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使传统电视节目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传播内容极大丰富、生产过程全面优化、传播方式双向互动、传播渠道广为拓展,电视民生新闻也不例外。电视民生新闻一直是荧屏上的一大热点,它可以给人们传播信息、提供服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全媒体给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全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探索新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营销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带动了多个领域的发展,使社会慢慢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这也给传统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和挑战。全媒体融合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中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在实现优势互补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将这些媒体进行整合,构建起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型媒体,其拥有宣传互利和资源通融的特点,在这样的全新发展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创新。本文对民生新闻的发展现况做了简单的分析,之后结合全媒体的特点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进行了研究,旨在全面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的应用和多种电子计算机设备的普及,微信、微博等各种APP应用软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从而宣告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其中,电视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电视种类繁多的节目中,民生新闻作为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的焦点,有着无法替代的位置。本文通过全媒体时代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坚守与创新这三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电视民生新闻近些年取得长足发展,也因同质化等问题有了众多诟议,本文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民生新闻走栏目集群化、向公共新闻转型及在全媒体时代进行多渠道传播等论点,借此来打破电视民生新闻停滞不前的现状,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转型。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特别是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即使是收视率较高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也不例外。对此,本文就全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价值、节目特点及面临的挑战,以及电视民生新闻的短视频化传播进行分析研究,探寻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强化互联网意识,发挥短视频制作优势,促进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媒体融合不断发展的今天,受众对电视民生新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传统媒体,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紧跟时代步伐,在改革创新的同时,继续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帮帮团》作为福建极具社会影响力、观众忠诚度与品牌号召力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一直将主题主线报道民生化,作为提升主流影响力的发力点和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结合该栏目在全媒体时代下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民生新闻栏目进行主题主线报道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彦 《报刊之友》2014,(9):139-140
电视民生新闻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发展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扩大报道内容;丰富报道方式,优化报道结构;明确媒体职能,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强化策划能力,建设栏目品牌。通过以上途径,电视民生新闻才能在全媒体时代“再创辉煌”或是“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凤雷 《新闻通讯》2012,(12):37-38
电视民生新闻历经10年发展,走过灿烂和辉煌。进入全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一种节目样态,电视民生新闻需要借力打力、兼容并蓄,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进行自身调整和节目变革,唯此方能走出困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传统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类节目受到的冲击和挑战的视角,重点探讨在当前网络大潮中,依托传统媒体民生类新闻节目内容品牌优势,利用多媒体制播手段,促进传统民生类节目全媒体、多角度、立体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生一直是国家、社会、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电视新闻栏目主要报道的内容之一。本文结合了当前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需求,深入探析了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之路,并对电视民生新闻文化多元化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关论述,以期促进栏目品牌的升级与转型,为我国在新媒介视角下探寻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发展之路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这对传统媒体不仅是剧烈冲击,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新途径,本文借助"SWOT分析法",以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栏目为例,探索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媒体,多格局竞争环境下,保持竞争优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主要是指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的关联。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融媒体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要抓住这一机遇,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上进行突破创新,实现和融媒体技术的良好融合,进而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发挥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民生新闻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电视民生新闻凭借生活化的新闻内容、叙事方式、主持风格等,拉近了与新闻受众之间的距离并积累了大量的受众基础。然而,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所面临的信息传播生态产生了变化,而对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策略做出探索则呈现出了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对融媒体为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的热潮一度席卷各大媒体,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发展明显地表现出电视媒介的"平民化"传播取向,但因诸多原因这种热潮正逐步降温,电视民生新闻更是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尴尬.本文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目前显在的和潜在的危机,以及电视民生新闻在"平民化"的名义下滑入了种种传播误区.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所开展的民生新闻生产与传播工作需要重视积极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生态,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在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从传播渠道的拓展与人才队伍的构建两个层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有效激发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传媒技术的革新和新媒介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电视民生新闻逐渐显现出娱乐化、同质化、琐碎化、低俗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新媒介生态环境和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出发,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社会生态特征,探讨了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文化传播路径,为推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在科技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多种科技手段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尤为突出。近几年来,我国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人民的信息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新媒体的相关技术手段在与电视民生新闻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及创新。并且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在与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之后,电视民生新闻的质量程度以及收视率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及进步。在多媒体电子技术的支持下,较以往的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模式相比,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播报内容无论是从信息量、互动性、实时性、技术性,还是从传播方式以及信息的搜集方式来看,都有了质的变化。本文结合笔者相关行业知识、浏览诸多电视民生新闻方面的资料,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问以及详细的市场调研,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这一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的冲击,针对这种情形我国不断加大对传统媒体改革的倡导,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优势助力下获得更好发展,并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观众信任,特别是民生节目为群众提供了更可靠的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信息。但是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结构,新媒体的信息获取更便捷、更及时,使电视民生节目难以满足群众的信息获取需求。针对这种情况传统媒体需要尝试与新媒体融合,加强对电视民生新闻编辑的创新,提升人们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本文主要对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内容进行分析,明确电视民生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及当前民生新闻编辑现状,并探究融媒体下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策划与报道也应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寻求创新与转型路径。为了进一步巩固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凸显出民生新闻的服务价值,则要对策划与报道工作展开研究,主动拥抱大数据技术,以民生为导向,生产出符合百姓需求的民生新闻内容,从而扩大电视民生新闻影响力,巩固电视台公信力。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的民生新闻策划与报道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打开民生新闻报道宣传新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到来以后,多种媒介形式让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短视频成为当下大众最喜欢的传播形式之一,在这一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数量不断减少,面对受众获取信息形式的变化,需要充分思考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将其与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良好发展。本文讲解了当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短视频给电视民生新闻所带来的的影响,并对电视民生新闻借势短视频发展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