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闻发言人禁说‘无可奉告’……” “‘无可奉告’是新闻发言人永远的大忌……” 近日,不少媒体都对四川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下发的《四川省级部门新闻发言人手册》中的这一条款予以报道,不少媒体还将这样的话搬上了标题,以示重视。 “无可奉告”成了“忌语”,的确闻所未闻,起码在我国新闻  相似文献   

2.
康健  李阳 《今传媒》2006,(9X):35-36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可奉告”不知流行于何时,竞成了对付新闻记的“法器”。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也就要讲究交流的方式、方法,反映到新闻工作实践中就是采访实战技巧。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笔认为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良知,还有新闻记干预依法对“无可奉告”说不的智慧与勇气。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06,(4):78-78
《中国青年报》刊登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发言说,新闻发言人不能成为“摆设”。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已实行了4年,上至国务院各部委,下至市级政府各部门,都先后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有了,但运转得并不好。很多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基本上是“三缄其口”,常常拒绝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主动举办新闻吹风会更少。某些部门对外公布的新闻发言人电话竟是空号,或无人接听。新闻发言人以这种方式回避新闻媒体,阻碍了公众与政府的联系与沟通,还暴露出相关部门拒绝媒体和社会监督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据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介绍,南京将出台政务信息公开办法,行政单位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无故拒绝采访属违法,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新闻发言人应该坚决杜绝“无可奉告”之类的说辞。“无可奉告”作为外交辞令,用于外交场合,不但无可厚非,或许多少还可以反映某位外交官的机敏。而在内部场合,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恐怕就值得探讨。依笔者看,有些人既想掩盖某些事实的真相,害怕记者刨根问底,手中又没有大到足以发“红头文件”禁止记者采访的权力,就用“无可奉告”与记者打“迷踪拳”。记者依法进行正当采访,行政单位为什么要无故…  相似文献   

5.
政府对媒体监督作出欢迎姿态,记忆中比较早的是在2004年9月,北京市发红头件,规定只要涉及依法行政工作,北京市各级政府各机关都不能对新闻记说“无可奉告”,相反要积极配合采访。并把各部门开展依法行政宣传工作的成绩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当时,正式发红头件要求政府机关支持配合新闻采访的,在各地政府中还很少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刘秀品 《新闻界》2004,(6):97-97
对于爱读新闻的人特别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今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华东版》披露的下面这条消息无疑算得上是一条“利好消息”。那说的是,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宁介绍,南京政务信息公开办法将提出,行政单位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无故拒绝采访属违法,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新闻发言人应该坚决杜绝“无可奉告”之类的说辞。“无可奉告”一词,笔者既从昔日的影视作品中听到过,也从采访实践中“领会”过,称得上耳熟能详了,但查遍了《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竟都找不到这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汇。这再一次说明,哪怕世界上最权威的语言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介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有过新闻采访经验的人对“无可奉告”这样的外交辞令并不陌生。那么新闻采访活动的屡屡遭拒的成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28日,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布了国务院62个部委75位新闻发言人的名字和联系电话,这被视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上的一大进步。国务院新闻办的一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据《新京报》9月21日报道,北京市近日出台规定,今后,只要涉及依法行政工作,市各级政府机关对新闻记要积极配合采访,都不能说“无可奉告”。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新闻     
国务院70多个部门和27 省区市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去年12月2日在第四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说,目前,国务院70多个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有80多位新闻发言人;31个省区市中,27个省区市已建立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在深圳市首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开班式上,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要求新闻发言人做到“五个要”。一是要坦诚:你可以不说,可以说不知道,但不能说谎;二是要主动:对一些人民群众不理解、不满意的问题要未雨绸缪,不要等舆论压力来临时才不得不发布新闻;三是要讲大局:什么问题该说,什么问题不该说,说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说,都必须从大局出发;四是要有技巧:学会发布有用信息,不说正确但没用的废话;五是要遵守发言人制度:政府的新闻发布权限与行政管理事权相对应,谁负责的事务,谁负责发布,既不得往上推脱,也不得往下推诿。这“五个要…  相似文献   

12.
王军 《新闻三昧》2004,(3):34-36
记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现象,新闻记应如何对待?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试图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洪燕  徐曼 《新闻前哨》2005,(7):27-28
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介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舆论监督报道的采访因为涉及暗箱操作,触犯了被采访者的既得利益,记者遭遇粗暴拒绝,甚至受到辱骂、推搡、殴打和伤害的事件时有耳闻。这类采访遭拒事件表现出来的冲突比较激烈,暴力色彩比较明显。事实上,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有过新闻采访经验的人对“无可奉告”这样的外交辞令并不陌生,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得更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本文将重点分析这类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火灾现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消防部门对公众知情权的一种认可.不断完善“火灾现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与媒体沟通的平台,及时准确地对火灾现场进行报道,能极大地强化消防宣传的震撼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突发事件进展的了解.对建立“火灾现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面临的困境及如何进一步完善等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5.
发轫于西方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肇始于1983年——当时主要是出于外交的考虑和对外宣传的需要而基本局限于中央一级人民政府,历经近20年的实践,满足了对外宣传的需要。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良好形象;大力启动于2003年——由于“非典”事件的刺激,经济全球化浪潮外部冲击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内在要求之双重压力的推动,“中国新闻发言人群体脱颖而出”;全面铺开于2004年——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三个层次开始在国内广泛确立;蓬勃发展于2005年——新闻发布会数量大增(截至斯年岁末。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级政府共召开1088场),质量显著提高(新闻发布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新闻性不断增强)。普及面大幅拓展(国务院有近70个部门设立了80多位新闻发言人,全国有27个省区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朱国良 《新闻实践》2007,(12):58-58
作为一个新闻人,看到这样的消息,眼睛会为之一亮:重庆市一改"政府发布、媒体公布"的新闻发布惯例,推出"定点、定时、定人"的自主新闻发布制度,并且规定对媒体不得"无可奉告",在新闻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可以提任何与主题无关的问题,而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原则上不得以"无可奉告"来应付。在我的记忆里,这是重庆市委书记提出"在二版找我"后,重庆市在新闻改革中的又一亮点。这一改革体  相似文献   

17.
邱宏 《记者摇篮》2006,(6):13-13
亚圣孟子有个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是尊重自己长辈要推及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要推及爱护别人的子女。孟子的这个道德伦理观念,用于新闻采访、占有新闻资源过程中,照样是个屡试不爽的法宝,那便是“情到深处得新闻”。广交朋友得新闻作为“都市类”报纸记者,尤其是社会新闻记者,首先要放下记者架子,在各个行业、领域广交朋友。朋友就是取之不竭的新闻资源。记者每接触一个部门,首先要“盯”住该部门能够产生有价值新闻的科室,以及相关人员。然后以最短的时间与其接近、交心,最终成为朋友。初次见面交谈,是…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编》2006,(1):40-40
随着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吸引着公众越来越多的眼球,他们就是新闻发言人。特别是外受部等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如孔泉、刘建超等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媒体明星”,为国家和政府带来美誉。  相似文献   

19.
洪慧敏 《新闻实践》2010,(11):31-32
记者跑线通常有“冷线”和“热线”之分,科技、农业、林业等行业在都市类媒体里常常属于冷线,不要说发布的信息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一年到头新闻发布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比较难出读者爱看的稿子,记者的工作业绩也出不来。怎么来解决出稿难问题?在采访实践中,笔者琢磨出了新闻挖掘的“交集法”和“延展法”。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政府6月3日正式宣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首批两位新闻发言人在100多名境内外记者面前亮相,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有记者问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否会造成“新闻垄断”,上海市政府发言人焦扬回答说这项制度本身就是为了给媒体和公众更公正、透明和权威的消息来源。焦扬介绍说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已经成立发言人工作小组,负责与记者的日常联络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