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成功融合的范例。两晋时期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土扎根主要在于佛教传播者们能够跨越中国文化深层结构(隐蔽文化)的障碍。从寻找合适的文化切入点、会通文化价值观、佛典翻译的换位思维法及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等四个方面具体地剖析了文化传播者跨越受容者深层文化障碍的具体策略及交际者双方的互动交涉。认为文化传播者的能力、品德和学问是跨文化交际得以成功、不同文化得以融合的保证。两晋时期佛教传播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策略仍值得现代中外文化交际者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佛教入华传播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为主,儒、释、道三家既冲突又互相融合格局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恒河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巨大差异,佛教在入华传播之初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佛教传播者明智地将佛教教义与中华大地上盛行的神学思想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佛教在中国立足的问题,为其后的佛教中国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近两千年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中的佛教早期是指魏晋南北朝佛教大规模入华以前。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为能在中国本土传播,积极加强与儒、道的沟通和对话,尤其注重与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之间的互动,二者之间由契合到互补。最终,作为异质文化的佛教,在始终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面前,不仅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质,而且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徐玉琼 《文教资料》2010,(21):88-89
外来的佛教及佛教艺术初传中国,与其本土思想及审美风尚产生冲突,为顺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一方面依附于道教,一方面修改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相违背的教义。在漫长的斗争、融合的过程里,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亦开始对佛教及佛教艺术不断地渗透,同时反映在北朝莫高窟佛教艺术中。  相似文献   

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即以其浑沌的面貌而混同道术、依附玄学,在朝野上下得到广泛的传播。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渐渐表露出其固有的特性和独立的品格。出家受戒形成一股风气,中国于四民之外,又增加了出家之民。出家僧民不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与众不同,重要的是佛教经义与道教和儒教之学的主旨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正是这种本质的区别,使得上层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促使一些当权的统治者排挤和打击佛教。而一些以儒学自命的知识分子和道教徒也从维护自身的地位、利益出发积极地参与了排佛活动。这就是自南北朝开始的一场历时久、跨度大的马拉松式的三教论衡,即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和外来的佛教文化之间相互进行的理论论战。这个运动几乎覆盖了自此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界,对佛教中国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深入地探讨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总结其中的文化传播规律,不仅对于揭示佛教中国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确立文化开放政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佛教造像是佛教思想传播的承载体.它也是各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趣、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佛教造像的形象塑造反映出各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审美观念和民族向往.佛教造像艺术与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继而出现各时期不同的美学风格,使中国宗教文化更加精彩,并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提并论。从公元前一世纪到第一世纪,在古印度大陆创造了平等的佛教。此后,佛教已经蔓延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在过去两个汉朝时期从古印度传来。佛教文化也伴随着经文不断引进传播。虽然中国佛教源自古代印度,但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佛教始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起点。本文将对中古佛教的制度与社会生活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文化而随着佛教思想渐趋中国化演变成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艺术。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主要组成部分,在题材内容、人物造型与结构布局、线描勾勒与赋彩设色等方面都较好体现了中国化佛教艺术民族化、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印度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交流中互相融合,直至其优秀基因成功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佛教中国化之后,最成功的文化交流现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比较两大中国化思想成果的理论品质、哲学底蕴、关键环节,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亚伟 《海外英语》2016,(15):109-110
宗教经典翻译是外来宗教在融入目标文化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恰当的《圣经》翻译策略也是基督教在中国成功传播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从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采取的全盘汉化《圣经》翻译策略到明末清初适当顺应目标文化汉译策略,再到近代话语独立与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相结合的汉译策略。不同时期《圣经》汉译策略的选择不仅令基督教在融入中国文化过程中吸纳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还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也成为基督教中国本土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3—6世纪,大量西域、中亚、印度佛教僧侣沿丝绸之路入华,他们沿途译经护法、传播佛教,形成一股潮流。丝绸之路是求法之路,"法"从"丝路"来;丝绸之路也是传法的路,经丝绸之路入华传法、译经、护法的高僧们"游历诸国",沿途传译,驻留授经,对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佛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佛教作为一股文化势力开始有力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进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思想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依附、冲突、适应和融合后,到隋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佛教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佛教这一过程,既可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可看作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弥补和完善。佛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从模糊走向确立,理想世界由彼岸走向此在,社会化人格由外在压抑走向内在自由。  相似文献   

13.
与自唐代开始传入我国的基督教相比较而言,佛教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无疑是成功的。同是外来的宗教文化,佛教成了与儒、道相并列的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波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广泛渗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基督教则一直徘徊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之外,虽然中间经过一些传教士观念转变后的努力,也有过平和而短暂的文化过渡,但最终还是没有为中国传统文化接纳和吸收,究其实质,佛教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采取的正确传播理念使它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在终极关怀方面和形而上的思辨方面都缺少充分的展现。佛教的传入弥补了中国本土文化在这两个方面的稀缺。这正是佛教传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装饰艺术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装饰是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演变的,经历了从有到无,从外来文化到本土文化.有四个时期,分别是中国佛教装饰的初期--秦朝时期;中国佛教装饰的发展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装饰的高峰期--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装饰的衰弱期--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16.
东汉时期佛、道二教经历了由分至合、合而复分的发展轨迹.当佛教初来中国、面临人地两生的窘境时,它选择了依附于道教;而在佛教逐渐深入民间,教义日趋完善之时,它又必然地走向独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道教初创之时,由于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因而盛极一时,佛教也甘为其附庸.可是当它因受到黄巾起义的牵连而遭遇政治打压时,它的发展势头几被拦腰截断,加之与佛教教义的矛盾渐深,佛教终于离它而去.  相似文献   

17.
文献传播是佛教在中国汉地实施传播的一种方式.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文献传播方式是按照佛经汉译→汉文经录编撰→汉文大藏经刻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传播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对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成功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末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没有盛行,根本原因在于没能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以用于宗教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宏博精远,非一二句可言明,而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故以对孝亲的态度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利玛窦是明末在华传播天主教的杰出人物,其观点能够代表明末天主教的孝亲观.同样,云栖袾宏被尊为明代四高僧之一,其孝亲观也完全可以代表当时佛教在此问题上的看法.从二人的孝亲观,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便能窥探出天主教在明末传播困境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发掘《高僧传》中僧人神异事迹的文化价值,走出简单地把《高僧传》中的僧人神异事迹视为迷信故事的误区,可以发现《高僧传》中的僧人神异事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既有佛理依据,又与中国本土的神仙方术和道教传说关系紧密,对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僧传》中显现神通类的僧人神异事迹,记载的多是僧人因具足佛教神通而显现的特殊才能,其佛理依据是佛教"六神通说"。且《高僧传》中具足佛教神通的僧人所具备的异能与中国本土的神仙方术、仙传中仙人的奇才异能,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僧人为了弘传佛法,对之极为看重,大加利用,制作并宣扬一些佛教神异故事,以神异事迹征服人心,以推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正确认识《高僧传》中僧人神异事迹的文化价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早期佛教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20.
丧葬方式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精神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曾存在于东南亚地区和现存于我国西藏地区的鸟葬就是对印度佛教大乘密宗思想的反映。后来由于小乘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鸟葬失去了其存在的文化根基,遂逐渐消亡。西藏的鸟葬,则因藏传佛教地位的确立得以保存至今,并承载了更多本土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