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3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的10名运动员的抓举和下蹲翻进行运动学分析并对力量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运用逆向动力学方法对两种技术动作的主要关节的净力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膝关节角度在提铃离地时刻有显著性的差异;对力量参数回归分析表明,运动员抓举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所能够输出的最大功率,而运动员下蹲翻杠铃重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杠铃的作用力的积累过程;对于抓举和下蹲翻动作髋关节净力矩分析表明,对于抓举,髋关节最大净力矩与对应此时刻的髋关节角度呈负相关,而对于下蹲翻,髋关节最大净力矩则与所试举的杠铃重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举重比赛中,运动员都要举起力所能及的最大重量。这时个别运动员常发生短时间失去知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去在推举中发生较多,现在推举比赛取消了,而在挺举提铃至胸后,杠铃停放在胸上准备上挺时也有失去知觉的现象发生。一旦失去知觉,就无法控制杠铃,杠铃会脱手掉下,人也会随之跌倒。不仪直接造成试举失败,而且如果保护不及时也有发生伤害的危险。运动员的实际体验是,大重量压在胸前颈下锁骨上时,眼前出现闪灼的光圈,头脑眩  相似文献   

3.
研究运用三维运动学方法,获取评价抓举技术动作稳定性的量化指标,并对廖辉、石智勇等5名运动员8次成功试举与7次失败试举中每个特征时刻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动作稳定性的角度分析抓举失败的原因。研究认为人/杠合重心与人体支撑面中心在前后方向的距离(两心差)是评价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各阶段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两心差越小,技术动作稳定性越强。抓举过程中运动员的两心差数值曲线呈现出双波峰双波谷的特点,较为合理的两心差变化趋势应该是:两心差于发力阶段初达到第一个波谷,惯性上升阶段初达到第一个波峰,于下蹲支撑初达到第二个波谷,杠铃速度最大时刻达到第二个波峰。大多数抓举试举失败都出现在接铃完成阶段,而下蹲支撑阶段两心差过大是导致运动员在接铃完成阶段无法对杠铃形成有效制动的重要原因。研究中成功试举在接铃完成阶段末两心差几乎为零;接铃完成末两心差过大,将导致运动员在上举时失去平衡。  相似文献   

4.
通过立体摄像方法,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成功和失败试举动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看出,对同一运动员尽管成功和失败抓过程中,杠铃重心都达到相同的最大高度,然而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的相对垂直距离是不一样的失败试举过程中,运动员没有获得足够的垂直支撑空间,在极限负荷情况下当然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支撑力量,造成失败。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运动员左侧末端杠铃加速度、速度和高度等为指标对高丹抓举技术进行分析。采用2台Speed Cam Macro Vis Eo Sens高速相机进行拍摄,通过SIMI-motion三维运动录像分析系统对其技术动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成功时在A点杠铃加速度为0.39 m/s2,失败时为0.12 m/s2,说明成功时在杠铃离地瞬间用力较快,2次抓举A至D杠铃加速度和肩部移动距离的变化,说明在伸膝提铃阶段都有二次发力现象且上体过早后仰;(2)D至E杠铃加速度成功和失败时分别减少了0.07 m/s2和0.03 m/s2,说明在引膝阶段用力不连贯;(3)在F点成功时杠铃加速度最大为0.38 m/s2,失败时为0.41 m/s2,说明成功时用力节奏较差;(4)成功时左侧和右侧支撑点分别向后移动了0.17 m和0.22 m,而失败时左侧和右侧支撑点分别向后移动了0.13 m和0.11 m,后跳之后两个支撑点没有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说明后跳之后两个支撑点发生前后偏离;(5)失败时杠铃的最高高度为1.04 m,而成功时1.09 m,失败时杠铃高度较低,在下蹲支撑阶段没有撑住杠铃导致其失败。把杠铃加速度的变化以折线图的形式来分析运动员技术动作,可以直观反映运动员的用力节奏,发现其技术动作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用力节奏较差,还需对其技术动作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6.
举重提铃动作的运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铃是抓举和挺举的开始阶段,其主要作用是使杠铃获得一个初速度,并尽量靠近身体和支撑面,以减少阻力矩,为下一步的发力创造一个最佳的工作点。可以说提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下一步发力的质量。目前,关于提铃动作的力学研究很少,有关的资料和文章也不多见。用运动图像处理系统分析了举重运动员的提铃动作,通过对该阶段杠铃重心轨迹、膝关节与髋关节的角度、杠铃重心的速度与位移等参数的研究比较,发现运动员一开始提铃就伸膝伸髋并举,接着伸髋引膝,这与一般认为提铃分为3个阶段的观点有所不同。这也许说明伸膝阶段并非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7.
采用星钛便携高速摄像系统对运动员进行平面定点拍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对孟××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和分析膝角、髋角、躯干角、杠铃高度、铃水平速度和铃垂直速度及其过程参数。研究表明:躯干在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过早的后仰发力,造成引膝不充分、躯干角在铃速最大时刻过度后仰;抓举动作技术的不稳定如杠铃在达到最高点后距离支撑平面不稳定,水平速度不合理均导致其抓举失败。  相似文献   

8.
运用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参加2019年亚洲举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的我国男子举重67kg公斤级优秀运动员谌利军与冯吕栋抓举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提铃准备阶段,冯吕栋身体姿势更符合抓举中“近”的技术要求;总体上,冯吕栋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谌利军,谌利军发力和惯性上升及接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冯吕栋。谌利军抓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伸膝提铃阶段髋关节打开过早,引膝提铃阶段膝关节回屈角度小以及整个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左右偏移量过大的问题;冯吕栋主要存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两心”前后距离过大,杠铃相对于运动员水平运动幅度大,垂直运动幅度小以及接铃过程中杠铃下落距离长,下降速度过快的问题。建议谌利军加强膝关节主要屈伸肌群的力量训练以及进行身体左右侧力量平衡的评估;冯吕栋应掌握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正确的用力方向,并改善接铃节奏。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了10名世界水平的举重运动员与26名一般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完成抓举的提铃动作——从杠铃离地到把杠铃举过头顶,身体成下蹲支撑时的技术。采用影片分析的方法测量关节角度、身体重心位置和杠铃的位置。结果表明,世界水平的运动员比一般水平的运动员举起杠铃的高度都相对较低,在上举的一定时期,髋、膝关节屈曲较深,小腿与地面的夹角也较小,下蹲阶段身体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10.
1.在第二、三次试举时给杠铃增重的战术方案在专门的文献里,对第二、三次试举时给杠铃增重的战术问题尚缺乏研究。根据布舒耶夫(1963)的观点,在第二次试举时杠铃的重量应增加5公斤,而在第三次试举时增加2.5公斤,也就是举重比赛规则所允许的杠铃重量的最低增加量。鲍日科(1967)认为,在第二次试举时杠铃的重量应增加7.5或10公斤,而在第三次试举时则应增加2.5或5公斤。我们多年的研究和观察证明,最近几年来,在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参加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用不太大的重量  相似文献   

11.
抓举第一步提铃时,两脚的“站位”是一个关系到试举成败的重要问题。站位包括两小腿胫骨前缘离杠铃横杠的距离和两脚之间的站距。本文只论述抓举第一步提铃两脚的站距问题。为了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研究合理的抓举站距,我们对1982年全国青年举重比赛11个级别173名运动员抓举的站距进行了比赛现场的摄影。在一维测力台上对湖南运动员抓举50公斤进行了正常站距、窄站距、宽站距测力曲线的测试,并对图片和测力曲线进行了测量、运算、分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三维摄相测量方法对何灼强创117.5公斤抓举世界纪录的技术进行了测试、分析,探讨了他此次抓举技术上的优、缺点。主要优点是:提铃阶段“两重心”距离近,提铃速度快;发力过程中杠铃贴近身体,发力方向接近垂直向上:下蹲撑铃速度快,动作连贯协调。主要缺点是提铃第一阶段用力方向偏后,造成杠铃后偏;上举过程中人、铃重心有左移现象。  相似文献   

13.
广西自治区九运会举重比赛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琼花 《体育科技》2002,23(3):13-17
研究结果表明 ,广西青少年举重运动正处于上升阶段。其表现背景是小级别优势项目仍在发挥作用 ,运动水平增长速度较快 ,运动员达到高水平的年龄和训练年限趋向提早 ,重点项目布局体系正在发挥效益功能。但试举成功率较低 ,杠铃后掉和挺不起是试举失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此处分析尤·瓦尔达尼扬挺举215公斤的动作技术。电影照片复制图(图一)是这一动作技术的主要环节;图二是杠铃运动的轨迹。预备姿势(图一之1、2)两脚站距约为臀宽,脚尖稍外展。大多数运动员预备姿势时杠铃杆垂直投影线落在跖趾关节处,但瓦尔达尼扬在预备姿势中此投影线落在脚尖处,因此身体重心离开杠铃较远。躯干基本平直,与地面构成的夹角约为35°,臀部稍高于膝。两臂伸直,两肩的垂直投影线在杠铃杆稍后,头稍向后仰。握距比其他运动员的平均宽度稍宽。做好预备姿势后开始提铃。开始提铃时稍抬臀部,肩带向前移动与杠铃杆成同一垂  相似文献   

15.
廖继光上挺动作的成败对比及半蹲式接铃技术要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七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七届亚洲举重锦标赛75公斤级挺举比赛上,我国优秀运动员廖继光在第二次试举中成功地举起了185公斤,打破了当时的全国记录。在第三次试举中,廖继光试举190公斤向亚洲记录冲击。但是在完成上挺动作时,上肢将杠铃举过头顶之后,由于下肢没能支撑住,致使动作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下肢支撑不住呢?在廖继光采用的半蹲式接铃技术中,下蹲动作应如何完成?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廖继光上述两次试举的生物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研究挺举提铃至胸的空间与时间的特征及其与运动员的身高、体重、所举杠铃的重量和运动技能的关系。共研究68个参数。用精密的电影摄影机以每秒100格的频率拍摄举重运动员的挺举动作,然后通过影片分析器得出提铃至胸的空间与时间特征的  相似文献   

17.
以参加2003年全国蹦床冠军赛和五城会蹦床比赛的蹦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蹦床运动员归因以及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蹦床运动员的基本归因类型为:面对成功或对比赛结果满意时,倾向于外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归因;面对失败或对比赛结果表现不满意时,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归因。蹦床运动员的归因倾向,在性别、年龄、运动等级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文化程度、训练年限上无显著性差异。失败情境下的稳定性维度与运动成绩有显著性意义,优秀蹦床运动员与一般蹦床运动员的归因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第十届体育运动会举重比赛的运动员石智勇的抓举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提铃过程中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平均加速度超过2 m/s2,体现了优异的爆发力和出色的提铃技术;引膝阶段的技术与常规引膝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该阶段用时很短,膝关节角度也几乎没产生变化,通过对膝关节的制动充分发挥了腰背部肌肉力量,使抓举时杠铃最高加速度的值出现在引膝阶段而非发力阶段,这是最体现石智勇抓举技术特点的地方;抓举发力阶段,身体用力协调,各关节角度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抓举下蹲支撑阶段技术动作堪称完美,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回落距离仅为13.6 cm,人体重心向下的平均加速度为11.2 m/s2,两项均属于世界顶级选手的技术指标;在起立阶很好地利用了杠铃的弹性势能,与杠铃同步起立,同时人杠重心间距仅为0.002 m,确保了起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研究和临场统计分析,表明广西青少年举重运动水平正处于上升阶段,运动员达到成绩高峰期的年龄趋向提早,小级别后备人材基础雄厚,运动水平较高。但试举成功率较低,关键技术环节的稳定性较差,杠铃的后掉和前掉是试举失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关键技术。方法:以国内重要比赛优秀运动员的抓举技术为研究对象,利用SIMI°Motion 7.50运动动作解析系统对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位移类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我国优秀运动员抓举动作中身高与杠铃最大垂直高度呈正相关(r=0.680,P<0.01),抓举杠铃最大垂直高度相对于运动员身高的相对高度(XHVmax)为73±2%;运动员身高与发力点杠铃垂直高度呈正相关(r=0.680,P<0.01),发力点杠铃垂直高度/身高的相对高度(XHFL)四个级别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发力点杠铃垂直高度/身高的相对高度(XHFL)为39±2%;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铃速最大时杠铃垂直高度(HVmax)为0.90±0.05m,铃速最大时杠铃垂直高度/身高的相对高度为(XHVmax)55±2%,杠铃回落距离(HHL)为0.14±0.03m,杠铃支撑点垂直高度为1.04±0.06m,杠铃支撑点垂直高度相对运动员身高的相对高度为64±3%。结论:抓举位移类指标是评价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的关键指标,运动员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