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三年级的历史科备课组长,肩负起学校的第一个实验班和三个普通班的历史科教学任务。因此,三年来每一年的中考一结束,我都会了解到一些学生的考试情况,归类起来不外乎这几个方面:时间紧,试题无法完成;材料解析题不懂得如何下手,丢分严重;问答题答题不全面等。学生考试之所以出现此类情况,原因是很多的,我认为其一是学生忽视了开卷考试.平时对历史科的复习功夫不到家,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他们认为到考试时才查看课本资料照样可以顺利过关:  相似文献   

2.
作为历史教师 ,我经常努力纠正学生学习历史的错误态度。我校高一新生来源于湛江市赤坎区 ,属于二、三流水平 ,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科是次科 ,只要死记硬背 ,到考试时拿个合格就行了。我教高一历史 ,每当讲到“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的评价”问题时 ,都采取讨论的办法来解决。首先是给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评价论点 ,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有关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总是有不少的同学 ,不直接发表看法 ,却说 :学历史没什么用 ,争来争去 ,没个可靠的结论。学生的话反映出 :学生不想学历史科 ,因为他们认为学历史对自己日后成才无用。我已多次受到…  相似文献   

3.
陶旭东 《新高考》2005,(7):89-90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命题设计始终贯彻考查学生掌握知识与注重能力的原则,强调考查学生在其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应具备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历史学科高考复习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2005年历史科《考试大纲》已明确的考试范围与能力要求,笔者认为考生复习迎考的思路应当是:构建知识体系,重在夯实基础,关注社会热点,贵在探究创新。具体途径有:  相似文献   

4.
在对220名来自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一学生问卷调查中,获得了这两个地区部分高一学生对目前的考试制度的认识。发现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目前的考试制度非常不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为考试次数太多,试题太难;二是考查内容过于狭隘,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的、全面的情况;三是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不够人性化。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考试次数和内容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教育考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小学,考试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考试可以通过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两年来的考试改革经验,我们认为,考试改革应实现三个转变。一、考试内容:由封闭的单学科的状态转变为开放的跨学科的状态学校每学期末除统一对学生进行卷面监控之外(笔答),还…  相似文献   

6.
港台信息     
港台信息香港考试局缩小历史科必读范围香港考试局历史科委员会已通过1997年推出新修订的历史科考试课程。首先缩减学生必读的内容,同时加强现代史部分;此外对1999年以后一根本”改动历史科提出设想。因现行中学会考历史考试课程太广,考生难以应付,所以考试局...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习》2001,(3):39-43
近几年教育部从中学教学实际并为减轻考生复习负担考虑,每年都划定考试范围。历史科由于学科特点所决定,考试范围对考生最后阶段的复习十分重要,即:没有划入范围的应该不在命题考虑之内。为了及时反映考试范围的变化,本刊每年都十分关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有关正式出版物。本刊今年第2期刊载的“今年高考历史科有哪些内容不考”一,特别查看了作的依据,章依据的是标明“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正式出版物。但目前对照正式出版的《考试说明》,前的依据是错误的。为了避免误导,我们将今年《考试说明》历史科规定的“考试内容”全刊录如下,请考生以此为准复习。无论“3 X”,还是“3 2”,历史科考试内容都一样。  相似文献   

8.
历史科口试尝试固原县三营一中杨茂福在于夏南部山区的农村中学里,考试一般都采用笔试这一传统的方法,这种考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无法检查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等。我认为历史科增加“口试”有一定的好处。在我们山区的农村中学里,学生表述问题的能...  相似文献   

9.
课程论文考评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论考评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学生考试动机、考试行为和考试背景三方面。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课程论考评有着强烈的考试动机,但是,其整体状况还有待于完善;学生考试行为较肤浅,努力程度不足;考试背景整体情况适合于论考试的基本要求。课程论考评的对策是:第一,学校应尽早健全论考评规范,加强校园学生化建设;第二,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程论考评,提高论写作的技能和水平;第三,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做到虚心接受、努力进取和勇于探索。  相似文献   

10.
语考试成绩在中学众多科目中是最不稳定且预测性最差的,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的积极性。章从试题、评价、心理三个层面作了探讨,分析了三个主要因素:评测内容与实际的语能力结构的差距;评价标准与测试目标的差异;语言、阅读、写作心理皆未能在考试中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呼吁从此入手进行语考试改革研究。  相似文献   

11.
问题一:教育导向不尽合理 当前,全国各中等职校基本上实行“两条腿走路”,学生进入中等职校的目标有两个:就业和升学(高职)。随着“高考热”的日益升温,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笔所在学校近三年来每年参加高职升学的学生都在应届学生的一半以上。由于德育课不列入高职单招考试范围,所以下定决心参加高职单招考试的学生,多数对其没有兴趣。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端正的,学习成绩也都不错,他们不爱上德育课不是因为学习态度不明确,恰恰是太“明确”了:首要任务是把要考试的科目学好,与普通高中的同学一样进入高等学府,至于德育课,上了大学再念也不迟!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先来看三组镜头:镜头一:某小学五年级教室传出的歌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镜头二:某学校大门外家长的议论—一家长甲:哎,模拟考试的分数出来了,你孩子考得怎么样?家长乙:别提了,孩子成绩不太理想,刚好90分,你孩子呢?家长甲:我孩子考了99分,可还是排在第三名!镜头三:某校教师办公室的谈话——教师甲:现在课程改革后,考试如何进行?教师乙:我认为课改后,仍需要考试。  相似文献   

13.
唐艳兰 《江苏高教》2004,(2):127-127
1.很多大学生不以考试作弊为耻辱,对考试作弊危害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淡化。他们不认为作弊是欺骗性质的错误行为,而认为作弊是情有可原的,比如这个专业我根本不喜欢,课程内容没意思,这些知识没什么用处,这种又不是竞争性的考试能过就行了等;有一项关于大学生作弊问卷调查中,有56.6%大学生认为“为了考试及格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命题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想考什么,即你想要测试学生对什么东西的掌握,我们估且以A来表示;二是用什么来考,即你设置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通过这个题目可以测试到你想要测试的东西,我们估且用B来表示;第三是你实际上考了什么,即学生实际上是运用了什么知识和素养才得出了答案,估且用C来表示。考试命题的难处就在ABC关系的处理上。  相似文献   

15.
在2004、2005两年自主命题的基础上,江苏省考试院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和江苏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台了《2006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下称《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教育部考试大纲的补充,是政府向社会发布考试信息的权威件,是避免考生因为信息不对等到而影响高考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认真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深刻把握考试说明的实质,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将进一步明确后期高考复习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理顺后期复习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后期复习的质量。下是本人就江苏省的考试说明的粗浅认识及今后复习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考试舞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部分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心态不平衡,盲目跟从:讲义气、为缓解家庭困难;一考定胜负的考试制度,对舞弊行为查处不严等是大学生舞弊的原因。为了杜绝考试舞弊,要加强考试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加大惩戒力度、改革考试制度、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考试。  相似文献   

17.
今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其中历史科考试范围的变化引起种种猜测。有人统计:与去年相比,今年新增条目大约有60多个。这似乎不是个好兆头。高考要倒退到以考查知识为主的时代吗?不大可能。素质教育的环境尽管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进行素质教育和以考查能力为主的思想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8.
高考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能力考试,是全方位的素质考验。知识能力仅是考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考试的成效还取决于第三因素——心理素质。有专家调查、分析、总结认为影响高考成功的因素有20个,列其中前四位的是:考生考试中的心理状态;考前的心理状态;学习方法;学习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现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考试面窄,过分依赖教材;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方式单一;评分标准精量化;管理与考试脱钩等,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高等学校的考试应该考核的学生的哪些能力和考试改革中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有这么一种观点:只要中考、高考不改,教学方式就无法改革;只要考试存在、课程改革就无法进行,把考试与课程改革完全对立起来。这只不过是一种守旧思想的借口。考试真的就那么可怕吗?我们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个历史阶段、哪一个国家教育没有过考试?只是怎样对待考试问题而已。长期以来,人们用不正确的考试思想来指导考试,为了应试,不颐学生的感受,一切为了分数,拼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