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社会都对微博公共领域的产生寄予厚望的同时,也需警惕微博传播给公民意识养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微博传播自身所具有的匿名性、去中心化和信息碎片化等特点在塑成公民意识的同时,也在消解着公民意识。本文依据公民意识的三个层面,从微博传播的三个特性出发论述了微博特性对公民意识形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微博和公民新闻契合的视角着眼,分析微博对公民新闻发展的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应,探讨微博在公民新闻传播中的现实意义,以期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推动公民新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婷 《今传媒》2014,(1):20-2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公民新闻逐渐产生并成为新闻领域一种全新的模式。本文主要从传播内容、传播主客体、传播效果及传播渠道等几个方面对公民新闻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阐述了公民新闻传播的新范式,对于正在走向公民社会的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4)
自1988年"公民新闻"在美国提出以来,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公民传播权力的激活,公民新闻的行为主体发生了变化,由记者改变为公民,其理论建构也由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调整为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面对当下公民新闻的乱象与伦理拷问,公民新闻尤其需要提升公民的"记者素养"。在公民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传播伦理的追问以及媒体追求社会担当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公民记者,又叫民间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随着信息的全球化以及网络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公民记者在新闻事件的传播中涌现,且作用不容小觑,可以说互联网见证了公民意识的成长。2009年8月,我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至此,微博正式进入我国上网主  相似文献   

6.
安娜 《新闻世界》2014,(4):117-118
微博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公民新闻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微博由于门槛低、内容简单、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在推动公民新闻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对公民新闻在微博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借助微博、博客、论坛等多种媒体平台自由的发表意见、传播信息。由此,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应运而生,即由公民进行新闻制作和信息发布的公民新闻。公民新闻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对于新闻传播的垄断和控制,然而由于公民新闻自身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之处,也引发了诸如虚假新闻、道德失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更多的公民渴望参与到社会活动事务中来,希望能够在公共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的出现使公民的想法变为了现实.然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谣言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屡见不鲜,公民新闻的真实性正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造成公民新闻失实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张羽  侯逸君 《今传媒》2011,19(2):48-50
本文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探析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现象,并试图通过对微博的快速传播以及自我纠错能力、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意见领袖(即微博认证用户)和传统媒体对公民新闻发布者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预防和制止假新闻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肇始于美国的"公民新闻"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随着微博的兴起,公民新闻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发展;另一方面,碎片化文本、娱乐性以及舆论煽动性又制约其发展。所以,微博实名制以及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也许是规范公民新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公民新闻的发展提升了公众的新闻思想和民主意识,网络等新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媒介应用方式的新变革,使公民新闻的能量成倍增长。现实的新闻实践中,公民新闻在匡扶社会正义、反腐倡廉、帮助弱小等方面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共领域的构建。但是,这种新闻形式触及隐私权等方面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公民新闻只是公民意识苏醒的开始,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公民新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2.
康迪 《新闻世界》2013,(3):65-66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公民新闻在我国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新闻事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渠道、传播视角都产生较大的改变。本文以微博为例,分析公民新闻与传统专业新闻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参与热情不断增长,各类非政府组织纷纷出现,传统威权型社会悄然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微博公益本身具备公民社会的主要结构要素,它提供给公民社会参与的窗口,培育公民参与、志愿、互助、协作等公民精神,微博公益传播不仅改变着社会公益模式,也唤醒了公民意识,助推中国公民社会成长。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公民媒介素养,一直以来都是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重点课题,尤其是微博时代来临之后,面对微博信息的杂芜,公民媒介素养的匮乏更是凸显无遗。本文试图结合对微博信息传播特征与传播模式的分析,从公民媒介素养的角度阐述我国公民媒介素养匮乏的表现,并提出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15.
Web2.0时代,受众拥有着自主生产与传播信息的平台,每一次新媒体革新的出现都推动着公民新闻一次进步。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不仅成为新闻事件传播的平台,其本身也成为事件的一部分,推动着事态的发展。本文选择乐清村委会主任死亡事件为例,分析微博时代公民新闻的生产过程,及其呈现出的新特点,并对微博公民新闻这一新兴平台当前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3,(23):57-60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新闻的产制与传播模式,一种新的新闻模式——公民新闻应运而生。从商业体制到去资本化媒体的建构,公民新闻别具意义。从政治腐败、警察野蛮执法到地方事务与国际大事,公民新闻的力量不可小觑。但"守门人"的缺失,公民新闻的公信力正面临考验,甚至影响着公民新闻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翁方珠 《新闻世界》2014,(6):132-133
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媒介的兴盛将信息传播带入微型化的时代。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模式,使"人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公民新闻在微时代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无论在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主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等方面都较之以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拥有“公民新闻”的传播和接收设备,并且拥有越来越强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这就使得这种以非专业新闻传播为主题的新闻传播模式崛起并盛行,并且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这种新闻模式已经在众多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新闻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笔者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公民新闻进行了解读:对公民新闻传播模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也从“使用和满足”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自媒体传播的信息环境和公民新闻的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对公民新闻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微博:“围观效应”下的非典型公民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操作的简易性和高速裂变传播等优点,给大众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以及与他人分享信息的空间和平台,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颠覆了传统新闻制作和传播的模式,其围观效应催生了大批公民记者。但鉴于微博自身载体的缺陷造就了此公民媒体的非典型性。  相似文献   

20.
因为微博具有语言简单、门槛比较底以及传播时效性比较高等特征,使得公民新闻的发展有了极大的推动力,但是,因为微博信息存有比较明显的私人化、表面化以及娱乐化等问题,使得公民新闻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就当前我国公民新闻在微博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