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曹元弼礼学代表性著作的《礼经学》,实与其早年所撰《礼经校释》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为此从复礼的经学主旨、明例的治礼方法和讲求礼经大意的诠释取向三个方面,论证《礼经校释》对《礼经学》的影响,以呈现曹元弼学术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王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文献学、礼学和经学。近年出版的著作有《三礼研究论著提要》(120万字,下简称《提要》)、《(礼记)成书考》(中华书局,2007年)等。目前,正在从事《礼记汇校集注》的撰写工作。  相似文献   

3.
船山是著名的经学大师,他在解《易》过程中,注重阐发《易》中九卦之礼学精神,即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的礼学精神。因《易》以显礼,船山最关注的是《易》中履卦的礼学意蕴。《履》即礼也,是哲人早期对履卦礼学精神的原初阐释。船山对《履》之卦爻辞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履》之礼学精神乃“谨于衣裳袺襘,慎于男女饮食而定其志”,履卦的礼学价值在于“正名定分,别嫌明微”,从而实现了《履》卦礼学精神之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左传》与礼文化联系起来,通过论述《左传》中关于祭祀的评价,研究《左传》的哲学基础,考察《左传》在礼文化一再强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探讨了礼文化的发展渊源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尽管六朝思想自由、玄风昌炽,但儒学传统与儒家思想在社会上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并没有被取代,儒学仍然是社会公认的正统思想,这主要表现在:(1)六朝普遍设立国学、进行传统经学与儒学教育、官方取士仍然以博通经学儒学为标准、经学文献数量大增;(2)最能体现儒学伦理思想的谱牒文献大量产生从而导致谱牒学最终确立;(3)历朝统治者普修《五礼》并在政治实践中坚持传统祭祀礼仪制度、君臣百姓均以传统礼制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礼学研究者与礼学文献大量产生.  相似文献   

6.
礼是《左传》推崇的重要概念。统编教材《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提示”中把这一概念推了出来,但是一些权威教学资料却对之避而不谈。礼与利往往一体两面,“尊礼而逐利”,礼表利里,需要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7.
《左传》经典化的过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时期,其表现就是《左传》的经学化:一、《左传》以经学的面目问世;二、古文学家致力于《左传》的经学化,为使《左传》立于学官而不懈努力;三、古文学家以经学的方式研究《左传》,使《左传》条例化,致力于义理的探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左传》成书的讨论,一个最大的成果是否定了刘歆伪造说,而肯定其成书于战国时期,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成书于春秋末年。在研究方法上则体现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倾向,一些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等受到学者关注。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提出左丘明、子夏、吴起、鲁国左姓人等不同说法,但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是左丘明,同时又指出《左传》的编撰经历了一个过程,左氏后人和孔门后学可能都参与了编撰,这种研究方法明显体现出“释古”的特色。关于《左传》是否传《春秋》,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次成书”说、“二次成书”说等不同观点。学术界关于《左传》的讨论往往和《国语》联系在一起,学者围绕《国语》与《左传》是否同为左丘明所作,《国语》成书时间在《左传》之前还是之后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9.
《左传》作为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乐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乐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后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本文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从礼的重要性、礼仪之辨、礼法之争、从礼乐到礼政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春秋后期“礼”的危机和演变。  相似文献   

10.
从《左传》中所见有关礼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破坏是并存的。对礼的破坏正是促使礼在春秋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整个礼的发展历程来看,从古礼到儒家的礼学的过渡,主要发生在春秋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人们的礼观念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