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外部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市场中 ,既存在具有负外部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生产过剩 ,也存在具有正外部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生产不足。矫正外部性问题 ,可由政府直接控制或通过市场调节以及司法途径。图 2。参考文献 4。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英国国家档案馆开放信息服务及其publication scheme的内涵,并与我国档案信息公开工作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档案信息公开指南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施秀平 《云南档案》2008,(10):21-23
行政公开是信息时代民主与法制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法制社会政府的一项基本义务,是行政公开最重要的课题。其间档案作为政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笔者认为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有其重要的意义,并且需要完善。当前形势下,档案部门应有效发挥"档案公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信息公开",从而加快"行政公开"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档案开放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衔接不足"方面的问题,二是信息立法上的相互矛盾,三是档案开放的手段落后,开放渠道少.对比我国已经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立法原则、立法思路和具体条款上,发现我国的档案开放制度在开放时间,设立原则和开放适用范围三个方面与信息公开存在不协调之处. 一、"衔接不足"的问题 首先,档案开放与信息公开最明显的衔接上的矛盾体现在开放的时间上.《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然而,一方面,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文件的即时开放已实现了利用的"0时限",另一方面,档案要经历30年的"封闭期"才能对公众开放,更不用说"提前开放"原则的实施了.此外,档案开放仍以"几十年"作为时限限制,虽然部分档案确实要设置相对较长的"封闭期",但对其他档案而言,几十年的封闭期所体现的时间上的"衔接不够"的问题显然较为明显,不利于制度间的相互协调.因此,档案界有学者提出"不设置30年的封闭期,使应该开放的档案开放,应该自由利用的档案自由利用"和"缩短档案开放期限,拓宽随时开放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政务公开是当今世界文明行政的标志。档案是政府机构的核心信息资源,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支持和信息保障,也是整个政府信息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种类的档案,其开放的程度和形式不完全一样。档案信息公开是一件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到军事、外交等类别的档案时,还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军队干部档案的适度公开与利用就值得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为档案信息公开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美国档案部门积极应用档案信息公开社交媒体策略,大力公开档案信息,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分析了社交媒体策略对美国档案信息公开的影响,评价了美国档案信息公开社交媒体策略的应用,并总结美国经验所带来的启示,以期为我国的档案信息公开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外部性、网络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信息消费的外部性问题;探讨信息消费外部性的含义、类型及其所具有的8个方面特性;根据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深入分析信息消费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问题,并提出信息消费外部性的理论计量模型;最后就如何消除信息消费所产生的正、负外部性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针对信息公开,认真分析档案法规体系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的联系 在分析档案法规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冲突前,有必要先来说明档案工作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档案部门在信息公开中的地位和权责,才能认清两者冲突对档案工作和档案法规的影响,以便更清醒地从两者冲突的现象把握其实质并反思档案法规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两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档案开放和档案信息公开关系的阐述,明确档案信息公开的概念及内涵.文章以美国档案信息公开情况为借鉴对象,将中美两国档案信息公开进程,档案信息公开法律体系的制定沿革和档案信息公开的内容作对比,以期发现影响中国的档案信息公开进展的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中国档案信息公开进程.  相似文献   

10.
档案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必然举措,当前,档案信息公开的关键是如何把握档案信息公开的度.文章以信息民主与信息控制的权衡为视角,通过分析档案信息公开立法、档案信息公开理论以及档案开放观来探讨如何在档案信息的公开共享与保密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确保档案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西方档案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经验对我国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以中西方的认识差异为切入点,对档案信息公开制度构成模式、结构体系、救济机制等进行比较分析,旨在获得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取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更好地健全与完善我国档案信息公开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国家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从创新的服务方式到法定的服务职能的演进过程,分析了此项服务当前面临的收集难、利用者不足的困局,及其深层次原因:行政机关信息公开工作日趋完善所带来的服务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信息公开服务理念、传输机制、信息需求、服务能力方面的欠缺,并提出了应变之策:建立馆藏档案信息服务与政府信息公开服务融合、合作共赢的"一站式"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档案开放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在档案开放内部动力、外部牵引力及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对档案开放有着深刻影响。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凸显出档案开放的诸多不足:缺乏让人满意的档案开放主体、开放客体、完善的档案开放环境。文章主张从四个方面探讨该问题的解决路径:激发档案开放权利人开放需求;优化档案开放政策环境;深化档案开放管理体制;健全档案开放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4.
开放高校档案是贯彻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也是网络信息化对档案界提出的紧迫性要求。目前,高校存在信息公开、档案开放、保密义务三者间的法规冲突,档案开放力度、人才队伍、资源获取方式等方面尚存不足。为此,高校档案机构应以服务共享促发展,以信息伦理为规范,促档案信息数字化,促人才队伍专业化,从而更好开放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5.
档案信息公开工作是档案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因档案信息公开引发的争议层出不穷,行政诉讼案件数量日益增多。通过对近9年来109起案件分析可知,档案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存在原告滥用诉权,原告资格与受案范围较为模糊,档案馆、档案局与人民政府在信息公开中的主体地位与法律责任不明,信息公开与否缺乏明确依据,档案馆、档案局存在一定程度不作为等问题。未来应当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公开滥诉行为的判断标准与规制方案,厘清原告资格与受案范围的标准,明确“以公开为原则,以保密为例外”的档案信息公开原则,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与工作职责,促使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工作协调顺畅。  相似文献   

16.
档案信息公开制度是国家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任何人都有权请求国家所拥有的档案信息,而不论与请求信息的利害关系或者信息的使用目的如何。1987年《档案法》确立了档案信息公开的基本立法原则,初步建立了档案信息公开制度。经过20年的发展。档案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加强档案开放利用工作,保护公民的档案利用权和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信息知情权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李蕊 《兰台世界》2017,(19):77-80
政府信息公开是时下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是公众了解政府行为的主要途径,也是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依据,档案开放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档案开放制度在我国实行也有3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目的是公开一些符合规定的档案,使社会大众了解国家重大决策、办事制度等,并为大众提供学习和参考的"第一手资料"。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档案开放制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现就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创新档案开放制度的途径提出一些观点并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政府信息公开是国家民主的体现。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为我国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创造了条件。"域外采风"栏目比较了中韩两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异同,有助于大家了解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含义。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关键是要发挥档案工作在政府信息公开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11年8月31日,最高法院对外公布的《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是最高法院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二次立法",它对机关档案室档案信息的公开进行了司法解释,这对档案信息公开的司法救济意义重大。然而,信息公开司法解释对于申请用途举证责任的说明、与《档案法》衔接错位等情况仍然表明,档案信息公开诉讼困境的真正解决,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正>一、信息公开对政府档案工作的影响1.信息公开对政府档案开放时间的影响。政府档案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档案价值,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宏观角度出发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而现阶段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所针对的对象是现行文件信息,相关信息公开后就已经被社会各界人士获取。当时这些文件在进入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