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与信息流通程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报道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报纸宣传中,它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比重不断增大,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提高地方党报经济报道的贴近性与可读性,是党报增强权威性、公正性、服务性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经济新闻的特点出发,发现并分析当前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工作性报道如何创新?这是新闻改革中众所关注的问题。工作性报道通常是指涉及领导活动、会议和中心工作的报道。过去由于囿于传统思维,报道的工作性强、可读性差。近年来,不少报纸为了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对工作性报道进行了一些改革。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性报道的“工作味”,必须从工作性报道的源头去创新,从工作性材料中去发现“金矿”,开掘新闻亮点。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报纸的可读性越强,读者越多,社会效果就越好,报纸的生命力就会越强。作为党报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闻如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想读、喜读、乐读,是党报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办报人最为绞尽脑汁的事。那么党报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呢?  相似文献   

4.
苏辉 《新闻知识》2006,(8):76-76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作为党报,经济新闻的生命力更是与时俱进,每个经济动向和一个个系统化变动的数字和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状态、指标构成反映全省整个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也使我们记者有了因数字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新闻和许多新的话题。经常看党报读者会有一种感觉,报纸上的统数字从客观上使读者感到枯燥和沉重,特别是有关数字和一些抽象的预测,因为缺乏可读性,很容易使普通读者厌倦。为此,要求记者在报道统计新闻时,要不断提高统计新闻的可读性,使统计报道能够吸引读者、拥有读者,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成为从…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经济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与社会新闻类报道不同,经济报道存在着罗列数据、单纯的政策诠释、理论化的说教等问题,使得报纸可读性不高,亲和力不强。如何使经济宣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以适应读者的要求,是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7.
地方新闻、时事新闻是构成报纸报道的主体,因其报道面不同,在报纸的版面上分割为不同的板块,由此造成两块新闻互相隔离。这种局面既不符合新闻的特点,又不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实现地方新闻与时事新闻的互动,是由报纸的功能和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服务性是互动的缘由。服务是新闻的主要功能。报纸的服务性是可读性、必读性赖以存在的本质要求,它既是互动的原因,也是互动的目的。在增强报纸的服务性方面,地方报纸对地方新闻和时事新闻要同等对待,把时事新闻中读者想了解的与其相关的本地内容挖掘出来,拉近时事新闻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报纸对…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与百姓个人利益的相关度越来越大,围绕经济生活进行的经济报道面临报道理念、方式的转变。写好经济新闻,特别是写好具有晚报特点的经济新闻,既是增强报纸吸引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采写者的业务素质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王建初 《新闻三昧》2003,(11):34-34
改进会议报道,是增强报纸指导性、可读性,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报纸质量赢得众多读者的重要举措。作为地市级党报,应按新闻“三贴近”要求,加大会议报道改革力度。其目的是,把反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的心声、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结合  相似文献   

10.
宁平 《新闻天地》2002,(7):23-23
如今报业发展迅速,竞争十分激烈。在一个报摊上,陈列着几十份各种不同的日报、晨报、都市报、电视报接受市场检验,如何吸引读者,勾起读者的购买欲,在很大程度上就看报纸有没有可读性的新闻。一篇可读性强的新闻往往会成为报纸的卖点,被很快抢购一空,反之,无人问津。于是,报纸的可读性成了办报人、记者和读者共同追逐的目标。增强新闻可读性,报纸采取了许多办法,像加强策划、找准选题、多样报道形式、精巧编排设计、推敲标题制作、精心包  相似文献   

11.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闻的报道量,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都占有重大比例,系一张报纸的“拳头产品”。写好经济新闻,既是增强报纸吸引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具体要求。然而,当今新闻界中经济新闻的写作。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新闻枯燥单调,成了“内行人不爱看,外行人看不懂”的罗列事例、堆砌数字的框架新闻。本文旨在针对经济新闻写作的“通病”,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借以达到经济新闻写作要适应读者口味、更生活化的目的。那么,怎样选准经济新闻的写作角度,才能使经济新闻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13.
对报纸而言,文风是思想的表现,是精神气质的外化。经济新闻涉及很多政策、数据等生涩内容,让读者看得懂、看得进、看得好,更须转变文风。本文通过改变报道视角、报道内容、语言风格、报道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让经济新闻语言更加接地气,从而增加报道的可读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离不开组织策划。对报道进行组织策划,是强化报纸版面引导功能、增强新闻可读性、提升宣传质量的有效手段。一张报纸或其中的某一个版面,通常都会在某一时期或阶段,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某项需要突出宣传的工作或某项有影响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形式、所涉及的内容,预先进行统筹谋划,  相似文献   

15.
王仆 《新闻界》2000,(6):48-48
什么是策划 ?策划者,谋划、筹划也。而新闻策划,顾名思义就是新闻媒体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新闻如何报道作事前的谋划,从而使新闻价值和宣传效果得以充分体现。   新闻策划之所以越来越为媒体所重视,究其缘由,乃在于媒体间日趋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使然。   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是要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其实是个老话题,喊了多少年,也作了许多尝试,这从各家报纸尤其是党报竞相扩版、改版,增设“周末版”、“星期刊”等举措中可见一斑。   那么,以可读性为基本要求的“星期刊”要想吸引读…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可读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上的新闻是给人阅读的,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来吸引读者,已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可读是读者的天性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报纸上的新闻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读者对象,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读懂、爱读,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并在新闻中体现可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关于“新闻的可读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增强新闻可读性,同仁各抒己见。笔者结合供职的《吐哈石油报》实践,认为要深入研讨这个问题,得从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可读性与低级趣味的区别及新闻可读性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可读性是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报纸既是精神产品,又是信息载体。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代表社会最高利益。众所周知,新闻首先要使读者喜欢看,有吸引力,才能体现新闻的政治属性,实现报道的指导性和其他相关功能。因此,不论思考新…  相似文献   

18.
浅谈体验式新闻的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式新闻,是记者转换角色走入生活,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所见所闻的报道,带给读者真切、自然、鲜活的感觉,引领读者进入不熟悉的生活领域。这类报道确实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但是如何把握体验式新闻的“度”,这就要我们的编辑有极强的新闻策划能力。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9.
李砚琳  王波 《青年记者》2003,(11):31-31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经常出现。就会议报道本身来讲,它是通过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让读者从中了解会议的中心议题和任务。对此,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而且要下工夫报道好,这是一项重要的宣传任务。可近几年来,各种报纸会议报道较多,使得一些读者感到报纸的可读性太差,没什么看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散文化是报纸宣传报道创新的一个热点,是新闻写作的趋势和潮流。新闻在坚持真实性、时效性的基础上传播信息、追求适当的散文化写作,不仅改变了从前报纸的枯燥无味,使新闻作品变得生动鲜活、文采清新、意境深邃,还使新闻宣传报道的作用和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实现,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