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如何把创造学教育同群众发明革新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群众发明创造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我认为成立“发明与革新研究所”(或称“创造学研究中心”)是最佳方式之一。“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发明创造思维、活动过程、成果的一门科学.它的重点是探究创造的科学方法与理论。它与群众性的创造发明活动结合,就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根据我国抽样调查,一般认为在掌握创造的科学方法之后,一个发明创造、革新、试验项目.周期可比预定计划时间缩短1/3.所需成本费用可减少1/4;这就充分体现了创造学的威力.它能有力地促进发明与革新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读者心声     
《发明与革新》助我事业成功我从小就调皮捣蛋,常爱搞些“破坏性”的动作,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喜欢自己作些物理和化学实验,对发明创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30多年过去了,却还是一事无成。我是1995年认识《发明与革新》的,粗算也有四、五年了,我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好老师,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明与革新》教会了我许多发明创造的知识和方法,使我开阔了视野,我的发明创造开始走上正轨。首先,我从现实出发,运用“组合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设计了一种起升机构固定在端部的桥式起重机,大大减轻…  相似文献   

3.
笔者近日先后翻阅了今年第1期《发明与革新》“成功之路”载韩如摘《农民棋手陈南星发明旋弈象棋》、第2期《发明与革新》“成功之路”载王林延的《张子恭和他的新象棋战法》,报道两位农民棋手先后发明“三人象棋”与“四人象棋”的过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不禁联想到在中国象棋嬗变史上曾出现并流行过的“三人象棋”与“七人象棋”的一段史话,现在整理出来,以飨读者。“三人象棋”,见于近代著名学者徐珂著《清稗类钞》卷七十一《艺术类》“三国象棋”的记载:清时,安徽桐城光律元布政聪谐家中,曾有一副“三国象棋”,由三人对弈,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我是部队从事科技工作的工程师,几年来,我一直订阅《发明与革新》,它给我以启迪,对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很有帮助,对完成我的科研项目大有益处。我真诚希望《发明与革新》越办越好,希望它不断创新,办成一本品味高、知识性强、适应面广的优秀科普杂志。《发明与革新》...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编辑先生:读了联名檄文《学术争鸣该堂皇登场了》(《发明与创新》今年第5期)和雷元星先生的《关于“科学非共体”》(今年第3期),深感鼓舞。长期以来,科坛上崇洋媚外、盲目迷信之风盛行,一些“权威”压制、封杀创新理论,鄙视、耻笑“小人物”,这是学术界腐败的表现。你们开始主动出击了,我表示最赤诚的支持!我预感到,一场科坛大辩论的帷幕正在拉开,科学的第二个春天即将到来!象《发明与创新》这样大胆发表挑战与争鸣文章的科普期刊,在国内恐怕仅此一家,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中值得讨论的重大问题何其多!《挑战与争鸣》专栏充满了智 …  相似文献   

6.
我想起你们……我是《发明与革新》杂志的忠实读者,今天,当我的发明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能不使我想起你们,《发明与革新》的编辑们,是你们给了我很多启迪,是你们引导我迈进了发明者的行列。在以前,我认为发明都是专家、教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事,自己虽然喜欢,但没有...  相似文献   

7.
忘不了你     
回顾与老黄、老廖的接.触和合作,应该说是愉快的、默契的,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为人为文以及事业方面的东西。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他们是我的良师和益友。”在他们身上体现一种“发明与革新”的精神,这就是:执着的追求和不折不挠的努力。 平心而论,在短短的十年里,《发明与革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知名度不怎么高到现在成为全国优秀期刊,发行到世界诸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与他们的主观努力分不开的。切望“发明与革新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上小学、初中时也喜欢捣弄个小玩意,时常做个小玩具啦什么的。像其他天真的孩子一样,那时也曾梦想长大了做个发明家。然而,梦总归是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儿时的梦想离我越来越遥远。5年前我有幸遇上了《发明与革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每一期《发明与革新》的丰富内容,充分吮吸着书中的营养,五年从未间断过。同时还从《发明与革新》杂志社邮购了《发明诀窍一百招》、《创造学与创造性经营》、《创造工程学基础》等众多书籍。理论上的充实,又渐渐唤起了我儿时梦想发明创造的冲动。从此我按书中所授,…  相似文献   

9.
读作编     
《发明与革新》带给我巨大的鼓励彭雄宏国防科技大学我是《发明与革新》的忠实读者,现在在国防科技大学读博士研究生。自从我1995年初接触到《发明与本新》杂志,就立刻被其中的文章所吸引。它提醒了我注意身边的任何事物所蕴含的人类已做出的创造性,它后达了我从一种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种能力——创造性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被称为“败家子”,原因是家里的闹钟、应外、收音机、许多销具都被我拆坏了,那是因为好奇心驱使我尝试用自己的双手和眼睛去了解、去观察这个世界.可是,随着年龄…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发明爱好者,和《发明与革新》相识已多年了。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发明革新知识,掌握了好几种发明创造方法,我觉得自己胸有成竹,大可建功立业了,可总找不到一个发明的谆题大显身手。有一次,我从一本《发明与革新》中看到:发明要在自己熟悉的工作中去寻找,从自己的职业出发,去发现需要改进的东西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踏着时代的节拍,迎着改革的东风.1984年秋.《发明与创新》(原名《发明与革新》)应运丽生,1985年2月,创刊号正式与读者见面。创刊伊始.《发明与创新》便确定了“弘扬创新精神、普及发明知识、传播最新信息、促进经济振兴”的办刊宗旨,在宣传我国科技政策、报道发明创新人物、普及发明创新知识、传播国内外最新信息、沟通发明家与企业家联系、  相似文献   

12.
愿你──《发明与革新》伴我一生肖逸生业余时间,我总喜欢翻阅报刊。记得1987年在翻阅报刊目录时,看到其中有一份叫做《发明与革新》的刊物,忽地想起不久前在填写技术职称申报表时的一幕,表中有一栏“你有何发明创造?”我因为不懂发明创造,从未涉足发明创造而只...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0月《发明与革新》杂志发表长篇报道《“牙齿增白涂膜”旋风从他们手上刮起》,并配以封面彩照,似乎主要治疗中国西部人“大黄牙”(氟斑牙)的旋风一起,困扰中国西部四千万人的“大黄牙”就能变得白净晶莹。八年过去了,我这个“牙齿增白涂膜”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已年过古稀  相似文献   

14.
记得1983年,我在外出差,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发明与革新》杂志,随手翻了一翻,觉得这本杂志很不错。于是,年底我就订了这份杂志,一直到现在已经7年了,今后我还要继续订下去。有人不解地问我:“你一个大型国企的行政干部,自费订这样的杂志为了什么?”我说:“不为什么,为的是更新观念,开拓新思维。”的确,《发明与革新》杂志,是一份难得的好杂志,我订阅7年来的体会:一、她知识面广,有新意。该杂志每期都有新知识、新产品面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这里面可以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和新思维。二、她是我搞发明的启蒙老师。在…  相似文献   

15.
我的杂志被人“偷”编辑同志:在一位朋友的影响下,我喜欢上小发明并开始自费订阅《发明与革新》杂志,并参加了《发明与专利》函授班学习,至今已有四年时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每期收到后总是爱不释手。几年来,我搞成了三项小发明,申请专利并且都已授权,更值得高兴...  相似文献   

16.
读者心声     
相伴度一生覃建阳广西壮族自治区如果说初中时代结积的《发明者的思路》一本是步入创造发明乐园的启蒙老师,那么1992年结识的《发明与革新》则是我在创造发明道路上不竭的动力。六前后,当《发明与革新》进入我的视线,我就有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的感觉。从此,天论我走到哪里,好都伴随在我的左右。几年来,是好丰富了我的知识,是好开阔了我的视野,是好培养了我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好提高了我的创造思维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一项项工的胜任,使得周国的人都夸我能干。只有我心里明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发明与革新》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  相似文献   

17.
我的一家与《发明与革新》我们县是全国贫困县之一,经济、文化、交通、教育等非常落后,从事业余发明创造的人也屈指可数。过去我曾尝试过搞发明革新,但由于缺乏发明革新知识和信息闭塞,我在发明革新这个神秘的领域里一直盲目徘徊,几经努力但均无成效。一个偶然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好一把宝刀──《发明与革新》营口市刘蔚荣刊物是什么?有人说它是知识的宝库,有人说它是消闲的工具,也有人认为它象大杂烩,没有什么用处。据我看,刊物就象一个兵器库。如果你问在这个兵器库里,哪一件我最热爱,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发明与革新》。《发明与革新》...  相似文献   

19.
朋友之间──我与《发明与革新》攀登编者按:本文是作者参加交通大学作文竞赛的习作,评审老师的评语是:“该文把《发明与革新》杂志当作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并以自己成功的经历表达了对这份杂志的深切情感,最后以自然的笔调将这位朋友推荐给交大的其他同学。文...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发明与革新》读者,贵刊对于普及科技知识、引导发明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对贵刊的“创意与设计”栏目尤为关注,我是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对于设计上的创新与突破,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更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今年连续发生的民航飞机爆炸事件,令人震惊,由此引发了对飞机设计的新构想。当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可能是一种想象,但只有敢于想象,才会有创新与突破。这也正是贵刊办刊方向与宗旨。今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明天可能会成为现实。由此我写了《从飞机高空爆炸谈引体式飞机构想》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