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省史学家是以“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以五万军队的军事手段,将思南(今地)田宗鼎、思州(岑巩)田琛逮赴京师处斩,分其地为八府四州,遂设贵州布政使司”于贵阳为由而认定此为贵州建省之始的.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未见准确:北宋末年,宋徽宗为开化黔中以南消灭羁縻州而置黔南路。此应为贵州建省之始.  相似文献   

2.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1):145
明代大土司促使贵州建省的重要人物田宗鼎田宗鼎(?-1413),明代思南宣慰使,字重器,思南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袭思南宣慰使职,获赠怀远将军。田宗鼎迷信仙术,与田琦同师陈真人习炼金丹于万圣山中.常随陈真人于九溪山中采药。明永乐九年(1411)与思州宣慰使田琛为争务川朱砂坑互相争斗,战事连续数年,朝廷多次调解无效,于永乐十一年(1413),命镇远侯顾成以五万大兵镇压,田宗鼎被查办。  相似文献   

3.
“治国之道,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该语出自被称为“贵州教育科举之父”的明代进士、思南人田秋。先贤的引领及其历朝历代有识之士兴学育人的薪火相接,使地处乌江中游的“黔中郡首”——思南的教育一路辉煌而长盛不衰、持续发展,成了影响遐迩、名冠黔中的金色名片。  相似文献   

4.
在贵州高原东北部莽莽群山深处、滔滔乌江中游,至今仍孑遗着神秘而古老的傩文化。思南师范,这个黔东北农村小学教师的摇篮,正以其鲜明的山区特色,浓郁的农村师范风格脱颖而出,受到教育界的关注。1988年国家教委首批表彰的全国先进中等师范学校,198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等联合表彰的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它都榜上有名。改革,给神州大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所大山深处的中等师范带来了春风和希望。学校领导和教师并不因地处边远闭塞的大山而降格以求,确立了“把思南师范办成贵州乃至全国第一流师范学校”的目标。同时,他们也在中师系统这个坐标系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作为一所农村师范,就要立足现实,面向农村,艰苦创业,勤俭办校,办出个性,办出风格。他们把“山区特色、农村风格”作为塑造思南师范群体形象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在川渝至贵州之间,自古存在一条盐油古道。它以乌江航运为主,水陆并进,自川境涪陵(今属重庆)起运川盐,溯乌江经彭水、龚滩、沿河、新滩、潮砥,抵达思南、石阡,辐射铜仁、湘西等地,下载桐油等土特产品水运出黔。这条盐油古道涵盖川、渝、黔、湘,对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堪与滇藏之间的荼马古道媲美。  相似文献   

6.
岑巩素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地理位置显要,为贵州文化先发地之一。其自西汉至北宋间的建置归属大致经历西汉至刘宋的无阳县、萧齐的西平阳县、南梁至南陈的夜郎郡、隋的辰溪县、唐至北宋中期的奖州(业州、舞州)及北宋末期的思州。文章以朝代为脉络,在爬梳岑巩地区的建置沿革基础上,辨讹了西汉至唐初、唐末至北宋时期岑巩地区的建置沿革,纠正了岑巩地在这两个时期的错谬,并辨析了岑巩与思州的历史联系与区别。考其建置沿革,可明晰中央政权与黔东地区的深入互动及黔东地区从“边地”到“内地”的转化与国家大一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600年前,思州、思南田氏政权,在大西南这个荒远偏僻一隅打下一片江山,并长期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经过数百年的努力经营,励精图治,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并传播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所辖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贵州区域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明代以前位居全省之首。该地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为贵州省的建立奠定了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省清代史学家以宋太祖将最先归附于宋的“矩州”,嘉称为“惟尔贵州”一语,套用黔中称“矩子”为“櫃子”为同一物名这一叫法,于是想当然地演绎为“矩州语讹为贵州”,说成“于是始有贵州之名”起源的出据典籍。笔者认为,史学家们以宋太祖敬呼“矩州”为“惟尔贵州”抬举之词的“贵州”代称,将一部由宋徽宗以“黔南路”军事手段“拓地环二千里”形成的新型区划,始建的一个真正的黔省“贵州防御使”之史统统抹掉,从而导致至今无人破译“贵州”行政区划源于“黔南路”历史源流的断层史。  相似文献   

9.
岑参《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诗云 :“泸水南州远 ,巴山北客稀。岭云撩乱起 ,溪鹭等闲飞。镜里悉衰鬓 ,舟中换旅衣。梦魂知忆处 ,无夜不先归。”《文苑英华》首句录作“泸水南舟 (一作州 )远” ,而在明铜活字版《唐五十家诗集》中录作“泸水南州远” ,《唐诗品汇》中亦录作“泸水南州远” ,《全唐诗》中又录作“泸水南州 (一作舟 )远”。将“州”作“舟”在诗中可解为“南行之舟” ,于诗意无碍 ,但诗题中的“南舟”却文意不畅。罗邺《巴南夜泊》、《巴南旅舍言怀》便可明证巴南实指地名 ,而《文苑英华》录此诗时受诗题中“南舟”二字影响 ,将…  相似文献   

10.
何赟 《教师》2012,(8):121-122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属于西南官话区。思南之名源起思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思南方言有声母22个,韵母32个,声调5类。与《广韵》相比,今思南方言主要有12项特征,与普通话相比主要有12项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1.
思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素有“黔东首郡”、“乌江明珠”美誉。孕育了丰富而有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厚重的地域文化。整合这些优秀的资源优势,借助多媒体,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觉器官,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他始始以“内圣外王”为人生理想,不仅首开贵州文明开化之风,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而且创立了“阳明心学”,使儒学发展到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高峰。王阳明之功造福当时、泽被后世;王阳明之学跨出国界、飘洋过海、享誉国外。他以其个人的不幸换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幸,是一位很值得后世深入探讨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3.
《铜仁学院学报》2011,(1):F0003-F0003
明代大土司促使贵州建省的重要人物 田京鼎 田宗鼎(?-1413),明代思南宣慰使,字重器,思南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袭思南宣慰使职,获赠怀远将军。田宗鼎迷信仙术,与田琦同师陈真人习炼金丹于万圣山中,常随陈真人于九溪山中采药。  相似文献   

14.
《思南闺秀清吟录》诗集,是清代咸同年间,以贵州思南城区土家族冉氏两代女性为主创作的意境高雅之作,有思郡山川灵秀之气,独具闺阁缠绵之情,曾在思南、印江城乡广为流传,颇有影响。笔者结合当时历史文化背景,从苦情、亲情、闺情和友情四方面来介绍分析诗集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曲曲折折的乌江,横贯了贵州中部和东北部,它是贵州第一大江,发源于乌蒙山脉,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全长1037公时,贵州境内802公里,与重庆的交界河流段72公里.……  相似文献   

16.
贵州长征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遍及全省9个地级市(州)的64个县(市、区),占目前全省88个县(市、区)的72.73%,其重要遗址遗迹多达1029处。无论是以地级市(州)为行政区划分,还是以县(市、区)为行政区划分,都表明贵州长征红色文化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最多地级市(州)是最少地级市(州)的33.2倍,最多县(市、区)是最少县(市、区)的136倍。另外,贵州长征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乡(镇)村(社区)。依据对贵州军事战略地位重要、地理环境独一无二、“不边不内”区位特征、敌人内部矛盾重重,以及黔军力量薄弱五个方面的深层次思考,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向贵州进军,正是这一正确的选择成造就了贵州长征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最后以遵义会议会址和四渡赤水纪念馆为核心的长征红色文化资源共同造就了贵州成为中国革命转折之地。  相似文献   

17.
田维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2):42-45,49
北宋被灭之际,南宋中央调遣黔南路贵州防御使军政府思播黔军,前往陕西、河南抗击金军南下达十年之久。此举击破了金朝意图越过秦岭,由西向东吞灭南宋的战略目的。在蒙元消灭南宋的过程中,灭掉了已存在五百年南诏国的蒙古大军,在二十年问打不进贵州。最后以和平方式将宋朝的黔南路贵州省演变为元朝统下的顺元路宣抚司。元中央政府调“宋旧军思播田杨”黔军,参加抗击缅军及八百媳妇国反叛之战,巩固了元朝在西南的政权。明朝改“顺元路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仍利用黔军思播参加消灭云南蒙古梁王的战争。  相似文献   

18.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F0002-F0002
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田仰 田仰,字百源,明万历十八年生(1590年),思南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贵州乡试第三名,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登进士。初官山东汶上县令,历官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浙江温处道金事,广东参议,太仆寺卿,四川、洛阳巡抚等,  相似文献   

19.
《盐号》以国家重点文物贵州思南周和顺盐号的发展历程为原型,以巴文化语境下的清未民初风云变幻的乌江盐油古道历史为背景,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批乌江盐商在官匪、号军、外商、同行的夹缝中成长的过程,以精彩的故事构置、娴熟的叙事艺术与浪漫的诗性笔调,生动展现了乌江土家人及其先民巴人的生存图景,同时准确地诠释了土家人独特文化精神。作品填补了土家族文学史上商贸题材的空白,在当代土家族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乌江南岸,一哭贵州“干人” 1934年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为5万人。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