汉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实践应用对巩固政权、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进入晚清时期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生千年变局,传统孝道也开始了蜕变的过程,孝观念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431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6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90后大学生的"孝"观念传承了传统孝道中的核心成分,他们非常认同"孝"的价值,也愿意在物质和精神上对父母给予支持和关怀。但同时,大学生"孝"观念体现出新特点:(1)在整体"孝"观念上,"孝"的伦理道德色彩弱化,感情色彩增强。(2)在具体的"孝"的行为上,"孝"与"顺"相分离,以相互尊重代替对父母的谦恭服从。因此,在进行孝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培育和激发亲子间的感情,减少道德说教的成分,增强亲子间的平等沟通,促进代际之间的理解,有效促进"孝"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的主要养老形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传统文化的衰落,农村孝道也逐渐衰落,子女对老人情感淡漠、经济供养不足、侵占老人财产、对老人缺乏生活照料的现象日益突出。农村孝道衰落与传统生产方式变革、传统文化衰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加强"孝"的法律地位,并在学校教育上增加"孝"的内容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肖文燕 《海外英语》2016,(15):132-13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礼乐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孝"的不可对译对儒家典籍的外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外推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对孝的翻译也是不同的。该文通过语料库对不同译者在《孝经》和《论语》中"孝"的英译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以期对"孝"的翻译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4.
"孝"思想在《论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重要表现和基础。学习、理解和灵活运用《论语》中关于"孝"思想的论述,对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继而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论语》中"孝"思想所反映的家庭伦理内涵入手,探究传统的"孝道"与当代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契合点,为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两创"提供可行性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始终以其独特风采和巨大魅力闻名遐迩。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内涵丰富,天子诸侯卿士大夫普通民众等各色人物,于国于家于父母兄长于长辈上级于朋友同仁等各种关系,孝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世人眼里,以孝作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然而,在当今社会,不是最黑暗、最动荡、最贫困、最荒淫腐朽的时代,总之不是最坏的时代,却是最不孝的时代。因此,我们要把握孝文化的真实内涵,分析传统文化下对孝道存在的诸多误解,从而在现实动态下把握孝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耂"从"子",先有"耂"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攴",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17.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孝观念和孝行为同存于其他民族之中。然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其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孝观念和孝行为存着不同的表现和要求。研究和考察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原则,注重它的历史演进过程,探索其发展规律,同时在与其他民族孝文化的比较中,更要凸显中华孝道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8.
张小波 《文教资料》2013,(33):55-57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传统美德失范的现象,孝道观念在部分大学生中缺失,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我国跨入老龄化社会之际,在高校学生的德育中引入传统孝文化,对提高学生修养,继承优良民族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质,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出发点。在今天,“孝道”教育依然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道德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当今青少年孝道教育的现状;其次讨论了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的毖要性;最后针对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刘煜 《中学教育》2008,(7):25-26
“孝”是一种已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传统美德。《说文解字》解释“孝”是“善事父母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女敬爱奉养父母的行为。改革开放后,传统道德,包括“孝”的涵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很多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但是,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素养还是不容乐观,在学校教育中全面系统地提倡“孝道”,仍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