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式教育。对于这场教育变革,不同的士子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做出不同的评价。这一教育变革也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活动的选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过调适,积极参予到教育变革之中;另一部分人却迟迟无法走出教育变革的影响而处处感到不适,与新式教育始终存在着某种隔膜。教育变革下士子心态的多样化,说明近代士子阶层的分化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等层面,也反映在他们的心理世界之中。士子心态分化的情况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中国近代教育转型的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张焕纶的家世和成长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其事业的追述和分析,探讨晚清中国最大口岸城市上海的一代正统士子的生活价值取向,以及上海本邑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广雅书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院,该书院招录广东、广西两省优秀士子,对学生要求严格,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注重传统文化和西学等知识教育。为两广培养了许多新式人才。毕业于该书院的广西学生大多成为对广西有用的人才,他们促进了广西近代教育的发展,掀起了广西早期的革命活动。广雅书院对近代广西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教育社团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学者将其总结为四条:“清末新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文人士子的结构传统;清末其他会社的勃兴;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①除此之外,外国人在华建立的新式教育社团的影响,前人则未予足够的考虑。实际上,在近代中国,以商人和传教士为首的一批外国人,也建立了一些颇有特色的教育社团,早期的有马礼逊教育会,后有益智书会、中国教育会等,都有明确的社团宗旨、规范的活动内容,有较为固定的经费来源,也有较为完善的组织制度,这些都对后来的中国新式教育社团有借鉴作用。1834年8月,近代首位来华…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王若安 《现代语文》2007,(11):33-34
本文对《花月痕》作症候式文本分析,通过对文本中名妓是名士心态的解读以及韦痴珠、荷生两个主人公形象、两条故事情节模式鲜明对比是作者的焦虑的表现,是在近代语境中士子的价值得不到实现的潜意识不得发泄,在文学叙述中移情。进而简析近代中国士子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周秋光 《教育史研究》2002,(2):66-71,96
湖南近代教育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十分快速;二是办学的类型与形式多样,但又偏轻偏重,极不平衡;三是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传统的经世致用学风仍在湖南士子身上发挥作用;四是体现了一种湘人对于新式教育的不断探索精神。湖南近代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湖南和中国培养了大批经国济世的人才;二是铸造了一种地方人文精神,提高了湖南自身的地位和品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孕育了教育民生思想,确立了教育功能的民生向度,形成了民族特色的教育民生思想体系,并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其中救国强国、改善民生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社会现实矛盾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依据,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春霞 《教育探索》2004,(10):34-36
陶行知先生在吸收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和抨击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