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新闻主要报道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经济活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它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新闻的特殊性和采写上的不得方法。致使经济新闻可读性差,读者想看看不懂,或看后获得的有用信息少,影响了经济新闻报道的效果。那么如何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呢?  相似文献   

2.
我国报人在提高经济报道可读性方面做过多年的探索,但这一问题迄今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对国内一些优秀经济报道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自身在经济报道中的实践,我认为应从社会新闻角度入笔,来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也就是说,软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是提高经济报道可读性的有效方式。党报要多写多发社会经济新闻。 一、重新认识党报的经济报道 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生产型经济报道,远远无法适应新时期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经济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使党报改革经济报道,以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报道经济新生活,使新闻报道跟上经济生活变化的步伐。 多写多发社会经济新闻是党报贴近经济生活的具体体现,也是读者向党报提出的新需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读者迫切需要了解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新知识、新内容。例如,过去人们有了钱只知道存银行、买东西,现在可以买彩票、债券、股票等投资,因此读者需要可读性强又在行的社会经济新闻释疑解惑、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3.
严化文 《新闻世界》2010,(8):102-103
经济新闻在21世纪呈现急速发展的态势,各种媒介纷纷开辟经济专栏或专题。党报经济新闻报道具有独特的权威性和指导性的优势,但在可读性、贴近性上还有待加强。笔者就如何改进、创新党报经济报道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如何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涪陵日报》孙娅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报道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报纸宣传中,它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比重不断增大,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可是经济报道枯燥乏味,可读性差,仍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老问题。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5.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综观新时期的经济报道,在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转型、干预经济生活,特别是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报道领域和方式,涌现了一批名记者和经济报道的佳作。但也有一些经济报道枯燥乏味,报道几乎都是一种模式的简单重复,可读性差。经济报道如何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既有深度又引人入胜?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渴望,增强经济新闻的震撼力和穿透力?笔者认为,用社会新闻的报道手段来报道经济新闻,无疑是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所谓视角,就是观察问题的角度。经济新闻的写作视角,也就是从何种角度着笔于经济新闻的写作。本文试图就市场经济条件下拓宽经济新闻写作视角做一些粗浅探讨。 一、为什么要拓宽经济新闻的写作视角 经济新闻,是对人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交换,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作为人们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而且必须成为新闻报道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领域。经济新闻,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处于最  相似文献   

7.
董修敬 《新闻传播》2009,(6):119-119
把新闻内容当作故事来讲,已经成为业界一种“时尚”.尤其是民生新闻报道的一种新趋势.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这种写作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为当前的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但是.在业界众多呼声中都提出新闻故事化的之际,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又如何把故事化的新闻升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呢?本文通过具体的分析和阐述.对如何提升“新闻故事化”的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县市报处在商品经济的前哨。那么,县市报经济报道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是什么,如何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我们随州报的经济报道,读者为什么不愿看?主要还是一些经济新闻的信息含量少,缺乏可读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少,缺乏服务性;写作手法呆板,缺乏趣味性。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对策.扩大经济新闻的信息量,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让故事走进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性新闻”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它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所谓故事性新闻,就是在遵循新闻写作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将故事的创作技巧用于新闻的写作,使新闻作品具有通俗的语言、曲折的情节、严密的结构、鲜活的描写等故事性特点。本文试图对故事性新闻的优缺点以及写作技巧,作一些肤浅的探讨。故事性新闻的魅力故事性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使原本可能枯燥无味的新闻素材,变得更有人情味;避免了说教式的报道方式,使受众在阅读或收看收听新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审美的快感。具体说来,故事性新闻有以…  相似文献   

10.
面对激烈的竞争,党报要想持续性地吸引读者,就必须在做强、做优时政新闻的同时,加大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让党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 为此,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的《石河子日报》,从2006年起进行了全新改版,在千方百计增加时政新闻的可读性的同时,以社会新闻为突破口,在兼顾可读性的同时,力求拓宽社会新闻的报道领域和深度,成功推出一批具有党报特色的社会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历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作为地市党报,在日常报道中,重视经济新闻报道不仅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更能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结合近两年《淮北日报·经济周刊》在经济报道方面的一些做法,就地市党报如何做强经济新闻报道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县市报处在商品经济的前哨。那么,县市报经济报道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是什么,如何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我们随州报的经济报道,读者为什么不愿看?主要还是一些经济新闻的信息含量少,缺乏可读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少,缺乏服务性,写作手法呆板,缺乏趣味性。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对策。扩大经济新闻的信息量,增强可读性。把最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信息写进新闻,把意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与信息流通程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报道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报纸宣传中,它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比重不断增大,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提高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贴近性与可读性,是党报增强权威性、公正性、服务性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经济新闻的特点出发,发现并分析当前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15.
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其“规定动作”比其他报纸都多,在“规定动作”中,党务政务的工作性信息报道、政策性新闻报道等时政新闻占大头。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性新闻,硬新闻“硬度”高,要做得吸引读者眼球、满足读者需求,受到读者欢迎不容易,如政治性会议新闻就会议报道会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可读性上不及晚报、都市报的软新闻,但硬新闻有硬新闻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创新报道。从新华日报连续三次的改版经验来看,党报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淡化工作味,突出新闻因素等手段,做强、做宽、做深报道。  相似文献   

16.
左琳琳 《新闻世界》2013,(10):106-107
由于经济新闻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内容呆板乏味而缺乏可读性,不能迎合读者对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经济新闻报道应积极转变视角,采用故事化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新闻可亲可感。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济新闻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内容呆板乏味而缺乏可读性,不能迎合读者对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经济新闻报道应积极转变视角,采用故事化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新闻可亲可感。  相似文献   

18.
叶蓉 《新闻前哨》2006,(7):36-36
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记感到难写,读感到难看、难懂。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成了“新闻语言+经济术语+数字+图表”的“公式化”报道,从经济政策到实施手段再到落实结果。这种报道方式,只见政策不见人、只见事件不见人,忽略了经济新闻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人。以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关心与读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应该成为贯穿经济新闻报道定位和写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新闻正成为受众日益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目前仍有大量的工作汇报式、总结式经济新闻存在,采写经济新闻的记者还有相当一部分困于文秘的角色之中,难以自拔。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如何才能使经济新闻惯有的“死板面孔”变得活泼、可爱、特色鲜明?经济报道一般是指关于物质生产领域中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经济报道在概念上被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所发生的事实”,这就给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带来了难题。但是,如果记者能够在采访及写作中很好地挖掘出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兴奋点,经济报…  相似文献   

20.
吃饭要求可口,看报要求可读。可读性,是报纸最基本的品质之一。较之社会新闻和文体新闻,经济报道偏理性,思辨色彩比较浓,因此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提高经济类报纸新闻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笔者个人理解,就是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重要、要鲜活、要贴近、要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